家乡变美了 我们回来了

家乡变美了 我们回来了
2019年08月29日 22:24 青海热线官方

现代诗人余光中在1972年创作了一首诗歌《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第一次读到这首诗,还是上初中的时候,虽然读出了字里行间的忧伤,但是无法去理解诗人的那种情愫,那种思乡之情,如今再读这首诗,除了家国情怀,眼前浮现更多的是,很多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的悲伤故事。上有双亲不得照看,下有子女不得周全,这是多少离家在外打工族心中难言的苦楚,如果可以就近务工且衣食无忧,谁又不愿意回到家中其乐融融。而这样的梦在湟中一个寂静的小山村悄悄的实现了。

故事要从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一名公安干警被选派到这个小山村开始。他就是扶贫第一书记种延宁,而这个小村庄就是湟中县土门关乡上山庄村。上山庄村是湟中县156个贫困村中的一个,和大多数贫困村一样,因为落后、土地贫瘠,村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不得已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是非老即弱,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而不一样的是,这个村比起其它的贫困村来说,更加落后、闭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业村,村民靠天吃饭,基础设施薄弱,村民中处于贫困线以下的有26户,85人,没有村集体收入,更没什么优势资源。驻村第一天,看到村里如此的面貌,这个有血性的汉子就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带领上山庄的乡亲们脱贫致富”,可是想归想,真的做起来,谈何容易,为了了解村民真实的生活状况,他挨家挨户的“串门”,但是换来的却是村民们的不信任、不认可,了解不到真实情况怎么办?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种延宁跑遍了全村152户人家,先后走访村民上千人次,足迹遍布这个村庄的角角落落,在田间地头、在农民家的炕头,都有他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征求村民意见的身影。在工作中,种延宁不小心摔伤了腿,但是他依旧拄着拐杖,继续工作,于是老百姓亲切的称他为拐棍书记。老百姓是淳朴的,当他们感受到你的真心,也就愿意交付他们的真心,于是一种莫名的力量开始在这个小山村慢慢的凝聚起来,因为他们有了领头羊,有了主心骨。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种延宁想尽办法改“输血”为“造血”,确定了产业扶持,低保兜底,教育培训,转移就业,资产收益一体的模式,采取"党员带动+贫困户参与"的产业联动方式开办了上山庄村第一个种养殖合作社。村民温兴义就是种养殖合作社中的一员,温兴义夫妇和27岁的女儿及一个3岁的小孙子生活在一起,女儿患有精神分村民温兴义就是种养殖合作社中的一员,温兴义夫妇和27岁的女儿及一个3岁的小孙子生活在一起,女儿患有精神分裂症,经常打人闹事,一家四口人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温兴义一人在外打零工,针对这种情况,种延宁“对症下药”鼓励引导温兴义在家发展奶牛养殖产业,这样不仅可以照顾家人,还能有稳定的收入,为解决资金问题,种延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通过相关政策为温兴义家修建了牛棚。如今的温兴义已经靠着养殖,增加了收入,盖上了新房。这样一个家庭的改变,让村里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也更加坚定了和种书记一起摘掉贫困帽子,过上好日子的决心。

可是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这是种延宁经常思考的问题,在多次小组会议协商,多方学习总结经验,多地考察后,2016年种延宁和驻村扶贫工作组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两千亩花海打造乡村旅游项目。"花海"旅游景点主要采取"农业观光+农家乐餐饮接待"的模式,不仅能吸引大批游客,也能带活当地的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然而,真当要引入乡村旅游这个项目时,却遭到了村里不少村民的反对,他们认为:"种小麦、种中草药都可以,为什么要种不能吃的花。"对此,种延宁却认为:“传统种养殖业发展缓慢,必须要依靠一个产业的长期扶持,才能让这里的经济经久不衰的发展下去。而上山庄村位于市区半小时旅游圈内,土地面积广阔,地理位置优越,加之现如今乡村旅游发展迅猛,上山庄村要想脱贫致富,就得发展乡村旅游。”可是思想观念的改变,谈何容易,又是一番艰苦的思想动员工作,在几经劝说后,村民们勉强同意了,上山庄的花海景区便开始正式建设。建设时期,就吸纳了村中大量劳动力,让村民在乡村旅游上收获了第一桶金。项目建设完成后,村民们既可以获得自家土地的流转资金,还能在除草季节给自家田地除草获得劳务费,正如渐渐盛开的花海一般,上山庄村民们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春去秋来,花海盛开,昔日的荒山荒田开出了一朵朵鲜艳的翠菊、波斯菊、太阳花、一座座童话般的小木屋坐落在大片紫色的花海中,一列列满载游客的小火车穿梭在昔日静悄悄的大山里,村庄热闹起来了、变得越来越美,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这里投资,一家高端大气的生态园也在山脚下拔地而起,筑得金巢在,引得凤凰来,为了生计背井离乡的年轻人,看到家乡如此大的变化,一个个也都高兴地回来了。荒山变花田,家园变公园,70岁的老人都能赚上钱,年轻人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回迁。春去秋来,花海盛开,昔日的荒山荒田开出了一朵朵鲜艳的翠菊、波斯菊、太阳花、一座座童话般的小木屋坐落在大片紫色的花海中,一列列满载游客的小火车穿梭在昔日静悄悄的大山里,村庄热闹起来了、变得越来越美,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这里投资,一家高端大气的生态园也在山脚下拔地而起,筑得金巢在,引得凤凰来,为了生计背井离乡的年轻人,看到家乡如此大的变化,一个个也都高兴地回来了。荒山变花田,家园变公园,70岁的老人都能赚上钱,年轻人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回迁。2017年9月,我在上山庄采访时,遇到了朱洪兰,她是生态园里一名普通的服务员,刚见到她时,她正在忙碌着,待人接客笑容满面,仔细一问才知道,她原来一直在外打工,月薪3000多,发展空间还挺大,但是看到家乡的发展她想都没想就回来了,虽然现在也是拿3000多的工资,可是她说那感觉太不一样了,现在肩上的负担轻了太多,不用在外打工,开支节省了不少,因为村里的发展,连自己60多岁的公公每个月都能凭借在花海捡个垃圾、抓个老鼠领到1500元的工资,此外每年还有土地流转的租金,项目入股的分红,她自己也要继续努力给自己再涨涨工资,看她自信满满的样子,我都能感觉她的幸福。

去年的旅游旺季,我又再一次的来到上山庄,为了体验一下上山庄的网红彩虹滑道,整整排了两个半小时的队,但是我很开心,一旁的朋友问我,你排个队瞎乐呵啥,我笑着告诉她你不懂,因为你没有看到过昔日那个冷清的让人无望的村庄,你便感受不到,现在这种红火的幸福。我庆幸看到了这一切。我是一名记者,上山庄村的故事,只是我采写的关于扶贫中的一个小故事,在湟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像种延宁这样的扶贫干部也有很多很多,正是这样的干部,这样的干劲,这样的决心,才让有着156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9092人,深度贫困的湟中县,成功退出贫困县的序列。躬身为民赤子情,栉风沐雨脱贫路,多年来湟中县以不忘初心的政治担当,勇毅笃行的发展决心,创新突破的改革思维,紧盯者,上山庄村的故事,只是我采写的关于扶贫中的一个小故事,在湟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像种延宁这样的扶贫干部也有很多很多,正是这样的干部,这样的干劲,这样的决心,才让有着156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9092人,深度贫困的湟中县,成功退出贫困县的序列。躬身为民赤子情,栉风沐雨脱贫路,多年来湟中县以不忘初心的政治担当,勇毅笃行的发展决心,创新突破的改革思维,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目标,努力开拓一条“党建引领定向,产业培育支撑,多方同频发力”的致富增收路径,全力构筑“安心上学、安心看病、安心住房”的兜底保障体系,着力探索“产业发展+励志奖励+兜底保障+扶志扶智”的长远脱贫机制,统筹整合资金37亿元,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上台阶、见成效。截止2018年年底全县贫困群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党员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奋斗,才是中国迈向复兴征程中砥砺奋进的伟大力量,也正是这样的力量才让我们挺起胸膛,昂首阔步于这个时代。贫困有可能在一天内发生,可是解决贫困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这样的人民,这样的干部,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时代,让我们足够自信可以谱写出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