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年轻人偶尔堕落一下,是好事

余华:年轻人偶尔堕落一下,是好事
2024年07月03日 18:31 十点读书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

明明休息了一个周末了,可不管做什么都没力气。

手头没有多少事情,但就是提不起精神去做。

好像人生还没过多长时间,自己的气力就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前些天,接受采访时的余华火了。

他说:

我认为人生有时候是要堕落一下,你要是人生中一直很高尚,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我那个博士论文都是卡着最后一分钟才交上去的,弄得我还在担惊受怕。

但是后来我说,生活中你要是没有拖拉的话,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拖一拖吧,让少数人去高尚,我们大多数人经常堕落一下,对我们来说是件好事。

去看余华的各种语录就会发现,他是个足够清醒的人,他的身上既有知识分子的诙谐幽默,又有着大部分人渴望不得的松弛感。

他不是一个很会打鸡血的人,相反的,他总是和大部分年轻人站在一起,体会他们的现状,理解他们的选择。

给人一种内心的抚慰感。

其实这些年,有关余华的各类故事一直在网上传播。

有个视频一直很火,主持人问他,你跟鲁迅比谁更厉害些。

余华立马回答:他是海归,我是赤脚医生。

接着叙述自己的过往,说当年,他可是个连大学都没考上的人。

77年和78年,他报考了两次,也准备了两年,那会初生牛犊不怕虎,报了清华北大,谁知道,别说够着名校的坎儿了,他连专科也没考上。

但说起这段经历,余华却没有一点自卑感。

反倒调侃道:

“我有个同学呢,报了剑桥和牛津,他不知道这两个学校是外国的,我知道,但我没告诉他。”

一句话,让现场的气氛瞬间轻松了起来。

回溯自己的过往,他说夸过自己的人还真不少,有个美国的汉学家说他的中文很像海明威的英文。

余华当时就给自己解释了:那是因为我认识的汉字少,海明威认识的英文单词,肯定也不多。

短短几句话,就让人感受到了他身上的幽默感。

每次看他的采访,很多人都会发现,余华其实是个大智若愚的人。

了解他的经历就会知道,余华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很清晰。

高考落榜后,他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卫校,之后进入镇上卫生院,做了一名牙医。

那不算一个特别好的工作,但至少在那个年代,也算个能维持温饱的行当。

但在余华眼中,这确实是个“让人生道路感到一片灰暗”的工作,他不喜欢。

不喜欢,就要想办法跳出去,那段时间,他开始想办法进入文化馆工作,因为那里轻松,也因此开始了写作,哪怕没有任何写作经验。

他最终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并且直到现在,都对写作乐此不疲。

有人说,他身上常年带着一种松弛感,好像随时都能躺平似的。

余华却说,自己躺平的底气源于那是一个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时代,如今却很难有这样轻松的工作了。

“现在如果有人再告诉你,要努力工作就会得到好的回报,那是鸡汤,不是事实。”

所以,他会劝现在的人偶尔堕落一下。

偶尔的堕落,是给平时紧绷的神经一点放松的机会,也是让自己慢下来,去感受这个世界,感受生命与生命的连结。

去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其实这些年,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现在的人,年岁越大越迷茫。

这种迷茫,不同于年少时期不知何为正确选择的焦灼,相反的,是历经沧桑之后回首望去,开始为过往的经历感到迷茫。

最近有个话题很火:

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在40岁。

丁哥讲述自己的经历,说在40岁之前,自己就是个拼命三郎,完全按照社会对一个男性的规训向前发展。

读书的时候,父母说好好学习就能考个好大学,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自己囿于书桌和题海之中。

大学毕业后,又听从父母的安排,迅速相亲结婚,买了套大房子,也因此背上了重重的房贷。

婚后那段时间,他真是没日没夜地工作,因为出差一次会有每天200的补贴,他一个月有一半时间都在外面飘。

后来,公司业务出现问题,失业后的他一天都没休息,又招呼着以前的朋友一起创业。

“那段时间真是难啊,吃睡都在公司。”

苦熬的岁月换来了收获, 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家里的房子也从原先的两居换成了三居。

他的年龄,也从二十岁出头,到了四十多岁。

可就在四十三岁那年,在周围人都说这人生过了一半的时候,他突然陷入一种巨大的焦灼之中。

他开始思考这自己这么卖力,到底值不值得。

大学报志愿时,他本想学法学,可父母觉得男孩就得学机械,压根不管他是否喜欢,强行给他做了决定。

结婚的时候他原本有谈的很不错的女孩,可父母觉得娶妻还是娶本地的好,撮合他和朋友的女儿组建家庭。

他似乎一直是被推着走的,甚至直到现在,家里不怎么缺钱了,可他总觉得还得再去努力,好为孩子多攒一点,好能让他不走自己的老路。

只是唯独忘记了,自己也只来这人间过一趟啊,他也想问自己:到底求什么,为什么?

和丁哥一样的人,还有太多。

有人到了四十多岁,没有预兆的辞职了,有人选择了离婚,有人离开大城市,去了偏远小镇生活。

好像这个时候,再不为自己活一场,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结合余华的人生经历,去看这些年逾四十的人的人生经历。

你会发现一个常存于大部分人生命中的现象:我们好像总是给人生预设了太多的意义。

好像我们这一生要做的,就是放弃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追求,去完成一种社会化的规训。

似乎考了好成绩、住了大房子、30岁前儿女双全,昼夜不停地卖命工作,就是人生赢家似的。

好像在这个过程中,但凡我们放松一点,偶尔堕落一下,人生就不再完美了似的。

可现实真的是那样吗?

看过一个辩论赛,辩题是《如今的我们更应当学会享受忙,还是享受闲》。

席瑞的一番辩论堪称人间清醒。

他说很多人参加工作后都会有个感觉,一到双休日,睡一觉起来的时候天就黑了。

这时候就会默默感叹:啊,一天就这么荒废了。

不光睡觉如此,有时候躺在床上刷了一天短视频,也会在深夜来临时感叹:

感觉今天什么都没做,感到很空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习惯了一直朝前走的生活,却从来没学习过该如何放松自己,度过闲暇时光。

所以,一旦闲下来做了点“荒废时间”的事,我们就会觉得疲惫和焦虑。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身边人给我们的人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KPI。

我们怕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怕输在各种各样的节点上,我们认为只要有一段时间出现了空窗。

只要有一段出现了闲暇,我们就不是一个社会的成功者,我们就在慢于这个社会,我们就在被这个社会抛弃。

席瑞解释说,那是因为我们弄错了一个前提:

人和人本来就在不同轨道上啊,我们为什么要用失败和成功来定义人生呢。

一旦当我们将关于胜负的思维,或是欲望杂念带入到生活中的每件事上时,我们注定无法享受人生。

所以我们会焦虑,会害怕。

所以我们给闲暇的时光套用了那么多功利的标准,那么,我们又该怎么收获闲暇呢?

而闲暇,才是真正决定你成为谁,决定你独特性的所在。

因为那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光,在那些时光里,你才真正享受到了人生的自由。

年岁渐长后,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现象:

很多事情,是不需要有意义的。

吃喝玩乐不等于虚度光阴,吃苦耐劳也不等于意义非凡。

我知道有时候经济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内耗会让你陷入焦虑。

但请记得,人生这一场,无非只是各种体验的叠加。

在维持温饱之上,也请给自己一点放松的时间。

要知道,偶尔的放纵不是堕落,它是让自己享受生命闲暇的时间,偶尔的暂停也不是退步,它是让你重新感受生活乐趣的时刻。

有时候哪怕你躺在床上睡了一天,也别埋怨自己没有努力,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又何尝不是一种体验。

所以,倘若可以,不妨给自己松松绑。

在该休息的时候放空大脑,听一首音乐,看一会星星,或者,哪怕只是什么都不想的发呆一会。

让自己从疲惫和焦虑中解脱出来,去感受生命的另一种松弛感。

毕竟,人这一生,我们只来这一场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