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葬礼相过亲

「过年回家吗?回来给你介绍对象。」

催婚,催婚,催婚。

回家过年的诅咒,除了催婚,还是催婚。

一过二十五岁,单身男女在父母眼里都已年满三十,再不结婚就彻底晚了。

于是,相亲成了离家漂泊成年单身男女的保留节目。

有时甚至比放鞭炮和看春晚,更为必要。

天下年轻人苦催婚久矣

26岁的贺慧,新媒体主编,上周五连夜坐高铁从北京回到廊坊,参加二奶奶的葬礼。

她一手拖着行李箱、一手拎着电脑包,风尘仆仆来到灵堂,正哭得伤心,身后有一只手拍了拍她的肩膀。

回头看见了妈妈。

贺妈妈脸上挂着笑,身边站着一个高高瘦瘦的年轻男人。

「慧慧,快来,这是小李,你们聊聊。」

贺慧擦了擦哭出的鼻涕和眼泪,眯着丢了隐形眼镜的眼睛说了声:「你好」。

贺慧猛然间发现,这,是一场「阴谋」。

深夜十一点多,在葬礼上相亲,怎么想都诡异。

贺慧匪夷所思地

「妈,今天这种场合相亲是不是不太好?」

「我二奶奶明天出殡,你这样是不是有点过分?」

贺妈妈却不以为然:

「这是大事儿,你去世的亲人也会支持你的。」

无奈之下,贺慧被妈妈拖回了家,她洗了把脸,湿着刘海坐在客厅,因为没有眼镜,看谁都是马赛克。

相亲对象比她还尴尬,自问自答:

「今天这个时候见面其实不是特别合适。

但你妈和我奶奶觉得今天太好了,你和我都在家。」

贺慧和小李像面试一样简单聊了几句后,这场相亲就算划下了句点。

让贺慧没想到的是,妈妈居然偷偷录了音。

第二天中午,当录音在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姑姑、姑父等一众亲戚面前播放时,贺慧恨不得钻到棺材里和二奶奶一起入土。

「慧慧,你不能这么说,要主动一点啊。」

「介绍完就没话说了,怎么不请人家小李吃饭呢?」

……

一大家子在贺慧面前复盘着她的相亲,她只好借口工作忙,抱着电脑回了卧室。

「葬礼相亲和坟头蹦迪,说不清哪个更野。」

打开豆瓣,贺慧打算在「相亲后的吐槽」小组里,给18.4W人分享自己的奇葩相亲经历。

她一边吐槽,一边翻看别人的问题。

「长辈介绍的相亲对象,怎么拒绝?」

「过年七大姑八大姨灵魂拷问,怎么办?」

浏览一圈后发现,大多数困扰都指向一点:

年轻人不急着结婚。

但在长辈眼里,单身是个大问题。

单身偏见,害惨了年轻人

为了应对家里亲戚的催婚,互联网上开始出现反向催婚联盟。

反向催婚的关键词很简单,就是化被动为主动。

主动找自己的爸爸妈妈催:

「我今年也不小了,相亲准备得怎么样了?」

「马上放假回去了,时间很紧。」

「你努努力,多问几个人。」

走长辈的路,让长辈无路可走。

相亲对象的数量不够多,质量不够好,那一定是介绍人的锅:

「为什么不再努努力呢?」

反向催婚的年轻人,虽说靠主动出击堵上了催婚的嘴,但却默认了一个事实:

不结婚就是有问题。

「单身的人不是自私就是自卑。」

「年过三十还不结婚的都不正常。」

「无论男女,不要孩子的人生,都是不完整的。」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风言风语实在太过常见。

《单身偏见》的作者克莱尔·佩恩在律所工作时曾是中层领导,但为了不让同事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她多年来都在假装自己有一个长期男友。

克莱尔调查发现,职场上,甚至有「婚姻工资溢价效应」:

已婚男的平均收入高于单身男性。

对大多数人来说,结婚生子让他显得更容易接近,也更稳定和值得信赖。

但长期研究单身人士的学者贝拉·德保罗调查发现:

婚姻能让人们更快乐、更健康、更融入社会的看法被过分夸大,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

为了调剂生活,独居的人会比其他人同住的人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独居人数更多的城市有更繁荣的公共文化。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

66.7%单身群体为追求稳定的住所而购买房产。

「单身经济」的持续火热,还衍生出了「陪伴经济」、「一人经济」和「社交经济」等消费市场。

单身人士对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单身是个问题,纯属偏见。

催婚到底在催啥?

28岁的大可北漂五年,一直单身。

这五年里,她相过的亲数不胜数。相亲密集对那几年,几乎每周都会去见不同的男人。

而这些相亲,无一例外都是她的父母托人介绍。

大可一度怀疑父母觉得自己是个累赘,只想把自己草草嫁掉。

直到去年,一个远房亲戚给她介绍了一个完全不相称的残障人士,还说她大龄未嫁都是因为读书太多把心读野了。

大可从不发脾气的爸爸听完勃然大怒,大可妈妈也罕见地骂了很多脏话。

父母的反应让大可非常感动:

「因为有了这个奇葩亲戚,让我确认爸爸妈妈是爱我的。」

大多数父母和大可的父母一样,催孩子结婚是希望孩子能找到一个共度余生的人。

哪怕有一天他们不在了,也有人能照顾和关心自己的孩子。

这背后的核心,其实是对子女拥有美好生活的期许。

但值得一问的是:

究竟什么才叫美好生活?

「没有孩子,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目前的文化里,长辈普遍认为:

为人父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也是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结婚拉低了生活质量,孩子更是吞金兽,一个人自由自在最好不过。

根据艾媒咨询的调查:45.9%的单身人士,是主动性选择享受单身生活/不着急恋爱。

单身群体的各种可控及不可控的单身原因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及工作上越来越大的压力。

而另一方面,与异性建立关系在某种层面上反而会加重双方的压力。

父母觉得组成家庭更幸福。

子女则认为,顾好自己更快乐。

他们只是从各自优先的角度出发,考量了一个人的生活。

事实上,婚姻和单身,都只是一种选择。

生活没有唯一答案。

《单身偏见》引用了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社会研究员休·麦凯的话来警告父母:

希望孩子幸福,是衡量美好生活的一种过于狭隘的标准。

我们应该期待更多:

养育一个能够应对人类不同情绪的孩子,这些情绪包括愤怒、失望、绝望,也包括兴奋、喜悦和幸福。

仅仅关注幸福,就等于否定了所有其他情感。

而这些情感塑造了我们,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完整生活。

其实提到婚姻,我们也常常陷入和幸福类似的误区:

关注单身,就是在反对婚姻。

事实并非如此,根据近日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

2020年,官方统计的结婚登记人数共计814.33万对,自2013年以来连续7年下降,且创下2003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2020年全国离婚人数为433.9万对,较2019年减少了36.16万对。虽说离婚率罕见回落,止住了多年来的上升趋势,降至3.09%。

但3‰以上的离婚仍旧处于历史高位。20年前,离婚率还不到1‰。

这些数据提醒着我们:

即便是现在有伴侣的人,也没法保证自己不会一个人生活。

所以在纠结能否结婚之前,不如先学会独自接纳生活的酸甜苦辣。

确保无论结婚还是单身,我们都能享受生活。

作者:书单君

来源:书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