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菜的诗意

  龙文辉

  初夏的气息在村落间缓缓流淌,绿意葱茏的山野呼应着蓝天白云,为这片古朴的土地披上了生机勃勃的外衣。

  中午时分,我们停下脚步,被一股隐约的菜香引至一处藏在村边的庭院,这里以烹饪精美蒸菜而闻名遐迩。

  店主的笑容如夏日阳光般灿烂,热情邀请我们进屋安坐。不一会儿,木质蒸笼被缓缓掀开,满屋飘荡着令人垂涎的香气,仿佛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大自然的灵性与风土人情。从“腊味合蒸”到“笋尖雾蒸”。尤其是那道“蒸火焙鱼”,看上去色、香、味俱佳,稍加拌匀,一筷下去,鲜香味浓。满嘴的鲜、香、辣、甜,让吃饭的人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邻桌几位外地客人也许平常不太吃辣,被辣得“呼哈”直喘、满面红光,还一个劲地直呼过瘾。

  一直以来,浏阳蒸菜就颇具传统味,不少菜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做法也是异彩纷呈。

  被群山拥在怀抱里的中岳村,看上去俨然一处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村旁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清澈明快。溪间长年悠游着一种鱼儿,俗称“楞仔鱼”。这种鱼长不大,也就3到5公分的样子,但肉质鲜嫩,吃起来不用吐鱼刺。当地人从河里捞起小鱼虾,先在锅里放上少许松枝、米糠、茶壳之类,锅口搁一块篾簟子,将新鲜鱼虾一只只整齐摆放上去,弄成一圈圈葵花盘的样式。又在灶膛里塞上一把茅草,将锅烧至冒烟,簟子上的鱼虾渐渐被熏成漂亮的金黄色。经慢火焙干,放凉后,鱼虾通体油光发亮,既保持了肉质的鲜美,又增添了淡淡的香味。焙干后的鱼虾或蒸或煮或炒,都蛮好吃,又便于长时间保存,地方上惯称“火焙鱼”。

  蒸火焙鱼的通常做法是:温水漂洗,装碗,上面盖一层碎红辣椒,拍三五瓣蒜头,当然,浏阳豆豉断不可少,一小撮即可,再淋上土茶油,撒少许精盐,上饭甑同蒸。若有本地杨梅干则再好不过,来上十余颗压在碗底,激发出的酸味让火焙鱼的滋味变得更加美妙。若无杨梅干,出甑时滴上少许老陈醋也成,香气扑鼻,味道照样鲜美可口。如今,这道菜早已成了寻常人家的绝佳下饭菜,属浏阳蒸菜系列中的一种。

  和蒸火焙鱼一样,心灵手巧的乡间大厨们拿出“是菜皆可蒸”的手艺,将蒸鸡、蒸鸭、蒸肉等同样做得荡气回肠。准备就绪,往灶膛内添足柴火,还可以趁机到田间地头去干点农活。回到家揭开饭甑,就可以美餐一顿,真是既省心又省事。

  作为浏阳蒸菜的发源地——中岳村,有人硬是把“浏阳蒸菜”做成了一个红火的产业。据说好些个蒸菜创意皆源自村子里的名师大厨,有的还在一些烹饪大赛中得过大奖。一方山水一方人,凭着一手娴熟的原乡蒸菜绝活,这些人从山冲里走出去,在某个地方撑起一处门面,挂出一块“浏阳蒸菜”的牌子,很快就站稳了脚跟,闯出了一片天地。据说,全村从事蒸菜行业的就有700多人,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一招鲜,吃遍天。”从这里走出去的蒸菜店往往会让当地的同行心生羡慕,争相效仿。可再怎么效仿,这个“蒸菜老大哥”的地位终归无法撼动。只要到外府外县走一遭便不难发现,在一些繁华地段,总能看到“浏阳蒸菜”的木质牌匾高高挂起,随便走进哪一家,都能让人大饱口福。

  村上的老何一脸喜悦地说,能把一个地方的传统蒸菜做出名气和影响,并通过网络销售等渠道在全国各地打开局面,估计也算是开了先河吧。原来,中岳村不仅仅是传统美食的发源地,这里的蒸菜文化已发展成为一种勤劳致富的产业。村民凭借着对传统美食的热爱和不断创新,将饮食文化推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无论是在烹饪比赛中斩获奖项,还是在外地开设餐馆,中岳村的蒸菜总能让人记住这片土地的神奇与魅力。

  “一道佳肴,千里飘香。”蒸菜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当游子在外回忆起家乡的味道,总会想起那一缕蒸菜飘香的诗意,那是家乡给予人们独特而美好的记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