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银行回应流动性风险披露时间段争议,4亿多元不良2170万元转让

苏州银行回应流动性风险披露时间段争议,4亿多元不良2170万元转让
2024年12月02日 06:02 宋清辉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卢岳 柳川)近日,有资本市场投资人反映称,苏州银行同一年度流动性风险披露的时间段在不同年报中存在不一致,且不同年度流动性风险披露的时间段也有不同。

  记者仅查阅2021年以来的财报发现,其中对于流动性风险披露的时间段确实存在上述情况。据了解,流动性风险是指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记者注意到,近日苏州银行发行永续债30亿元,拟补充其他一级资本,提高抗风险能力。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苏州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均有所下滑。另外,苏州银行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归母净利润增长同比双双放缓,尤其营收增速仅1%出头。作为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同期末苏州银行个贷规模缩减逾5%。

  此前,苏州银行半年报显示,该行个贷不良增长较多,较上年末增加近27%。近期,苏州银行还公开转让了一批个人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4亿多元,起始价1500万元。

  针对相关情况等,苏州银行接受本报采访并于近日做出了回复。

  流动性风险披露时间段存争议?

  记者通过检索了解到,苏州银行同一年度流动性风险披露的时间段在不同年报中存在不一致,且不同年度流动性风险披露的时间段也有不同。比如:在2023年报中,2023年和2022年流动性风险披露的时间段均包括1个月以内、1个月至3个月,而在2022年报中,2022年流动性风险披露的时间段却不包括1个月以内、1个月至3个月。

  (图1:苏州银行2023年报中2022年流动性风险披露的时间段)
  (图2:苏州银行2022年报中2022年流动性风险披露的时间段)

  此外,苏州银行的2021年报显示:2021年、2020年流动性风险披露的时间段也均不含1个月以内、1个月至3个月的。

  关于流动性风险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下称“金融工具列报准则”)要求:企业在披露到期期限分析时,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适当的时间段。企业可以但不限于按下列时间段进行到期期限分析:(一)一个月以内(含一个月,下同);(二)一个月至三个月以内;(三)三个月至一年以内;(四)一年至五年以内;(五)五年以上。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要求: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当期财务报表的列报,至少应当提供所有列报项目上一个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

  另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及时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披露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简明清晰、通俗易懂,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对于上述情况,苏州银行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回应称,“我行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相关披露要求,结合自身持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到期期限情况,合理划分适当的时间段进行信息披露,我行到期期限时间段的划分方式符合准则要求和行业惯例。”

  苏州银行称:“我行在2023年度财务报告及附注‘十一、金融工具及其风险分析 2流动性风险’部分中,将对比期(2022年度)的流动性风险到期期限情况披露为与2023年到期期限划分时间段一致,符合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我行评估自身持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到期期限情况,确定划分适当的时间段进行信息披露。我行在2020年、2021年、2022年年报中关于流动性风险时间段的划分符合会计准则相关披露要求。”

  不过,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苏州银行可能存在应披未披等问题,此举或会导致监管风险。一般而言,企业不同年报在流动性风险披露的时间段上存在不一致,将会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产生偏差,从而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与此同时,监管机构也或会对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关的监管措施,此举无疑将会影响公司的声誉和资本运作进程等。总而言之,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准确无误地披露流动性风险信息。

  此外,上述资本市场投资人提供的财政部答复称,金融工具列报准则相关规定是考虑企业需要根据其持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到期期限等实际情况就时间段的确定作出判断。“此处的作出判断并非完全由企业自行随意确定,而是在遵循前述企业会计准则相关披露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其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到期期限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时间段,以便财务报表使用者评估报告期末金融工具产生的风险的性质和程度,更好地评价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敞口。”

  资本充足水平有所下行

  记者注意到,近日,苏州银行发行永续债30亿元,拟补充其他一级资本,提高抗风险能力。此前10月份,苏州银行发行不超过170亿元的资本工具获批。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苏州银行资本充足率13.86%,较上年末下滑0.17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10.76%,较上年末下滑0.05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41%,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

  (图源:苏州银行2024年三季报)

  苏州银行流动性风险披露存在上述情况,是否与资本充足水平面临下行压力有所关系?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下滑的原因是什么?资本工具发行完毕,预计对相关指标有多大提升?

  对此,苏州银行回复本报称,“我行流动性风险披露上述情况和资产充足水平无关联关系。2023年,我行发行30亿永续债和40亿二级资本债,用于补充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故2023年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较2022年有所上升。”

  苏州银行还表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行还未发行资本补充债券补充资本。同时,我行各项业务发展态势良好,规模增速排名同业前列,产生正常的资本消耗,但仍高于监管最低要求和行内风险偏好,且与同业相比也处于中等水平,我行资本仍较为充足,风险抵御能力较强。“我行已于今年11月发行30亿永续债,全部用于补充一级资本,预计提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0.49个百分点。”

  从资本内源性补充渠道来看,财报显示:苏州银行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10%和11.09%,相较于2022年及2023年同期的11.49%和25.92%及1.81%和21.36%,均呈下滑态势,尤其营业收入增速仅1%出头,增长较为乏力。

  针对营收、净利增长放缓的情况,苏州银行解释称,“2024年前三季度,LPR多次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按揭贷款利率下限取消,我行积极响应相关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行减费让利,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净息差有所收窄。相较同业,我行在全国42家上市银行中利润增速、营收增速,整体处于中上水平。”

  “面对当前形势,我行积极采取相关举措,一是资产有序投放,以量补价。二是延缓息差收窄趋势。三是扩宽中收来源。深耕财富管理领域,抓住资本市场回暖机会,拓展权益类基金代销;保持资管、理财代销优势,发力新批业务,在国债代销、非金融企业债券主承销、托管业务方面持续做大,增加中收来源;四是抢抓投资交易机会,保持非息收入稳定”等,苏州银行如是补充道。

  折价转让个贷不良

  众所周知,贷款业务是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最新财报显示,苏州银行个贷规模鲜见缩减。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苏州银行个人贷款和垫款规模约919.97亿元,较上年末减少5.55%,而2021年至2023年的同期末均为增长,增幅分别为6.51%、18.19%、8.42%。

  (图源:苏州银行2024年三季报)

  不仅如此,苏州银行个贷不良增长较多。据半年报披露,截至2024年6月末,苏州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3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约11.20%,不良贷款率0.84%,与上年末持平。其中,个人贷款和垫款不良贷款金额12.5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约26.93%,不良贷款率1.33%,较上年末上升0.31个百分点。

  对于个贷规模缩减及不良增长较多的原因,苏州银行表示,“个人贷款规模主要是个人经营贷规模下降,基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客户生产经营压力增加,扩张、投资意愿不强,信贷资金需求有所下降。此外,在低利率环境下,市场对头部低风险客户竞争较为激烈,市场存量博弈现象进一步加剧。个人贷款不良增长较多主要受经济形势变化影响,由于个人经营不善、个人就业不稳定或收入下降,导致个人的偿债能力下降。”

  记者注意到,近日苏州银行折价转让个贷不良。据报道,11月1日,苏州银行发布公告称,拟公开转让2024年第2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未偿本金总额约2.30亿元,未偿利息总额约2.53亿元,未偿本息总额约4.83亿元。上述资产拟于2024年11月18日开展线上公开竞价,起始价仅为1500万元,折扣率约为0.31折。

  折价转让对业绩等影响几何?苏州银行表示,“本次公开转让的不良资产均为表外资产,主要为四五年前已核销资产,对当前我行不良率管控不产生实际影响,且对今年利润有正面影响。”

  “本次资产包为信用类资产,逾期时间较长,回收可能性较小。”苏州银行还透露称,“11月18日上午正式竞拍,最终成交价为2170万,竞价经过了51轮,最终以超过底价44%成交。该价格高于银登中心公布的今年个人消费贷款转让均价,故不存在低价转让的情况。”

  苏州银行进一步补充称,“近几年,我行不良贷款核销规模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上半年核销不良贷款4.11亿元,净核销率0.10%(净核销/贷款平均余额,核销4.11亿元,核销后收回1.03亿元),远低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在42家上市银行中排名第3。”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