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股民而言,分红是一件好事,业绩表现优异的上市公司能让许多投资者享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即便股价在二级市场上低迷不振,股民的账户上也将多出一笔资金,不用担忧浮亏锁住投资资金。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现金分红有一定的诱惑力,可以吸引部分投资者参与公司股票交易,会对后期行情产生积极影响。
上市公司分红话题,连日来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近期,证监会拟修改《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一系列规则,交易所将同步修订规范运作指引,通过政策引导和监管约束等方式不断提高上市公司分红水平。对此,我认为,此举是证监会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并落实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战略部署的一项重大举措。其最终目的或是为了加强对“铁公鸡”的约束,持续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从而为打造A股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我观察到,无论股市行情如何,每年总有那么几家公司出现大手笔分红,成为“别人家炒的上市公司”。
对于股民而言,分红是一件好事,业绩表现优异的上市公司能让许多投资者享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即便股价在二级市场上低迷不振,股民的账户上也将多出一笔资金,不用担忧浮亏锁住投资资金。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现金分红有一定的诱惑力,可以吸引部分投资者参与公司股票交易,会对后期行情产生积极影响。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毕竟凡事都有两面性,现金分红可以吸引更多喜欢价值投资的投资者参与,既有助于公司市值管理,还有利于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融资,同时较高的分红收益会令低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将资金长期放入绩优上市公司中,交易频次降低、股东情况稳定等因素,将减轻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上的压力,对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也是好事。
可是现金分红又会在狂欢之后成为上市公司经营发展的压力。流动资金的减少,必然会损失一定的机会成本,资本擅长的是“钱生钱”,上市公司本有机会将这些资金用在其他的生产或者相关经营活动中,却因为现金分红失去了“钱生钱”的机会。
与此同时,现金分红还可能令企业内部产生矛盾。有一部分企业员工辛辛苦苦一年下来获得的福利,甚至还远远不及上公司在现金分红上为投资者发放的福利,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这也是许多企业不上市的理由之一,与其要将公司的收益给到只出钱不出力的投资者或投机人群,还不如将钱分给那些辛辛苦苦、奋战在一线、为公司收益奉献力量的一线员工。所以,不少企业愿意将可支配收入与员工一起分享,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能激发公司员工的潜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有的投资者会认为,虽然账面上获得了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可进行的除权会令股价减少相应的金额,股民账面上的总资金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因为上市公司的分红与金融产品的利息收益不同,金融产品以投入的总金额作为基准,因此和投资者初期投入相关;分红是以投资者持有的股票数量为基准,不会考虑投资者参股时的股价,两者在本质上就存在差异。如果上市公司实力强劲,分红除权后的股价将在新的会计年度涨回来,甚至到达更高的位置。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上市公司股票行情在使用“前复权”模式时,历史股价会变成负值的原因。因为之前的分红太多、公司股价又相对强势,历史上现金分红的总量已经超过了公司的市值及资产规模。如果这类公司能够继续稳健经营,投资者未来还将继续获得丰厚的收益,公司股价还将在不断地除权过程中继续走高。
也许会有人产生疑虑,既然分红的总金额能达到那么多,如果不采取分红,将计划用于分红的资金用于公司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等工作中,可能会更利于公司未来综合实力的发展。越来越强劲的实力将带来更多的经营业绩,也能进一步提高公司的价值、进一步推高公司的股价、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社会影响力。将钱用在刀刃上,让公司有更多的收益、让投资者在股价上享受到低买高卖的投资福利,这难道不“香”吗?也许有人会反感——上市公司拿钱来分红是上市公司的事情,何必质疑?因为构建良好的资本市场秩序,上市公司的理性分红不可少。
总而言之,上市公司“土豪式”的现金分红行为,若是不理性不理智,只能一时间得到市场投资者的赞誉,却给自己埋下隐患。因此,我认为,上市公司在分红时同样要保持理智,不然就可能会陷入“现金分红一时爽”“一直分红一直爽”“兜里没钱都不爽”的怪圈。
(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