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清华人物访谈 | 郑列列:从“蓝色戎装”到“低碳事业”的征程

南国清华人物访谈 | 郑列列:从“蓝色戎装”到“低碳事业”的征程
2023年04月19日 15:28 深圳特区报

人物简介:郑列列,(香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深圳世纪星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首席科学家。

1982年考入厦门大学攻读计算机系硕士学位,1984年考入清华经管学院(前身为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1988-1989年担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系客座教授;1989-1993年任香港汇丰银行集团Wardly-Thompson公司投资顾问。

“其实,我是个海军大头兵。”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会铭刻在血液中,成为日后一种习惯和激励。郑列列骨子里透出来那种军人才有的刚毅,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现在回想起来,年轻的时候吃的苦、受到的锻炼实际上都是财富,是对自身的磨砺,这样在未来遇到挫折时才能一笑置之。”八年艰苦卓绝的渴学、八年执着的自学、八年战友和讲师的无私帮助,郑列列硬是靠着抄书、自学,完成了初、高中的全部课程,从一名只有小学文凭的海军战士,生出了考大学的梦想和根基,成长为清华学子,最终投身低碳环保事业。

郑列列深有感触地表示,“有时候我认为,生活环境艰苦一点也是有好处的,它可以让我们集中精力做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比较长远的事情。”

军旅恒自学抄书铸“铁骨”

“我父母投身革命时参加了新四军,以列宁、斯大林共产国际理想为信仰,‘斯大林’在俄文中是钢铁的意思,所以我叫列列,我弟弟叫钢钢。” 或许正是这种钢铁般的意志,让郑列列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种处境,都敢于打破陈规,用钢铁般的意志承担重任,取得成就。

小学毕业后,1969年15岁的郑列列成为海军岸炮独立第六营的一名士兵,驻扎在舟山群岛最东面、远离大陆一百多海里、被称为“浪岗山列岛”的中奎岛礁上。抡大锤、插钢钎、埋炸药、打石头……在仅有0.2平方公里的地方,郑列列度过了八年艰苦训练和坑道施工的军旅生涯。一次,他在装炸药时一个石头砸下来,把安全帽的藤条砸断了两根,整个藤帽飞了出去,郑列列倒在地上昏迷不醒。经历过命悬一线,郑列列对日后的任何挫折和打击有了更强的承受和应对能力。

部队所驻扎的中奎岛礁,被当地渔民称为“无风三尺浪,有风浪过岗”,岛上用的淡水和新鲜蔬菜都靠海军登陆艇在风平浪静的天气里抢滩运送,洗澡需要大家共用坑道发电机的冷却水轮流洗。赶上气候恶劣,岛上官兵通常要等几个月才能盼来书信报刊和生活补给……这种条件下,学习堪称“奢侈品”。

“这种环境,让战友们格外珍惜,并愿意分享所能获得的一切学习资源。”最初,一位战友被选派到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深造,寄回了一些材料,刚好一个卫生员也会讲几句英文,郑列列就捧着人生第一本《英汉秀珍小词典》摸索着从认识第一个字母开始背诵。一些“老三届”的战友探亲回岛时,也顺便捎来不少旧课本,这些都让郑列列萌生了自学的想法。还有一次,一艘搁浅的船上意外抢救下来大量文学名著,成了他很长一段时间的“精神食粮”,连初中都没上过的郑列列一开始根本看不懂,只听别人提过“抄1遍等于读10遍”,他就开始抄书,还自发在连队内组建了学习小组,和大家一起传抄、研读这些教材和名著。

“军队要求技术过硬,我当时恰好被选入指挥仪班,突然要面对100多个计算射击诸元的仪器,必须硬着头皮上,那时还是伺服电机和齿轮带动的模拟式计算机。”在训练中,郑列列必须学会操作仪器、保养机器、做故障排除,面对完全看不懂的三角函数,他深深感到知识匮乏,也更加如饥似渴。新兵上岛满四年才有20天年假,1974年郑列列第一次回厦门探亲,他直接跑到厦门大学数学系,一身戎装在教室里分外抢眼,也让授课的施鼎汉老师注意到了这个爱学习的“军娃子”,无私地给这个“旁听生”当起了启蒙教师。通过信件往来,施鼎汉老师专门为他“函授”数学和物理课,随后整整四年,施老师给他邮寄笔记、习题集,甚至逐题订正反馈、隔空补习中学课程,往来书信积攒了厚厚一摞。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求学”经历,郑列列十分感恩老师的帮助,“施鼎汉老师带着深度近视眼镜特别像陈景润,是他为我打开了知识的一扇窗!”

郑列列和战友们曾驻守的小岛,留下一段难忘的军旅印记

一朝终圆梦褪去“戎装”赴清华

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郑列列在部队里已提了干,但他还是放弃了继续晋升的机会,坚持选择高考,“如果再不争取就没机会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着自学打下的数理和英语基础,以全海军军内招生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海军第二炮兵学院师资班录取。因成绩优异,郑列列在第二学年转往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机械系金属热处理专业学习。

在哈尔滨求学的郑列列,是第一次接受到正规、系统、完整的高等教育,除了夯实机械、材料的本科学业和英语功底外,他还经常到自动化系“偷师”,锻造“自动化”和“最优控制原理”的思维训练……凭借不凡的自学能力,郑列列又一路考入厦门大学计算机系、清华自动化系(后转清华经管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准备攻读硕博时,他真实想法就是:“清华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要考就考最好的!”其实这是郑列列人生路上又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考入清华之前,他都是“穿着军装上学”的现役军人,到了清华大学,意味着他正式褪去戎装“弃武从文”。

郑列列格外珍惜清华的每一分每一秒,他发现,原来能通背英语字典的同学大有人在。潜心学术之余,他把握机会参加了多个重要的国家大型项目中,如“三峡”系统工程论证、全国外债情况统计分析、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可行性论证、大型工矿企业的技改可行性分析等,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他茅塞顿开,从技术经济学、产业金融到人文社科,“旁听”来的知识全都派上了用场。

在清华期间,郑列列师从系统工程专家郑维敏先生,老师敏而好学的境界、永无止境提升学术品质的造诣,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是个‘调皮’的学生,郑先生对每个学生都要求特别严格,感情也特别深。先生博学,却永远保持着谦虚的姿态,敏锐地洞察着学科的国际发展,并坚持站在最前沿;对每个学生都亲自指导、当面讨论;郑先生也特别关心学生的生活,经常帮助大家解决生活和思想上的困难。”

军人出身的郑列列还担任着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在部队时,他就参加了篮球队、游泳队,还是乒乓球种子选手,进入清华,他脱颖而出成了博士生篮球队主力、还曾在清华大学游泳赛中勇夺50米蝶泳银牌。郑列列爽朗地说,“清华有一句话,‘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我从15岁就开始工作了,为祖国建设工作一定不止50年。”

机缘赴海外试水金融“弄风潮”

博士论文答辩后,还未毕业的郑列列受邀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系任教讲授“东亚经济”课程,并在该校东亚研究中心开展客座研究,他也是当时威斯康辛大学经济系唯一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讲师。

彼时,对冲基金尚未问世,随着早期债券衍生期货产品在芝加哥市场诞生,“金融期货”才开始发展,国内这一领域的金融知识几乎空白。在国外任教的日子,得益于良好的数理逻辑和动手能力,作为助教,他与身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的经济系教授合作开发了针对银行业资产风险管理的计算机程序。同时他还因自己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和市场方面的知识储备,受邀到Bridgewater(后来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讲授外汇交易的数学模型。在美国的这些经历,一方面让郑列列近距离地观察市场交易机制,另一方面也让他经历了程序交易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训练。

1989年,郑列列选择回国继续发挥特长,用自己开发的程序做资产管理和风险对冲业务。由于亚洲与国际上主要金融市场的时差,他过上了“晚八点入场,早五点结束”的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满挑战和乐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剧烈动荡,一次危机中他惨遭滑铁卢,只能以亏损800多万美金平仓止损。“合上电脑的一刻,就代表着尘埃落定,然后我就去睡觉了!”虽然通过资本运作,这笔亏损最终又补了回去,但在那一刻,军旅生涯铸就的超凡胆识和豁达心态,以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强大心理素质,让郑列列赢得了行业的尊重。

关注“碳足迹”倡导绿色建筑理念

郑列列除了对机会嗅觉的灵敏度外,还有一股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勇于承担的魄力,让他敢于抛掉现有成就,不断探索崭新领域,开启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这一次,是从金融操作到企业重组和经营。

1993年,深圳一家以纺织印染时装业务为主、已是负资产的上市公司——世纪星源被政府勒令接受重整,重整完成后账面还有5.6亿逾期负债和超过500宗诉讼纠纷。受邀作为财务顾问过来帮忙,郑列列却一不小心把自己搞成了股东。为了把企业拉出泥潭,郑列列在债务重组的同时收购了深圳水官高速、深圳车港等项目;利用技术经济和系统工程的知识,调整优化线路规划、降低工程成本,三年内将在建项目迅速盘出去,清偿了逾期负载并获得填补企业负资产窟窿的收益。在10余年的时间里,他一边通过市场调整世纪星源主营业务,一边清偿债务和应对诉讼纠纷,使濒临倒闭的公司“涅槃重生”。

当世纪星源可以在跨越新世纪而开启“创业”的年头,郑列列将公司发展的核心价值目标定位于“绿色建筑”,旨在成为一家致力于降低建筑能耗、从事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他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源的过度消耗只会使环境恶化,会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得做点事。”

“‘环保’对于建筑业来说可能是一个沉重的问题,但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城市里,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正基于环保理念建设新型绿色建筑,它们符合严格的国际环境标准,虽然带来了建造成本的增加,但在节能减排理念下,建筑对水、电等资源的消耗更低,也赢得了市场欢迎——你知道这将给环境带来多少积极影响吗?让我们看看这些建筑是如何创造‘魔法’的……”这是摘自北京奥运会期间,西方主流媒体CNN 2008年8月28日对“中国绿色建筑和深圳世纪星源公司”的专题报道。世纪星源团队在本世纪初试水绿色建筑,助力深圳树立了良好国际形象。

郑列列认为,实践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仍存在深刻的悖论,例如:建筑业还是在用制造极端天气的方法抵御极端天气;环保业还是在用农耕社会(焚烧、填埋)低效率处理方式,处理着现代社会工业高效产出的废弃物。“我们做这件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我们是一家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公司,”郑列列调侃道,“处理完历史包袱,希望进入环保产业的世纪星源只能算个边缘企业,所以,我们得有些抱负才能找到突破口。”他认为,做企业和做科研不一样,科研是要沿着学术道路走到最顶端,而管理企业则重在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其中“企业社会责任”是重要指标之一。公司不应只为追求一个环保的帽子,而应该朝着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方向真实实践,朝着可持续性的目标努力,我们一定要有所为,才能对得起在清华学的东西。”郑列列受邀出席2015年《经济学人》全球第十四次创新及颁奖峰会,他指出:“我们必须降低碳排放,虽然这并不容易,由于人口众多、能源与资源消耗总量巨大,所以,创新才是达到可持续发展、创造宜居环境的唯一途径。”

2017年1月,郑列列受邀出席清华大学、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举办的达沃斯“一带一路“ 政策与行动圆桌会议
王浩院士和郑列列在瑞士达沃斯

2017年4月,郑列列受邀出席“清华大讲堂”,与王浩院士等专家学者一起为清华学子带来“水资源问题与中国解决之道”专题讲座与对话

紧跟崭新的“碳技术”时代

为掌握世界低碳前沿技术,高度关注欧洲科学技术的郑列列,遇到了世界纳米科技理事会主席、德国马普科学院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创始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马库斯·安东尼蒂(Markus Antonietti)教授。在促进“碳循环自然平衡机制”应对气候危机的人类工程新领域,双方一见如故。不到一年时间,双方签署备忘录、授权许可、签订合作协议,并在德国设立星源水热科技公司。2018年3月6日,“世纪星源与德国马普科学院产业化合作”在深圳正式启动。来到深圳的安东尼蒂教授坚定地表示,深圳有机会成为先进材料技术的全球创新高地。

2017年9月,深圳世纪星源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马普科学院启动合作

郑列列介绍,世纪星源基于与安东尼蒂教授在相关水热科技、纳米材料科技方向的合作,促进了公司针对“先进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已发展出农用沸石基纳米缓释营养素介质、纳米催化助燃剂及氧燃料的产品。据悉,目前世纪星源已经完成了产量为12万吨/年的“飞灰沸石基纳米缓释材料、纳米催化助燃剂和氧燃料”工厂模块工程包。

导入世界领先科技的创意星源生物精炼科技(徐闻)有限公司

“在双碳指标下,我们将面对剧烈变革的经济秩序和全新商业逻辑的环境。”在提到为实现环境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方案与海外的交流时,郑列列总是颇为自豪地引用其同门清华师兄工程院院士王浩的话语:“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GDP增长近40倍,‘科技+工业工程’却创造了水资源消耗仅增加38%的奇迹,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必须靠‘科技+工业工程’实现,中国的企业有能力创造可持续的绿色未来。”

2019年4月,郑列列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海岛上八年艰苦自学,求学之路上脚步永不停歇,把脉趋势投身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事业,如果把人生比作是连绵不绝的山峦,那么生命的高度并不取决于最高的那座峰,而是登上的所有山峰的高度总和——这,就是生命积淀的力量。

采访结束时,窗外暮色已至,而从守岛战士开始的故事依旧在延续。他说:“人生中,成功是一种财富,失败也是一种财富,只要你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人生就有希望。”

编辑  梁晶晶  审核  吴向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