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是位于美国加州的商业银行,按照总资产排名,其在2022年底为美国第16大银行,在2023年3月6日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佳银行(Forbes 2023 America’s Best Banks),但却在5天后成为本轮美国加息周期中最早爆出风险的金融机构,也成为2023年第一家倒闭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承保机构。
硅谷银行倒闭成为2023年最受关注的“黑天鹅”事件之一。
美国年度最佳银行,为何突然倒闭?
3月7日,硅谷银行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很荣幸被福布斯评为美国年度最佳银行。没想到数天后,却面临宣告倒闭的命运。
其实,期限错配的隐患早已埋下。
硅谷银行的大量客户是硅谷风险投资基金以及一些相关业务公司。2020年下半年疫情担忧褪去后,美联储量化宽松持续进行,家庭储蓄存款一度达到约10000亿美元,广义货币M2增长超25%。巨量闲置资金和低利率成本带来了科技企业的融资热潮期,创业贷款和风投额度的快速增长使科技初创企业手里积累了大量的现金和存款,并大多以活期存款形式流入硅谷银行。随后硅谷银行将其投资于长期美国国债(400亿)和房地产抵押债券(mortgage-based securities,MBS)(1000亿),超过其总资产的50%。与此同时,硅谷银行并没有为应对存款流出预留出等比例的充足现金,其资产中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增长甚至为负。因此,硅谷银行资产端为长期债券,负债端是初创企业的短期存款,一旦存款客户大量提取存款,硅谷银行难以快速将长期资产变现来兑付存款,就会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3月1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市拍摄的硅谷银行总部入口。新华社发(李建国摄)
美联储加息冲击银行资产负债表。由于去年和今年美联储的快速加息,短端美债收益率开始大幅上扬,导致美债在2022年遭遇了自1800年以来最大幅度的暴跌,MBS价格也大幅下跌,给硅谷银行带来很大的未实现损失(编者注:未实现损失是指通过继续持有资产,而不将资产套现然后使用获得的资金所得的损失)。这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在利润表上呈现,但是其规模在2022年底已经接近于所有者权益规模。与此同时,美联储加息导致初创企业融资困难,股价下跌,只能消耗自身存款,叠加美联储缩表,硅谷银行的存款自2022年3月触顶后就一直流出,大大增加了负债端的利息支出压力。尤其是在利率上升时,居民会延长还房贷的期限,因此MBS的久期拉长,越来越难以应对负债端持续的资金流出。所以去年末以来,硅谷银行流动性隐患加剧:一方面,资产端MBS有大量浮亏,短期内不会到期变现,而现金储量也不太充裕;另一方面,负债端存款一直在流出,流动性压力持续上升。(编者注: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市场恐慌引发严重挤兑,预期自我实现导致银行破产。2023年3月10日,硅谷银行的母公司表示已出售其投资组合中约210亿美元的证券,这导致第一季度税后亏损18亿美元,这样的亏损令市场感到意外。随后该银行表示启动了17.5亿美元的股票出售计划,以期支撑其资产负债表,并应对初创企业因支出增加而努力获得资金所导致的现金量下降。这一公告引发市场恐慌,导致股价大跌,客户因担心其面临破产而疯狂地提取存款,瞬间导致银行挤兑。美国监管机构称,3月10日硅谷银行的储户和投资者尝试提取420亿美元,这是10多年来美国最大的银行挤兑之一。硅谷银行不得不卖出持有的资产,然而这进一步导致大量未实现损失转为实际损失,资产端进一步大幅缩水,同时股价暴跌。最终,硅谷银行资金流枯竭,现金结余直接转为-9.8亿美元。3月11日凌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表示,硅谷银行已被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局关闭,后者指定FDIC作为接管人。
对中国市场和金融公司影响如何?
事件引发多米诺效应。硅谷银行突然倒闭被接管,这令对冲基金纷纷沽空美国区域性银行进行套利。他们认为这些区域性银行与硅谷银行存在某些共同特点,即在美联储采取极度宽松货币政策时,这些银行都吸纳了大量低息存款,再通过短存长投方式买入巨额长期国债与长期抵押信贷支持证券套取利差收益,且没有为应对存款流出预留出等比例的充足现金。在去年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后,这些银行或都面临不菲的投资损失,若存款客户纷纷提取存款资金避险,其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硅谷银行。此外,硅谷银行的危机,也引发了其他国家监管机构对硅谷银行在当地子公司以及银行业潜在风险的重视,英国、德国监管机构加强监管,持续关注硅谷银行旗下的附属公司经营情况。
事件或不会引发系统性危机。硅谷银行主要面向科技初创公司,银行间关联性较弱,影响面相对较小。且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部门整体杠杆率在强监管下处于较低水平,资本充足率也相对健康,因此发生大面积的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似乎并不高。后续美国通胀和美联储FOMC会议可能会影响市场预期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如果流动性继续收紧引发更大层面和程度的流动性冲击,美联储可能利用而且也有充裕的手段提供流动性支持(如通过增加流动性或者其他信用支持的方式来稳定市场波动,防止单家银行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蔓延)。从而本次事件或不会引发系统性危机,对中国市场和金融公司影响可能相对有限。
银行挤兑与资产抛售,是杀死硅谷银行的两大主因
硅谷银行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期限错配,催化剂是美联储加息,亏损公告成为银行挤兑的导火索,引发资产抛售,最终导致资不抵债,银行倒闭。这一黑天鹅事件是典型的流动性危机,经济学对此已有大量研究。
本·伯南克(Ben Bernanke)、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Diamond)、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Dybvig)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研究奠定了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理论基础,并因此获得了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Diamond and Dybvig(1983)构建了银行挤兑模型,其强调了银行业的流动性错配,即短期负债和部分缺乏流动性的长期资产的组合,如何开启了银行挤兑的可能性。当储户对银行持续经营的信心不足,预期银行可能破产,从而提取存款,发生挤兑,银行抛售长期资产,但由于流动性不足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银行资产严重受损,进而银行破产,预期自我实现。
Brunnermeier and Pedersen(2008)进一步提出流动性螺旋来解释资产抛售现象。对于银行来说,当外部冲击导致银行资产受到损失时,由于银行有资本充足率要求,需要出售资产,资产供给增加降低了资产价格,资产价格下降进一步导致银行剩余持有的资产价值下降,要满足监管要求就需要进一步出售资产。与此同时,资产价格下降导致市场流动性下降,可用于购买资产的资金减少(即资产需求下降),进一步导致资产价格下降,产生流动性螺旋并相互强化(见下图)。
流动性螺旋示意图
硅谷银行倒闭,会引发金融危机吗?
银行挤兑和资产抛售在什么情况下会形成系统性危机?Liu(2023)构建了一个系统性银行挤兑模型,研究发现当银行系统共享一个共同的资产市场(例如,资产清算市场、回购市场和银行间拆借市场)时,一家银行的挤兑会通过资产市场影响其他银行,资产抛售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从而降低每家银行的清算价值,进一步引发大范围的挤兑。此外,当银行间关联紧密时,尤其是债权关系复杂时,一家银行挤兑会导致持有该银行债权的其他银行资产进一步受损,更加容易产生多米诺效应,引发系统性危机。
本次硅谷银行倒闭与金融危机不同之处主要有3点:
1. 硅谷银行的规模相对较小,只相当于美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十分之一,引发链式反应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2. 导致硅谷银行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利率风险和期限错配——利率上升导致硅谷银行投资受损,其长期资产占比过高;
3. 硅谷银行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和房地产抵押债券,这两类债券的信用风险都不高,且持有硅谷银行股权或债权的银行较少,其系统重要性较弱。
倒闭事件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从微观层面看,硅谷银行倒闭根本原因在于期限错配,长期资产占比过高,没有为应对存款流出预留出等比例的充足现金,相应监管缺失。从宏观层面看,货币政策突然收紧对银行流动性打击较大。系统性梳理本次银行倒闭事件,对我国的政策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银行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首先,严格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利益,进一步完善金融安全网,建立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对于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这可以加强存款人对银行信心,避免挤兑和预期自我实现导致的银行倒闭。其次,严格落实银行资本监管要求,尤其是资本充足率、备付金比例、流动性资产负债比例等关键指标,缓解银行期限错配问题。此外,要做好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尤其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
二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精准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灵活把握政策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用好降准、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平稳化解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推动大型金融机构健康发展,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 Brunnermeier M K, Pedersen L H. Market liquidity and funding liquidity[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9, 22(6): 2201-2238.
[2] Diamond D W, Dybvig P H.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3, 91(3): 401-419.
[3] Liu X. A Model of Systemic Bank Run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23.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