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思想银河 倾听有为潮声

汇聚思想银河 倾听有为潮声
2021年10月25日 09:05 深圳特区报

10月22日,第三期丹灶镇“有为水道”历史文化银河研讨会召开,历史文化、方志、非遗、党史、设计方面的专家学者共聚康园,针对“有为水道”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展开研讨。“‘有为水道’沿线的民俗活动经由千百年传承,早已融入本地人民的血脉之中。丹灶镇将进一步展开挖掘工作,助力全域旅游发展,凸显执政为民的本色。”南海区丹灶镇党委委员钟凤飞表示。

这次活动由丹灶镇宣传文体旅游办、丹灶镇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佛山日报社南海全媒体中心主办,是丹灶镇“媒体驻村”工作项目之一,也是佛山日报社“南海听潮”栏目的首场线下活动。

研讨会现场。/佛山日报记者刘浩斌摄

一个丹灶镇,半部岭南史。一条“有为水道”,孕育出瑰丽多姿的民俗文化。据统计,丹灶现有市、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个,但是还有更多尚未列入非遗项目的民俗文化。它们的历史底蕴和意义同样深厚,在传承民俗文化的道路上需要再次挖掘其内涵。

“民间崇拜与乡村区域经济产业、风土民情是息息相关的。”长期研究丹灶民俗文化的资深媒体人、广东史志专家张莹表示。

以银河社区苏村为例,该村有着吃斋转运拜斗的风俗,传说是苏村开村先祖苏怀远带领村民开发银河两岸,每天用斗量米交易,再用斗量钱结款,铜钱银两响个不停,相传这也是“银河”名字的由来;良登村、伏水村有车公诞,供奉手艺高强的车工,近代机械制造业先驱陈澹浦就是出自良登; 塱心谭家村有文武庙,其中供奉有织布师傅,这里是南海绉纱的发源地。张莹认为,这些民俗的内涵值得精耕深挖,从特定区域特色风俗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打造更多非遗文化品牌。

国家二级文艺编辑、广东省粤文化研究会理事余秀云则指出,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还应该结合乡村经济的发展把这些品牌树立起来、利用起来。这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和指导,从细微处着手,讲好丹灶故事。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要考虑引进文旅体验活动,让游客不光可以看到历史文化,还可以参与当地的文化、商业活动。

“挖掘民俗文化要注重外界接受,具有大区域视野。”肇庆学院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博士后吴劲雄认为,跳出来看本地特色的思维也非常重要。拿“丹灶”这个地名来举例,在江门市蓬江区也有一个“丹灶古村”,“苏村”在全国更是数不胜数,烧番塔的习俗在佛山、广州、东莞、肇庆等地皆有。面对相似的IP,要主动突出差异化,个性化,如何立足本土,找准定位很重要。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吴劲雄表示,民俗活动自有其兴衰演变的规律,但对于有价值的民俗活动,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应该通过科学专业的手段,加以强有力的干预。

“乡村是谁的乡村,民俗是谁的民俗?”非遗学博士、广东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谢中元表示,政府介入、文旅开发、民俗展演,都让民俗文化发展迎来新机遇。在乡村振兴中发展丹灶民俗文化,需要整合多元的利益相关者,注重激发新乡贤的引导力和村民的内生动力,通过乡村自救和乡村发展,来实现乡村认同。

要注意到,当前很多民俗文化都遇到了“传统”与“现代”无法平衡的困境,文化生态土壤随着社会变迁而变迁,失去原有的应用场景。发扬民俗文化要处理好“自者”与“他人”的矛盾,村民是最主要的民俗文化持有人和传承人,要思考如何将他们的意愿转化成政府决策,达成共识。

谢中元提出,可以通过乡村景观营造,建村史馆、民俗主题休闲健身公园,改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来实现民俗活化利用。此外,让民俗文化参与文旅融合、渗进学校教育等途径,有助于实现民俗文化的资源化。

乡村内生动力的激发离不开土地制度的创新。“活土地,实质是活机制。”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佛山市、南海区委讲师团成员穆向民表示,要探索乡村振兴与发扬民俗文化的新思路,需要基层党组织在抓规划、抓建设、抓生态的基础上,找准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的对接点。

他说,丹灶作为非中心城市,也非城乡接合部的区域,要守好乡村底蕴,又要打通乡村的奇经八脉,构建创新型乡村。此外还需要抓住地改制度创新,以“土地活”统筹城乡要素,实现乡村活。在其看来,丹灶也可以探索乡村股权激励制度,学习“共享村落”的外部经验,让乡村成为外来投资创业者的乐园。

当前,丹灶镇正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有为水道”作为一条生态廊道、景观廊道、人文廊道,是丹灶文旅发展的重要节点。让承载民间记忆的民俗文化转化为外界可以感知的“用户记忆”,显得格外重要。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博士李红在研讨中强调了文化给人的感受。她认为,保护和传承非遗及民俗文化,要注重弘扬其当代价值。这种价值并不主要是物化价值,更多的是审美内核的价值——可以给当代人提供认同感、历史感和幸福感。

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等不尽相同,在共享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文化发展自主权”。在能够保护好已有民俗文化活力的基础上,适度引入群众需要的外来文化,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打造有“体验感”的文化资源。

佛山洛客众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嫽也强调了文化的体验感,并更系统地提出了增强体验感的方式:“实际上,一个区域和一个产品是一样的,设计师首先要了解这个区域的品牌系统。对‘有为水道’的品牌定位,我们要做的是在保留乡村文化基因基础上结合用户进行再创新。然后用文创产品系统、服务系统、活动系统来支撑,完善其文化内涵。”

她认为,“有为水道”要成为一个以服务设计为核心的沉浸式体验地,需要硬文化和软文化两个层面支撑。其中,软文化包含品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体验文化等,要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是放松、自由、沉浸式的,文化感和时代感兼备。“我们始终认为,好的文化是要去传承和演绎的,需要被用户感知的。”她指出,“有为水道”民俗的活化要了解市民群众、用户需要的是什么,结合体验开发一些品牌性的产品通过故事性的方式,真正让水道活起来。

扫码进入南海听潮专栏了解详情。

文字 | 佛山日报记者毛蕾、吴蓉、李宁 通讯员张柏林

海报设计 | 佛山日报邱婵

(原标题《汇聚思想银河  倾听有为潮声》)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王雯 郑蔚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