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年)》介绍来了

《济南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年)》介绍来了
2024年08月29日 15:50 闪电新闻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9日讯 8月29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近期,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编制了《济南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济南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首个获批实施的公共服务设施类专项规划。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利介绍,目前,济南有市县级公共图书馆13家、文化馆13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家,实现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全覆盖,已建成泉城书房53家、泉城文化驿站70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成为济南新的“文化名片”,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市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规划》分为10个章节,为济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并做了总体及分级布局,为特色博物馆、新型文化设施、城市书房、文保单位等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与保护利用提供了明确指引,同时阐明了近期建设思路与相关保障措施。

目标明确,贯彻新发展理念。《规划》聚焦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提出将济南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并明确了现代化、品质化、特色化的建设标准和要求。

统筹兼顾,优化规划布局。《规划》明确了全市“两轴三带、四核一副、多点”的总体布局。“两轴”是指泉城历史文化轴和城市现代文化展示轴。“三带”是指黄河生态文化带、齐长城历史文化带和胶济铁路文化带。“四核一副”是指老城历史文化核心、西客站西部文化核心、CBD东部文化核心、大桥组团北部文化核心等四个文化主核心,以及莱芜文化副中心。“多点”是指商河、济阳、长清、平阴、章丘、钢城等区县文化中心。另外,《规划》细化了省市、区县、街镇、社区(村)公共文化设施分类布局,结合15分钟生活圈建设,配置街镇级、社区(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大力营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同时,《规划》还合理布局了济南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特色鲜明,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将大舜文化、儒家文化、龙山文化、名士文化等融入博物馆建设,规划一批特色场馆,充分展示济南历史文化名城底蕴;盘活存量资源,创新发展3种新型文化设施集聚区,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突出人文特色,构建便捷性、复合型、品质化、特色化书房体系,分中远期规划一批泉城书房;对重点文保单位分类活化利用进行导引,让宝贵的文物资源更好地讲述济南故事,充分展现济南文化强市风采。

多措并举,一张蓝图干到底。将公共文化设施规划纳入“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和数据库,对公共文化设施采用边界控制、点位引导、标准控制三种方式,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提前“预控”文化设施用地,对设施建设规模实行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双控”,保证建设规模不减少,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一张蓝图干到底。同时,明确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主体,将建设标准纳入项目规划审批流程,进一步规范项目推进、设施监督使用等流程程序,为济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还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济南市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马利介绍,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和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乡村振兴、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和强力引擎,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优势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济办发电〔2023〕1号)、《关于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开展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创建十大行动的实施意见》(济办发〔2023〕9号)等文件,明确了乡村旅游发展重点任务举措。为进一步推动全市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乡村旅游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文旅消费增长等方面的作用,市文旅局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结合济南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围绕推进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实施业态升级、文化赋能、设施提升、品牌擦亮、市场主体壮大、乡村人才支撑等“六大行动”,聚焦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布局、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创新产品业态、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智慧化建设、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和优质市场主体、培养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等重点任务,进行了系统部署。

强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实施方案》突出政府引导作用,提出建立健全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各部门乡村旅游相关配套政策和资源,研究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通过加强资金保障、强化乡村旅游用地保障、优化市场发展环境等措施,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乡村旅游协调、规范、健康发展的强劲合力。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千村一面”的问题,缺乏个性和特色,游客体验单一,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突出问题导向、市场导向,提出要根据各地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发展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中力量培育发展特色化、多样化、差异化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推动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强调将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优势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等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文旅消费增长等方面的作用;提出培育壮大民宿露营、休闲采摘、农事体验、观光度假、康体养生、科普研学等多种业态,带动餐饮、住宿、娱乐、购物和农业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突出示范带动,品牌引领。树一个品牌,兴一域产业,带一片就业,富一方百姓。《实施方案》聚焦乡村旅游发展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围绕提高乡村旅游质量、擦亮乡村旅游品牌、提升乡村旅游效益、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提出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乡村旅游样板,大力培育乡村旅游重点村、精品文旅名镇、旅游度假区、A级旅游景区、“泉城人家”精品民宿,连点成线,以点带面,通过品牌打造引领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闪电新闻记者 耿欣 报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