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30年,北京做好了准备,等待华北豹进京

阔别30年,北京做好了准备,等待华北豹进京
2022年07月14日 23:56 北京日报

今年5月22日是第29个国际生物多样日。这一天,门头沟区对外发布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迎豹回家。

北京已经数十年没有发现豹子的踪迹了。门头沟区的底气何来?

熟悉京西历史的人都知道,门头沟采煤史长达千年。2020年,随着北京最后一座煤矿——门头沟大台煤矿关停,这片土地的采煤挖矿史才彻底画上了句号。矿关了,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大山、坡地、河谷。据统计,10年前,门头沟区域内,因长期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门头沟区永定河山峡段。记者:王海欣

2004年,门头沟区从“修山补山,为山疗伤”开始,加快落实“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发挥科技对生态修复、生态建设的引领功能,大幅提升了山区绿色景观质量、森林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初见成效。

黑鹳、褐马鸡、狍子、野生猕猴、豹猫、野猪、狗獾……多种水陆珍禽陆续再现。处于自然界食物链顶端、曾经在京西茂密山林里出没过的华北豹,有了回归并生存下来的可能性。门头沟“迎豹回家”正当时。

华北豹 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供图

阔别30年

作为生态涵养区的门头沟是北京7个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拥有森林、草甸、河流、湿地等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各类动植物物种达1936个,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门头沟区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暨“迎豹回家”计划实施工作小组宣告成立。

太行山脉是华北豹种群的重要分布区,京西更是其原始栖息地,也是华北豹种群在太行山和燕山扩散与恢复的中心点。但是,由于生态环境变化,自1992年后北京已经30年没有豹活动的确凿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冯利民介绍,豹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它的生存需要丰富的猎物群系,只有良好的植被和栖息地才能养育丰富的猎物群系和食物链。所以野生豹在维持森林生态健康和平衡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判断生态系统是否健康和平衡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北京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华北豹其他分布区一样,北京野生动物群系也在悄然恢复中,为野生豹的回归创造了条件。”冯利民说。

2013年,科考专家在距离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到30公里的河北小五台山地区数次发现华北豹的踪迹。眼见华北豹又走到“家门口”,门头沟下定决心,打造率先“迎豹回家”的智慧栖息地监测与保护示范区。

位于清水镇和斋堂镇境内的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华北天然动植物园”的美誉。这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17万多公顷,是北京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很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多年来,百花山管理处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施,全方位、无死角24小时动态监控,珍稀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80后”的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研监测科副科长杨军就是生态守护者之一。

红外相机电池、储存卡、钢丝绳、钳子、保温杯、自热饭……一个平常的工作日,杨军收拾好双肩背包,穿上冲锋衣,拿起登山杖,从海拔1100多米的管理处办公区出发了。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林子深处的红外相机更换电池,查看野生动物监测情况。

驱车一个多小时,杨军抵达小龙门管理站,工作这才刚刚开始。他和同事沿着山间野路,一头扎进密林深处。身边遍布灌木丛,稍不留意就会被扎伤。“早已习惯了,‘满山跑’是我的工作常态。”杨军说,除了动物监测,他还要开展山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一年四季坚守在深山里。

一个又一个“杨军”让百花山这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如今,保护区已经从单一的资源保护拓展到了科普宣教、科学研究、生态旅游。不久前,保护区管理处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我们将结合高校现有野生豹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的研究成果,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开展保护修复活动,提高野生豹捕食物种的种群丰富度,构建以野生豹为旗舰物种的完整食物链,打造适宜野生豹生存的栖息地类型。”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常务副主任杨宏说。

狍子

恰逢其时

迎接华北豹回家,百花山已经率先按下“加速键”。截至2021年,这里的高等植物数量从10年前的1100种发展到1292种,占北京植物总种数的61.8%,拥有百花山葡萄、黄檗、野大豆等1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陆栖野生脊椎动物从169种发展到271种。十年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新增了乌雕、秃鹫、猎隼、黄胸鹀等,共计9种。

充足的准备,让“迎豹回家”计划恰逢其时。在这背后,是门头沟“偿还”千年采煤欠账,修山、复绿、保水的不懈努力。

2004年,门头沟开始“修山补山,为山疗伤”。此后更是陆续关停煤矿和非煤矿山500多座,陆续引进20余种生态修复技术,修复河流湿地、采石废弃地、砂石坑、道路边坡、煤矿废弃地、亚高山草甸。

“以前每到雨季,山洪冲刷下来的煤矸石末混着污水,流到老百姓门前的沟里。”居民王先生说,那时候每天早上手搭在家具上,一抹一手土,“山上零星的植物,叶子上都染着黑。”

2010年,门头沟启动了煤矸石山植被修复及景观修复工程,克服了土源难找、机械进不来等诸多困难,完成降坡缓坡、填土、种草栽树、铺路等工作。在园中种植了油松、白皮松、华松、大柳树、元宝枫等30多种、64000株苗木,最终把大污染源变成大氧吧。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最近五年,门头沟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完成14个项目、46个治理区,共计335.62公顷。在修复废弃矿山的同时,门头沟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10.4万亩,全区林地面积达13.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8.08%。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好的栖息地。门头沟区水务局副局长王巍说:“随着区域自然环境的改善,永定河水质得到很大提升,黑鹳、褐马鸡、野生猕猴、黑天鹅、达乌里寒鸦、西伯利亚狍等不少‘稀客’纷纷光顾甚至常驻。”

数据显示,永定河沿线累计调查发现高等植物375种、鱼类40种,官厅水库等重点区域鸟类达到348种。

今年生态补水前,永定河北京段已监测发现鱼类20余种,其中包括号称“水生态健康风向标”的五彩鱼。在长期断流的平原南段水域中,也首次发现菹草、狐尾藻、小茨藻等沉水植物。河湖水质得到显著改善,Ⅲ类水质河段长度占比达到80%以上。

苍鹭

和谐家园

“迎豹回家”项目展现了门头沟在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成效。正如门头沟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喻华锋所说:“近年来,门头沟区积极融入绿色北京建设,全力筑牢首都西部生态屏障,构建了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为野生华北豹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繁衍空间。”

随着门头沟区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和措施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门头沟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的路径越发清晰。

以“迎豹回家”为契机,门头沟区以百花山、灵山及其周边区域为重点,持续推进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恢复森林植被,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深化与河北省怀来县、涿鹿县等环京区域的联防联控和协同共治,联通碎片化栖息地,实现生态环境的互联互通,探索构建大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

同时,“迎豹回家”还计划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监测和管理系统;开展森林修复和廊道建设,进一步提高栖息地质量;提高生态旅游质量和丰富科普教育项目,形成绿色生态经济;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强化疫源疫病主动监测预警,构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等五项措施,构建以华北豹为旗舰物种的完整食物链,全面提升门头沟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