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1953年中华门和棋盘街的景观。从画面上的脚手架看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在建设中。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正中,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建,由于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起名承天门,其规模比现在小。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定名天安门,城楼整体建筑面阔为九开间,进深为五开间,重檐六排柱子,前后带廊,歇山屋顶。天安门以南是大清门(明时称大明门、民国时称中华门),天安门、大清门之间为“T”字形广场。大清门内东西两侧为千步廊,广场两侧的宫墙外,集中布置有中央各行政机构,东侧是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以及鸿胪寺、钦天监等,西侧有五军都督府、太常寺及锦衣卫等。
清代的天安门广场
1877年拍摄的大清门和千步廊
天安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曾多次进行修缮和改造。
1919年11月29日,天安门广场。
民国时期的天安门
民国时期的天安门
民国时期的天安门
清末的天安门
民国时期的天安门
1939年的天安门
1644年,承天门毁于战火,第二年,清朝顺治帝发布命令,重新修建承天门,6年后竣工,改称天安门。清末,国家贫弱,对天安门城楼的一次修缮中竟使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拆下的劣质木材和连一般百姓的民房都不使用的旧杨木,修缮中发现枪弹和炮弹残迹,有的炮弹上还能看见英文字母。城楼经历多年战乱,年久失修,再加上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残旧木材,整个建筑多处发现斗拱变形。
民国时期天安门前金水桥
上世纪20年代的西皮市(棋盘街西侧)
东交民巷(棋盘街东侧)
民国四年(1915年),对天安门前广场曾进行过改造,首先拆除了长安左右门,仅剩门匾;拆除了大清门内的东西千步廊,以及东西三座门两侧的宫,打通了天街(天安门大街),将大清门改称中华门,修砌了中华门至天安门石道。
清末的大清门东侧
清末的大清门
新中国成立后,对天安门及广场都进行了修建和改造。
1958年广场改建
天安门前修路
解放初期的天安门
上世纪50年代的天安门
1956年拍摄的天安门
1958年展宽后的广场马路
上世纪60年代的天安门
1958年天安门前走有轨电车
上世纪60年代天安门前
天安门广场进行第一次重大建设时期是从开国大典到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1949年北平解放后,为了迎接开国大典,市民参加义务劳动,除草、平整土地、清除垃圾,尽最大努力修复环境。到10月1日前夕,天安门广场已经非常干净了,旗杆也树了起来。1949年9月30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修建新中国第一座重大纪念性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坐落在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距天安门和正阳门城楼各400米。纪念碑落成后,原来两侧的红墙及中华门拆了。天安门广场的第二次重大建设发生在1958年至1959年,建设内容是在天安门西侧建人民大会堂,在天安门东侧建历史博物馆,广场由原来的11万平方米扩大到40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成了每年“五·一”、“十·一” 大型庆祝活动的场所。1958年的10月1日即将到来时,为筹备庆祝第二年的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大规模扩建天安门广场,拓宽长安衔,兴建十大建筑。第三次重大建设是在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后,这次建设的主题就是修建毛主席纪念堂。
1959年鸟瞰天安门
上世纪60年代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
1965年我在天安门广场
1968年我在天安门广场
1968年我在天安门广场
1979年我在天安门金水桥上骑车
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是在196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到1970年4月7日全部竣工,整个工期只用了112天。在拆除旧城楼中,发现城楼中央脊瓦里边的木盒中装有金元宝、朱砂、红宝石等物, 还发现6枚炮弹…… 。重修后的天安门城楼比原来“长高”87厘米,这是因为天安门地基多年下沉,根据史料记载,可以说这时的天安门才真正恢复了原始的高度。根据史料记载,中央和全国21个省市的216个单位和部门参与了工程的设计、施工,现场施工高峰时达到2700人。
2021年12月15日起天安门广场需预约参观
需要通过“天安门广场预约参观”微信小程序,“北京通”APP、“北京日报”APP、“北京时间”APP、“京城之约”小程序,或登录天安门地区管委会门户网站天安门广场预约服务专栏进行预约。老人、中小学生、残疾人等不便使用智能终端的群体,可由亲友代为预约,不便由亲友代为预约的,也可由工作人员提供现场协助预约服务。不支持电话、函件、传真、电子邮件等其它方式预约。
2017年我在天安门城楼前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