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汝砺:北地见得真契丹

彭汝砺:北地见得真契丹
2022年11月30日 17:31 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赵润田

宋代有多少诗人到过辽南京、金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地面?细说起来真不少,有些还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大诗人。他们大多是朝廷派出的使臣,北宋时是从开封来,南宋时是从杭州来,肩负南北沟通的重任,渡过琉璃河,踏过卢沟桥,进入幽燕大地,甚至更远的北方游牧地区。一路旧山河,满眼异乡俗。马蹄嗒嗒,敲响在山间田畴,也震颤在他们心头,化作诗魂,留下一段印记着那一文化融合时期的特殊史诗。

彭汝砺

25岁的状元

北行未始过陈桥,仗节今朝使大辽。

寒日拥云初漠漠,急风招雪晚萧萧。

江湖梦寐时之楚,象魏精诚日望尧。

孤驿夜深谁可语,青灯黄卷慰无聊。

(《陈桥》)

这是北宋大臣彭汝砺(1040——1094)出使契丹路上所写的一首诗,描绘的北方气候真是不宜人,寒日拥云、急风招雪,又是“漠漠”,又是“萧萧”,这都什么环境啊?诗中颔联如今看去有些晦涩,诗人用了《战国策》中的典故,说自己夜里做梦俨如当年的苏秦去见楚王一样遭到冷遇。苏秦是个擅辩的说客,意欲说动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即“合纵”之策,以便南北诸国抱团抗衡强大的秦国。但他到了楚国后,楚王三天都没接见他,当然最后是见了,没说几句,苏秦转身就走,楚王问何以如此?苏秦说您这门槛太高,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见您就如见天帝那么难,我不走等什么呀?

彭汝砺出使契丹有这么顺逆难料吗?

无论事实如何,彭大人路上的心情多少有点忐忑。

接下来的所谓“象魏”是后世不大使用的词汇了,其实就是宫殿前的阙门,代表着朝廷和君王,那句诗的大意是希望双方的君王都像尧舜一样英明。思前想后,出使途中的彭汝砺可谓路陌生、人稀落、夜孤独,唯有灯下读书打发寂寥了。

怎么也算不上一场有趣的旅游,然而国家使命在身,只有一路向前。

北宋朝廷选派出使契丹的大臣是有标准的,必须是忠于国、会说话、能办事、有仪容的人才。“北宋无将,南宋无相”是句流传甚广的说法,这是极而言之,其实北宋不乏名将,杨家将几代人和狄青就是尽人皆知的。《水浒传》里鲁智深最初的安身立命之所是“老种经略相公”那里,从种世衡到种师道前后五代人镇守西北,人称“种家军”,《水浒传》里好几位人物都曾与种家将领有过来往,视为靠山。靖康之难时候,种师道火速勤王,可惜宋徽宗未纳其言,终至城破国亡。兵败在君不在臣,不能概而论之说北宋无将。而南宋也非无相,寇准、文天祥、陆秀夫等都是国家栋梁,然而国运已衰,奸佞太多,一再误国,秦桧、童贯、万俟卨等的恶名让人一提起南宋就想到他们。但比较起来,北宋确实名相成群,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包拯、李纲等光焰照人,仅一场元祐党争,让人们看到政见不同的两方居然有那么多卓越的人才,以致显得过于“奢侈”,甚至有些人只能大材小用。

彭汝砺就可算其中一位。

他是江西鄱阳人,25岁成为状元,那是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彭汝砺通过乡试大关后到京城参加礼部省试,被定为第一名,称为省元。但这次科考,正处于宋英宗为仁宗皇帝守丧期间,依皇家之礼,不举行殿试,只以省试为最高考试。这样,省元彭汝砺直接升为状元。王安石很欣赏他,推荐为国子直讲,继而又任为大理寺丞、太子中允,后来有人挑唆王安石与彭汝砺的关系,终被王安石识破。王安石称他“文章浩渺足波澜,行义迢迢有归处。”对他很是欣赏。

彭汝砺这一辈子做官从来不稳定,在中央和地方反复调任,原因是性情耿直中正,在北宋那种错综复杂的政坛上太容易得罪人了。他先后做过兵部、礼部、刑部侍郎,后来成为吏部尚书,官位已经很高,但不久就去世了。他经历了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其间哲宗10岁登基之后还有八年时间高太后执政,那正是史称元祐党争最为激烈的时期,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神宗驾崩后,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一派,尽废新法。高太后死后,哲宗直接掌权,又反过来全面清算司马光一党,政局再一次翻盘,反改革的旧党以及有牵连的人全面倒台。

彭汝砺就是在元祐六年(1091)被哲宗派往契丹做“贺辽主生辰使”。

《番骑图》卷(局部),绢本,宽26.2厘米,长143厘米,是一幅出行狩猎画作,表现了北国大漠风情。此图多被认为是契丹画家胡环所绘,但也有人说是元人之画。

取道雄州至燕云

彭汝砺从汴梁出发后,取道雄州北上,他留下的使北诗让我们今天得以体悟一千年前这一带的情景。他在《至雄州寄诸弟并呈诸友二首》中写道:“马头今日过中都,到得雄州更有书。道路莫嗔音问少,天寒沙漠雁全疏。”北方不似南方多雨,宋辽时期雄州一带归辽后,人口稀少,农事不兴,土地必然荒芜,在彭汝砺看来俨如一片沙丘,就连大雁都难得一见,正是“山谷冥冥风怒号,故吹霜雪上绨袍。风波末路嗟奚拙,露电浮生笑自劳。”(《和国信子育元韵五首》之四)从彭汝砺一路的诗中可知,他此行正逢数九寒冬,这位在江西鄱阳长大、在东京汴梁做官的生辰使平生第一次北行,遇到这般风雪天气和荒疏土地,不知前路又将是何等地步在等待着他,心情可想而知。

行走雄州,不能不过瓦桥关,这里与益津关、淤口关合称“三关”,也就是后来以北宋抗辽为内容的戏曲中常说的“镇守三关”所在地。“澶渊之盟”之前宋辽之间的瓦桥关大战,彭汝砺不会不知道,所以,临近此地时他的心境难免一言难尽:“雪余税马立孱言,望尽南垂北际山。一段黄云凝不散,胡人说是瓦桥关。”(《和国信子育元韵五首》之一)此诗看似平淡,核心情感被诗人极为含蓄地掩盖并透露着,所谓“一段黄云凝不散”,这段不散的“黄云”是什么?恰是宋代官员挥之不去的对往日辖土的深深留恋,而那里是曾经发生的宋辽大战故地。更为具有嘲讽和内心撕裂意味的是,这一地名竟由“胡人”而非宋人随从告知的。彭大使者的内心翻滚着何样思绪,今天的读者也是不难体会的。

彭汝砺的另一首使北诗则明确把这一心境披露出来:“易水涿山无苦寒,燕南本是旧家山。山头更觉尧云近,玄鸟徘徊望汉关。”(《再和子育五首》之一)人们可能会诧异,怎么北至幽燕反倒“无苦寒”了?缘由就在于这是“旧家山”,感情上愈加亲近。帝尧当年崛起于山西一带,临汾至今有宏大的古尧庙,距离燕南越近,也就是距离远祖帝尧越近,诗人心窝似乎感觉出别一种温暖了吧。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论说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站在幽燕故地,遥望旧日汉关,诗人心头该是无限叹惋,难怪紧接着他又写了另一首:“将军誓愿斩楼兰,涕泪横流杯酒间。紫气剑埋终未试,黄金印大亦何颜?”(《再和子育五首》之二)

应该说,契丹负责接待的官员对自南而来的北宋使臣还是照料有加的,不然,彭汝砺就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傍火时寻柏子烧,青灯笑语夜寥寥。殊方更喜人情好,长日不知山路遥。”(《和国信子育元韵五首之五》)

断肠最是古北口

进入幽燕之地,最让宋臣心里翻江倒海的是古北口,因为这里有契丹人所建的杨令公庙。凡是来到此庙的宋朝官员,无不留下自己的心迹。彭汝砺写道:

将军百战死嵚岑,祠庙岩岩古到今。

万里胡人犹破胆,百年壮士独伤心。

遗灵半夜雨如雹,馀恨长时日为阴。

驿舍怆怀心欲碎,不须更听鼓鼙音。

雍熙北伐发生在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发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伐辽,意欲收回燕云十六州,最初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失地。但紧接着东路、西路被辽军击败,宋太宗急令宋军三路大军撤退,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途中,监军王侁指挥失误,怯阵先退,负责接应杨业的潘美也未把接应贯彻到位,杨业孤军奋战,终陷重围,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而殉国。

雍熙北伐是宋辽战争过程中宋对辽的第二次战略进攻。此战之败,极大地挫伤了北宋初期的朝气,致使后来不得不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只成为一场春梦。此刻,面对契丹人建起的杨令公庙,彭汝砺百感交集。

走过古北口,彭汝砺的心仍然不能平复,他作了一首《过古北口始闻鸡》:

雪余天色更清明,野店忽闻鸡一声。

地里山川从禹画,人情风俗近燕京。

渔阳父老尚垂涕,燕颔将军谁请缨。

容覆不分南与北,方知圣德与天平。

题目已经说得很清楚,彭汝砺自南而来,过古北口之后才听到一声鸡鸣,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有这个“始”字。彭汝砺这次使北是在公元1061年,距离雍熙北伐75年,而实际上燕云地区自唐玄宗安史之乱以来一直处于战乱不已的局面之中,北方各族军事集团在这块土地上你争我夺,弄得民不聊生。直到公元938年这一地区被石敬瑭献给契丹,才稍稍安稳一些。然而,自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变乱以来,在三百年时间里燕云之地无一日安宁,民生凋敝是普遍的,将曹操的诗句“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移用到这里,亦无不可。

彭汝砺一行人最终是要到辽主的东捺钵之地,即今天的承德地区,须从古北口往东北方向走,经今滦平抵达。宋使一自涿州北行,就进入唐代时安禄山发动反叛的根据地渔阳。这一路让彭汝砺心潮起伏,无论“渔阳父老尚垂涕”是否为实景,在他心目中感觉当地人们的生活是困窘的。于是他不由想起汉代时力能收复失地的燕颔将军班超,慨叹朝中有谁能够担此重任呢?

然而很快他的另一念头就上来了:与其胜败未卜,何如相安无事:“容覆不分南与北,方知圣德与天平”。这就是说,避免战争的巨大损失方是皇帝“圣德”的表现。彭汝砺在这段古渔阳路上的另一首诗中写道:

南障古北口,北控大沙陀。

土地稻粱少,岁时霜雪多。

古来常用武,今日许通和。

岂乏骠姚将,君王悟止戈。

很显然,末句与上一首诗中呼唤燕颔将军的态度很是不同,这可算是一种无奈之下对现实的认可。这段路上,彭汝砺还在另一首诗中又一次表达了这个意思:

四更起趁广平朝,上下沙陀道路遥。

洞入桃源花点缀,门横苇箔草萧条。

时平主客文何缛,地大君臣气已骄。

莫善吾皇能尚德,将军不用霍嫖姚。

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古北口至承德一路风景殊佳,焕发着北方山水特有的嶙峋中见丛秀的动人魅力。然而在辽宋时期,这里人烟稀少,蒿草丛生,虎狼狐兔出没山间,宋使很难有轻松愉悦的心情来欣赏一路风光。其实,“洞入桃源花点缀”难道不美么?但诗人偏偏紧跟着来一句“门横苇箔草萧条”,这种乡野气象如果到了陶渊明眼里,那简直再好不过!然而物因时异,大宋使臣无论是对眼前风土还是契丹上下,总是处于一种矛盾交加的状态之中。刚说完“时平主客文何缛”,这不很是彬彬有礼么,彭大官人非得内心又感觉“地大君臣气已骄”,就这么忐忐忑忑。

今日古北水镇

望云岭上念和睦

古北口一过,下一个特别容易引起宋使大发感慨的地方是望云岭。这是一个在宋人使北诗和使北文录中几乎人人提及的地方,望云岭又名摘星岭、思乡岭、辞乡岭、德胜岭,在今河北滦平县西南十八盘岭,是宋使出古北口赴中京或冬捺钵之地的必经驿路。这里是奚族所居之地,地方风俗为各民族交融,宋使在古北口时尚觉汉俗甚多,几与中原无异,然而过五十里到达望云岭已觉异域之风,再加上此岭高耸,有十八盘山路,屈曲盘旋而上,难怪有“辞乡”这样的悲凉之语。

彭汝砺一下子写了八首咏叹望云岭的诗,在《再和子育五首》中他如此描述眼前景、心中情:“朔风白昼不胜寒,清晓马行霜雪间。纵目还经望云岭,伤心不见采芝山。”

其实契丹负责接待的官员对宋臣一行是很照顾的,彭汝砺在《望云岭饮酒》中写道:

班荆解马面遥岑,北劝南酬喜倍寻。

天色与人相似好,人情似酒一般深。

豚鱼尚可及人信,秦越何难推以心。

立望尧云搔短发,不堪霜雪苦相侵。

这首诗作者有自注:接伴待制举酒云:“人情似酒一般深”,他把辽人这句劝酒话直接用到了自己诗里,可见还是很认可的。古人把河豚与鱼视为微物,认为如此微小的东西都是怀有信义的,《易经·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王弼在为之作注时说:“鱼者,虫之隐微者也;豚者,兽之微贱者也。争竞之道不兴,中信之德淳著,则虽隐微之物,信皆及之。”彭汝砺化用这一典故,意在“秦越何难推以心”,虽为异族,但人心是相通的,正当信而不欺。这句诗在有些版本中作“胡越何难推以心”,意指偏隅之地的少数民族。

彭汝砺到得望云岭可谓诗兴大发,在另一组《望云岭五首》题下自注:“自古北口五十里至岭上南北使者各置酒三盏乃行”,一口气写了五首,其中第一首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宋人心中的宋辽两族心理尤为重要。彭汝砺吟道:

今日日如昨日日,北方月似南方月。

天地万物同一视,光明岂复疆域别。

更远小人褊心肝,心肝咫尺分胡越。

“疆域别”在有些版本中又作“华夷别”。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又以女性手掌张开到最大时,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为咫,以男性手掌张开到最大时,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为尺。咫尺之间比喻距离很近,诗人在这里表示不要听信心胸狭促者的离间之语,宋辽邻里而居,和睦为好。

让我们看下彭汝砺眼中契丹人的民族面貌:

“秃鬓胡雏色如玉,颊拳突起深其目。鼻头穹隆脚心曲,被裘骑马追鸿鹄。出入林莽乘山谷,凌空绝险如平陆。臂鹰緤犬纷驰逐,雕弓羽箭黄金镞。争血雉兔羞麋鹿,诡遇得禽非我欲。莫怪小儿敏捷强,老宿胡人以此为风俗。”(《胡雏》)

这是何等矫健英武!诗中不难看出彭汝砺对契丹少年的激赏,只有心怀平和与友好的心态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河北宣化下八里辽墓壁画,表现了当时契丹贵族的生活情景。

捺钵之地正严冬

彭汝砺是要去赶广平朝会的,所谓“广平朝”就是指在广平甸的辽主君臣。广平甸在辽上京木叶山附近,即今赤峰一带,是辽主每年十月四时捺钵的冬季捺钵之地,山水相依,契丹人把那里视为自己神圣的祖先兴起的地方。

契丹人在常年的游牧生产方式中形成“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生活习惯,辽主可不像汉族皇帝那样窝在帝都不动,在山林、草原、沙漠和湖河之间,各族百姓逐水草而居,君主也四处巡游,整个民族上上下下都与大自然亲密有加,是蓝天白云下最自由畅快的族群。辽主每年除随机出外狩猎、游赏外,还有着“四时捺钵”的传统习俗和理政方式。北方“捺钵”是契丹词语,即安营扎寨之意,辽主在某一固定地方建立行宫,以备捺钵时使用。契丹这一制度从辽圣宗时起成为有固定迁徙地点的政治化活动,辽主在“捺钵”时除率臣畋猎、娱乐、游幸,也进行巡视国土、考察国事、接待使臣的政治活动。

辽国有“五京”,今北京地区就是当时的辽南京,“五京”加四季捺钵,成为辽国政治经济特色。每年辽主带领群臣巡狩于四方捺钵。契丹君主四时捺钵具有重要意义,他们不仅随行进行渔猎活动,保持游牧民族纵横驰骋的勇猛本色,以防止耽于享乐的懒惰习气。这种特色在我国北方民族中延续了千年之久,金元时期葆有完整的捺钵制度,到清朝,其余绪表现为木兰秋狝的习俗。

辽主“四时捺钵”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进行巡游,也颇有与民同乐之意。在冬捺钵广平甸,大家扎起营帐,凿冰捕鱼,纵鹰出猎,要举行“头鱼宴”、“头鹅宴”庆祝祈福。

但凡宋使都是亲眼得见契丹捺钵行宫的,最好的无非是羊毛帐篷,即所谓“毡庐窟室”。辽主如此,群臣和军民人等则散落周围,过着游牧特色的生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宋朝官宦甚至随行人员都难免内心哂笑人家竟如此寒酸,然而就是这样的艰苦生活磨砺了北方民族的强悍性格,让大宋王朝不敢小觑。

我们看到契丹对北宋的守约善待,看到宋使的家国之思,双方以极大的努力达到克制中的平衡。对双方百姓而言,比起战争,和平就是最大的幸福。(责编编辑:孙小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