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郊有个“飞机窝”,老机械师带人在这里复原老飞机

北京南郊有个“飞机窝”,老机械师带人在这里复原老飞机
2024年05月22日 14:24 北京日报

“我们复原的飞机已遍布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学校和公园。”

——郭铭儒

在北京南郊琉璃河,有一座缩微版的“飞机博物馆”,停放着十几架老龄飞机。“这架轰-5,是中国研发的第一代轻型喷气式轰炸机。”“这架是伊尔28轰炸机,参加过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介绍着这些飞机,郭铭儒神采飞扬。

“这只是一小部分,我们复原的飞机遍布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学校和公园。比如美国造C47型运输机,曾经执行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驼峰航线’运输任务、送毛泽东主席从延安到重庆谈判的任务。我们是2012年修复的,现在收藏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一级战斗英雄刘玉堤驾驶过的03号米格-15战斗机,国家一级文物,我们是2020年修复的,现在收藏在空军航空博物馆……”很多的英雄战机被郭铭儒和战友们复原、修复,有的实现了通电、灯亮、仪表转起来,有的还恢复到了可飞行状态。

郭铭儒是空军航空兵部队的一名老兵,历任机械员、机械师、干事、指导员、队(团)政委、军事学讲师。1999年,他因病提前退休了。

郭铭儒自己也没想到,2006年的一次战友聚会,重启了他与飞机的缘分。那次聚会上,两位下岗的战友托郭铭儒帮忙找找工作。

电话一个个打出去。

“会开车吗?”

“不会。”

“懂会计吗?”

“不会。”

“那会什么?”

“修飞机!”

“修什么?”

“修飞机!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都会修!”

电话那头愣了几秒,随即传来一阵笑声:“老哥,你别开玩笑了,我上哪儿去找轰炸机、直升机让你们来修啊?”

对方的话泼了郭铭儒一盆冷水,却戳中了退伍老兵就业的痛点——在部队里学习的很多军事化技能,到了社会上难有用武之地。

就这么等了几个月,事情突然有了转机。这年秋天,一位转业到民航局下属公司的战友给郭铭儒打电话,说民航局决定从各地调整一批退役飞机到北京,办一个博物馆,希望他这个飞机机械师出身的人组织当年战友,承担这项飞机拆装任务。

“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没有人比我们更适合这个工作了!”郭铭儒很快找了几位战友,把大家重新集合起来,干起了拆装飞机的工作。

他们接的第一单活儿,是去广州老白云机场拆卸一批地面设备。15个人的队伍,一色迷彩服,加上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俨然一支不戴军衔的老机务部队。

他们在广州老白云机场工作了16天,尽管每天累得腰酸背疼,但从不叫苦叫累。

正当他们准备按期推进下一步工作时,没想到委托方调整计划,暂停了拆装飞机的工作。

在散伙饭的饭桌上,郭铭儒给大伙儿结算了工资——每人每天32块5。接过钱,老兵们哭了。郭铭儒干了一杯二锅头,酒杯重重地砸到桌上:“这点挫折算个啥?咱当兵的,打仗都不怕,会怕这个?只要咱们坚持干,一定有出路!”

说这话,郭铭儒是有底气的。他做过调查,当时在欧美,已经有800多家飞机拆装企业。他相信,国内将来一定也会有。

机会很快再次降临。一家航空学院找到郭铭儒的团队,委托他们拆装飞机。2007年元宵节,郭铭儒和队友们赶赴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开工。他们顶风冒雪工作了25天,把3架退役飞机拆卸后运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再组装起来。

过硬的技术、严格的管理,让郭铭儒的团队很快打出了名气。

不久,合作过的航空学院又委托他们拆装一架“三叉戟”2E型飞机。这种飞机的铆钉是由钛合金材料制成的,听说只有镍合金钻头才能钻得动。

费尽周折,终于买来10颗昂贵的镍合金钻头。可是连打了几颗,都打飞了。这时,工作人员送来一些解暑的中药饮料。机械师赌气地把钻头伸进了那碗“绿豆汤”里搅和了几下,接着又对准了铆钉开钻。这时,奇迹发生了——铆钉松动了!他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打钛合金还需要配上“生物松动剂”。后来,队员们又用各种液体试验,却无一成功。郭铭儒也无法解释这到底是什么原理,“就像人类历史上的很多科学发现都来源于机缘巧合,我想我们这也算吧,人努力,天帮忙,事儿就成了。”郭铭儒笑着说。

历经18年努力,这支老兵队伍从十几人的飞机拆装队发展成正式注册运营的老龄飞机专业化拆装企业——北京华戎冠兴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军机到民机;从一战时的“木质骨架+亚麻布+涂布油”式飞机,到现代的“全金属”飞机;从东方结构的“大螺栓+大螺帽”式飞机,到西方结构的“插板式”飞机……83个机型机种、456架飞行器,每一次分解、复原、修复,都是一次“创造唯一”的努力与实践。

“当年我们的第一单活,工资是每人每天32块5,现在每人每月的收入是1万到1万5。”带领这些老战友们走上了成功的创业之路,郭铭儒觉得,这比他之前的任何成就都值得自豪。

今年71岁的郭铭儒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两个心愿:第一个是组建中国航空航天博物馆集团;第二个仍然是空军航空机务人员的出路问题。“部队用十多年时间培养的机务人员,刚30多岁就转业改行,是一个巨大浪费。如果有一个很好的转换机制,把他们培训成民航飞机维修专业人员,平时担负航空公司的机务工作,战时又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这对民航、对国防、对个人都是一件好事情。”郭铭儒耗时9个月做了一项调研,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把退役的空军航空机务人员直接过渡到民航公司。

他说:“如果这个事情将来能够落实,我个人名利都已经不重要了,到那时,即使我闭上眼睛了也是值得高兴的。也许这是我有生之年能给空军航空机务人员做的最后一点贡献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