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漫画家 | 张耀宁:新闻漫画要紧跟时代

对话漫画家 | 张耀宁:新闻漫画要紧跟时代
2024年05月23日 19:14 北京日报

“耀宁是以顽强的态度直面人生,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跋涉着,以踏踏实实的态度从事艺术实践,从不在寻找‘捷径’上浪费时间,这种作风在当今的漫画界,实为难能可贵。”这是约30年前,时任《北京晚报》美术部主任王复羊为《焦点与平面——耀宁画集》一书写的一段序言。文中的耀宁,即中国日报社原美术部主任、著名漫画家张耀宁。

“我呀,从小就喜欢画画。小时候在徐悲鸿纪念馆展厅里,找个桌子就趴在那临摹徐悲鸿的画,想想真够胆大妄为的。”年逾古稀的张耀宁老师,品了一口自己刚调制好的咖啡,回味起自己童年时学画的场景,依然是掩不住的兴奋。他清楚记得,自己小学三年级时踏进了北京市少年宫绘画组学习素描、色彩……就此闯进了绘画的世界。

张耀宁老师挂在家中的“自画像”——爱喝咖啡的兔爷爷

后来,张老师经历“上山下乡”、工厂劳作……在时代的浪潮里,他唯一没有放弃的就是画画。但画漫画,还得从他进入《中国日报》说起。

1981年,《中国日报》正式创刊,办报宗旨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创刊前,《中国日报》美术部面向全国招聘,条件相当苛刻。“第一,得是党员;第二,得会画画;第三,得懂英语;第四,还得年轻。”张耀宁老师谦逊地说,“自己侥幸满足了这4个条件”。

年轻时候帅气的张耀宁

进入报社后,张老师面临一个问题 “漫画怎么画?”列宾、克拉姆斯柯依……张耀宁老师研究过的名家名画并不少,可对漫画,他却不甚熟悉。他的领导得知后,把一堆国外政治漫画、新闻漫画资料抱到他跟前。不看不知道,张老师一下子就爱上了新闻漫画。

“漫画原来可以这样画!”张老师把这些漫画翻了又翻,发现这些漫画家基本功厉害、造型能力更强,人物变形得夸张又合理,且构思巧妙,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张耀宁老师也逐渐领悟到《中国日报》是要用外国人能接受的方式了解中国,因此新闻漫画的价值不可小觑。

“这是阿富汗,这是波斯湾。这画的就是苏联侵略阿富汗,窥探波斯湾的石油。那会儿画得很幼稚。”张耀宁老师翻开自己厚厚的剪报本,指着一张泛黄的漫画说着。这是他在《中国日报》1981年试刊时发表的第一幅作品。画面上,一只壮硕的北极熊在波斯湾旁虎视眈眈,正迈向前方的石油桶。“现在看起来很陈旧,但真的是记录历史。”张耀宁老师感叹道。

《中国日报》1981年试刊时发表的第一幅作品

张老师一本一本为我们翻阅着他的作品剪报,看得出来真是张张用心,每一幅都堪称佳作。查尔斯与卡米拉的《物是人非》、沙尘暴带来的《满城尽披黄金甲》……从国际政治到社会生活,出乎意料的创意、巧妙的构思,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发人深省。

《物是人非》

《满城尽披黄金甲》

除了创意,张老师强调,漫画作品之基础还有造型。“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水墨,造型能力都不可或缺。这就好比人,不管多有思想,总得能表达出来。”他认为,新闻人物,特别是国际政治人物的漫画形象,在创作时应该根据对象的特点进行夸张变形,但还要让读者觉得像。这就需要漫画作者有扎实的造型功底。

说着说着,张耀宁老师顺手拎起摆放在茶几上的手写笔、熟练的点起了平板电脑。

点开绘图软件procreate、选画笔、选颜色、建立涂层……嚯!在张老师手里,手写笔也玩得跟毛笔一样熟练、自然。随着手腕起伏,寥寥几笔,一位悠然自得的老翁形象就跃然“板儿”上。这就叫“功底扎实”,手头有功夫、心中有形象,无论啥绘画工具,只是为我所用、创作时才可随心所欲。张老师边画边打趣道,此老翁之画画出了他的心境,自己现在是“咖啡闲书沙发,挣钱不多够花,年逾古稀还傻,夕阳西下,烦心事,随风刮。”这随性的几笔、这几句调侃的话语,透露着一位老漫画艺术家几十年的沉淀——幽默与智慧。

张耀宁老师的自“漫”像

快问快答

您如何定义新闻漫画?

新闻漫画是画思想的艺术。它是用图带出来的评论,是用报道或者评论的形式、漫画的语言来评新闻事件。新闻漫画的主要功能还是批评、揭露、讽刺。它必须用幽默的手法表达,最好是让人停顿一下,再恍然大悟。如果停了三秒钟之后还没让人看懂,观众就走了。但是一眼就看懂,也不是太好。

您作为评委评了多届中国新闻奖,在您看来,新闻漫画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怎样的?

中国的新闻漫画始终是在波浪式发展。北洋政府时期、五四运动时期以及抗战时期,都是创作高潮。改革开放之后,老漫画家焕发二次青春,人民日报创办了讽刺与幽默,北京晚报有刺儿梅。后来随着经济繁荣,动漫也发展起来。

现在这些年评选中正面歌颂漫画偏多。歌颂漫画是漫画的一种,但新闻漫画的主要功能还应该是讽刺。

现在不算是漫画的创作高峰,但是我们必须要让漫画保持发展,这个链条不能断。如果现在我们都不干了,大家可能对新闻漫画就更没兴趣了。漫画如果没有全国的组织、活动、评选、平台,就没人再画了,想再重新组织起来就比较难了。

所以,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在漫画创作高潮的时期,大家一起发展,到了低潮时,我们来保护它,再等待下一个高潮的兴起。

技术对新闻漫画有怎样的影响?

平台变了,但是漫画的本质没变,新闻漫画无非在载体上不一样。当然,随着读者年轻化以及时代的进步,我们的表现手法也应该更加多样。过去报纸是黑白的,印的也小,漫画画得相对粗略,现在报纸彩色了,还有了新媒体平台,就需要绘画更细腻。

技术发展让漫画创作有更多选择。比如,如果为了展览,那得画在宣纸上、油画布上、水彩纸上。如果报纸或期刊约稿,在电脑上画就特别方便,快捷地发送并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这也要求漫画家跟得上绘画科技的进步。

您觉得人工智能生成漫画会取代漫画家的创作吗?

现在网络上有一些人工智能绘制的漫画,这些漫画的构思,目前看起来比较简单,直接看起来就好比,你说我想要“小鸡炖蘑菇”——它就给你呈现出一只活的小鸡和蘑菇同在一个锅里的景象。目前看到的人工智能漫画功能只是根据输入的指令,仅仅是把字面意思呈现出来。而漫画创作最精髓的东西,却是思想。

思想是作者对事物的观察、你的经历、你的学历、你的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最后得出的。大家都看见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不同立场。男性女性、年老年少得出的结论可能都不一样。更何况漫画还要用一种“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出来。人工智能在新闻漫画构思方面暂时做不到“拐弯抹角地说话”、“透着幽默的三秒钟”这样的表达方式。

作为艺术作品,往往只有一部分的读者或者观众能与之产生共鸣。绘画内容里有作者的生活感悟,有同样心境的人看到了,才会跟作品产生互动。

而且,漫画创作必须有创造力。人工智能有“数据库”,但其实艺术家也有“数据库”。艺术家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经验,这个“数据库”跟人工智能的“数据库”截然不同。当然,如果不要求有独特性、创造性的话,人工智能在满足商业领域的出图需求上可能更有效率和效益。

人工智能有学习能力,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这我不否认。只是就当下来说,我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漫画家,危机感暂时还不是那么强。至于怎么对待人工智能,虽然目前我们暂时还没直接被人工智能威胁到,但是我们必须得了解。今年有的全国性漫画赛事,已经专门设有“AI作品”的参赛资格。作为漫画家,与其抵触,不如主动掌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