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通南北

“大好河山”四个大字,苍劲豪放,其凸显出的恢宏气势和宽阔视野,正是张家口长城内涵的写照。

“欲把舆图求胜概,张城第一塞垣冲。”张家口长城前后跨越2000余年,全长1804公里,建筑形制完备、防御体系庞大,被誉为“中国历代长城博物馆”,军事功能不言而喻。然而,作为张家口长城的代表,大境门的一个“门”字,便折射出这段长城的永恒主题——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开门是为了来往。”张家口市桥西区政府文化旅游顾问、中国长城协会会员刘振瑛一语中的,“长城是一条界线、一个秩序、一条纽带,其根本目的是阻止战争、促进民族融合发展。”

“万里长城第一门”

大境门前,广场宽阔,一场文艺演出正在进行,热闹非凡。“几百年前,这里更加热闹,那时,大境门内外商号店铺林立,牛马骆驼成群,货物堆积如山。”大境门景区讲解员刘晓娟笑道。

谁能想到呢?清朝时大境门长城边会有数个国家的领事馆、44家外国商行、1500多家店铺,年贸易额最高达到1.5亿两白银(折合人民币约140多亿元)。

站在门前仰望,“大好河山”四个大字激荡人心,却没看到关口常见的巍峨城楼。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万里长城四大雄关的大境门,“雄”在哪里?

“它是‘万里长城第一门’!明代长城130多个重要关隘,其它都以‘关’或‘口’命名,这里是唯一以‘门’命名的关隘。”刘晓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从清代开始,长城基本失去了军事防御作用,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张库大道(张家口至库伦,库伦即现在的乌兰巴托)形成,长城内外贸易日盛。为沟通内地与草原,清王朝在地势平坦处扒开长城城墙,修了长城线上最大的门,“因为原有的门太小,过不了众多的车马”。

自此,大境门成为万里长城一个十分特殊的关口,成就张家口成为“北方旱码头”“华北第二商埠”。长城有了新的文化内涵。

穿过宽达7米的门洞,一幅古香古色、古今交融的市井画卷展现在眼前。借北京冬奥会、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东风,张家口积极打造新的长城文化IP,明德口街再现当年大境门辉煌商贸情景,传统建筑与现代商业完美融合,各类长城特色文创产品大受追捧。

时光流转,穿越百年,大境门再现繁华,依然是张家口的象征和名片。

旧城新路绘美景

转道草原天路。张北县野狐岭一处平地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野狐岭段)特聘总顾问、长城专家胡明目光灼灼,“这里并列着6代长城,全国罕见!”

胡明从事长城文化研究40余年,从下乡时开始熟悉这儿,风风雨雨几十年的陪伴和关注,他对此处长城饱含深情,“这些长城虽然观赏性不强,但文化底蕴深厚,更应受到重视。”

草原天路两侧,几道不高的隆起看似寻常,并不引人注目。

“那就是长城。由于年代久远、处于风口,风蚀严重,残高最低处仅剩半米。”胡明眼中满是疼惜。走近细看,果然与普通草地不同,土里混杂着很多石块、沙子、茅草,多处隐隐有建筑的痕迹。

“这是战国时期的赵长城、燕长城,两边种了树的是秦长城,还有汉、北魏、明长城。”胡明如数家珍,两三孔眼、几块石头就能引他侃侃而谈。

胡明更津津乐道的是“一石长城”:高峰陡峭,秦长城巍然耸立其上。汉修长城时,在秦长城上面加了一层;北魏修长城时,在汉长城上放置了大块石头。“那里地势险要且地方狭小,其实没有加一层、放石头的必要,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界定疆域,起到标识作用。”

曾几何时,6代长城隐没荒草,不为人知。为富民而建的最美乡村公路——草原天路扬名之后,不仅沿线7个乡镇128个村庄的近10万人受益,6代长城也映入人们眼帘。

放眼四望,群山连绵、绿草如盖,草原天路蜿蜒向前,6代长城并排而立,古今交融绘就美丽画卷,意境深远。

随着“爱我长城”的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草原天路不断提档升级,不久的将来,6代长城也许会成为“网红打卡地”。畅想未来,已年逾古稀的胡明干劲十足,“一定会坚持做下去,保护长城、宣传长城,义不容辞!”

“活”了的古城“火”了

从野狐岭向西行,有“明代卫所制活化石”之称的万全右卫城赫然在目。狭小瓮城、高厚城墙、无门翼城,果然不负“京西第一卫”之威名。

因地扼要会,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在此建“万全之城”。不过,在1550年隆庆议和后,这个兵家必争之咽喉要塞,迅速从雄镇一方的军事城堡华丽转身为联通南北的贸易干城,蒙汉商业贸易、文化交流日盛。

清代张家口民谣唱道:“边墙里,边墙外,蒙古人吃肉我吃菜。肉换菜,真不赖,要换就去大门外。”作为两种经济、文化的交接地带,长城内外民族间交往频繁,“蕃汉错趾,贸易有无”,形成了中国历代版图上长期存在的特殊区域——长城文化带。

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才是张家口长城的永恒主题。

刘振瑛从小就喜欢听长城的故事,后来从事长城旅游工作,长期钻研,自学成才,成为当地有名的“长城通”。他认为,“长城不仅仅是‘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更是一条界线、一个秩序、一条纽带,根本目的是息事宁人、各守秩序、共存共荣。为什么长城到现在还有魅力?因为它体现了人们的和平愿望。”

有明一代,万全右卫城历经无数战事,却从未被攻破过。岁月却残酷无情,用数百年毁了城墙之外的古建筑。

近年来,依托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张家口实施了万全右卫城乡村振兴产业融合项目。建设全国唯一以长城卫所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保护城墙,修筑明清仿古街区,植入传统小吃、非遗文创、特色民宿、酒吧水街等业态……万全右卫城主要生活区和街道原貌逐渐复原。

古城“活”了,很快也“火”了。在焕发新生的万全右卫城,着一身汉服,一边悠闲漫步,一边欣赏传统建筑、感悟国风韵味、品尝特色小吃——从游客如花的笑靥中便可知这样的旅游体验很美。古城自今年2月2日试运营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游客络绎不绝,至今累计接待游客190多万人次。

刀光剑影早已远去,盛世繁华就在眼前。

人物

徒步爱好者明晓东:

“有了长城,我才不会迷路”

周末的清晨,戴好遮阳帽、墨镜,登山包里装好水和方便面,明晓东又一次启程徒步。

“徒步长城,因为长城就在那里。”明晓东是张家口赤城人,2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从秦皇岛山海关到晋陕交界老牛湾的长城,累计徒步距离超过1500公里。

户外徒步,方向很重要。第一次徒步长城时,缺乏户外经验的明晓东迷了路。那是2001年10月,明晓东第一次背上行囊,与朋友一起徒步寻找北京怀柔附近的一段长城。进入深山,方向全无,更别说长城的影子了。经过3个小时的跋涉,明晓东终于在对面的山上看到了长城。“有了长城,我才不会迷路。”他说。

从那时起,明晓东利用工作之余,开始徒步走长城,有时三五结伴,有时一人前往,平均每天要走上三四十公里。20多年过去了,他的足迹遍布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徒步距离超过1500公里。

走近长城,明晓东愈发能够感受长城之美,也愈发想探究长城背后的历史文化之美。

张家口赤城境内长城资源丰富,徒步中,明晓东深陷在长城研究这本“大书”里。近来他选择能当天来回的路段,对张家口的重要长城点段进行“地毯式”扫描。

2022年,明晓东着手编著《赤城长城》一书。全书40万字,图片500余幅,以田野考察的形式介绍赤城长城各种不同的防御城堡、敌楼形制和主要隘口,这本书即将出版发行。

“做一个用思想追逐脚步的行者”,这是明晓东的微信签名。在他看来,徒步长城是快乐的源泉,“爱长城就是爱家乡。在徒步行走长城中,我可以感受长城的雄伟,感受长城与中国历史的相互塑造。”

现场

绿染青边口

5月30日,张家口青边口山上劲风依旧。在蜿蜒的青边口长城旁,一个身影由远及近,他就是64岁的长城保护员李荣。

李荣满头白发,步伐矫健,一提起长城立马就打开了话匣子。

青边口的“口”字,说明这里是群山之间的缺口,风力自然不小,同时也证明这里军事地位重要。

青边口有战国、北魏、明朝三个时期的长城遗址,其中明长城遗址保存较为完整。青边口村距这段长城只有2.5公里,村子因长城而生、因长城而兴。李荣就是明朝戍边将士的后代。

李荣当过农民、村干部,经过商,有自己安稳舒适的生活。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村民开荒烧地,村北的树木烧了不少,甚至蔓延到长城脚下。李荣看在眼中,痛在心里。1990年,他承包青边口长城周边的部分荒山进行绿化。

在荒山上种树的艰辛,只有李荣自己知道。累了在山上的土洞里休息,渴了喝自带的水。经过30多年的努力,长城脚下的4000余亩荒山披上了“绿装”。松柏苍翠,绿草青青,野花遍地,密林深处,常见野兔、狐狸、狍子的踪影,苍凉的城墙有了勃勃生机。

厚重的历史,四季的美景,青边口长城引来众多游客,特别是徒步爱好者,李荣兼职当起义务讲解员。这几年,他忙着收集、记录原本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整理青边口长城的资料。2016年,李荣正式成为一名长城保护员,守卫着视野范围内10多公里的长城。他捡起每一块掉落的长城砖放回城墙上,见到游人在长城上刻字便上前劝阻。在他的影响下,当地的村民也加入保护长城的队伍。

巡查长城时,李荣会偶尔停下来,在山间唱一段拿手的晋剧。那是他唱给长城听的,仿佛与历史对话、与时光相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