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保着力促进“生育友好”

首都医保着力促进“生育友好”
2024年07月03日 13:07 北京日报

  生育是家之大事,也是国之大事。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需要不断完善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在内的相关制度,积极推进各项政策落实落细。对于无法自然生育的普通家庭来说,辅助生殖是一条优选路径。及时将合适的治疗性辅助生殖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就可以帮助这些家庭尽早圆一个“生育梦”。

  2023年7月1日,北京将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正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是国内最早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地区。根据分析,全市约4万对夫妻有辅助生殖治疗需求。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政策实施以来,显著减轻了就诊家庭负担,对进一步提升育龄夫妇生育意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倾听市民声音 提早启动调研

  生育事关家庭,事关社会健康发展,在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过程中,医保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政策前,我们经常接到市民的咨询和询问。”北京市医保局医药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每次接到市民的咨询电话或者邮件,工作人员都会耐心解释当时的政策,并对市民的建议进行记录。“市民关心的,就是我们应该着力去研究解决的。”

  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发布后,北京市医保局第一时间启动了两项工作。一项是规范辅助生殖项目价格。此前各医院收费有高有低,定价不一致。2022年,北京市医保局将体外受精胚胎培养等辅助生殖技术项目进行了统一定价。价格政策公布当天,北京市医保局在可以实施辅助生殖项目的15家定点医院派驻了工作人员,向患者解释有关价格政策。

  另一项就是启动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的可行性调研。“我们梳理出了46个辅助生殖项目,最终筛选出16项涉及人群广、诊疗必需、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纳入医保报销。”北京市医保局医药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纳入医保的这16项辅助生殖项目,已经可以覆盖治疗的全部过程。“辅助生殖花费最高的环节,比如胚胎培养、移植手术、麻醉取卵,这些费用全都纳入了医保覆盖范围。”

做好基金监管 确保安全有效使用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是否会给基金运行带来压力?北京市医保局医药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医保部门对需求人群和基金承受能力进行了精密的测算,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北京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2021—2025年)》根据常住人口、已婚育龄女性数量、分娩量、不孕不育情况及技术服务需求分析,北京市约4万对夫妇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服务需求。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医保局等17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国卫人口发〔2022〕26号)精神,在国家医保局指导下,北京市综合考虑医保基金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开展医保基金支出测算等工作,将“胚胎移植术、促排卵检查”等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基本医保门诊甲类报销范围,为有辅助生殖技术治疗需求的参保人员提供费用保障支撑。目前所需医保报销费用在年度测算基金安全运行范围内。

2023年7月1日,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政策正式实施后,北京市医保局加强审核监管,要求各定点医疗机构严格按照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和支付标准,为参保人员提供辅助生殖服务及费用报销。同时要求各区医保局加强相关费用日常审核,对辖区内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定点医疗机构做好业务指导和基金监管工作,确保医保基金安全有效使用。

减轻就诊负担 助更多家庭圆梦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项目进医保,越来越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保福利,解决了他们的困扰。

  小李(化名)是一位不孕患者,她曾取卵两次、移植三次都没有成功,失败的打击和经济压力让她和丈夫一度选择了放弃。在得知医保可以报销辅助生殖技术的治疗费用后,夫妻俩重新燃起生育的希望,再次走进了医院。

  北京妇产医院向媒体公布的数据显示,得益于辅助生殖技术项目进医保,该院生殖医学科2023年门诊总量比2022年增加约19%。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表示,该院生殖医学中心近10年的门诊量在45万至65万人次之间波动。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后,该中心2023年初诊患者约3.3万人次,较2022年也有所增长。

  北京市医保局医药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报销范围近一年来,本市就诊参保职工3.2万人,就诊23万人次,总费用3.1亿元,职工医保基金支出2.1亿元,显著减轻了就诊家庭经济负担。这项新政的实施,对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产生积极支持作用,为受不孕不育困扰的家庭,托起了“稳稳的幸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