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景区靠摆渡车圈钱纯属因小失大

锐评|景区靠摆渡车圈钱纯属因小失大
2024年07月04日 19:38 北京日报
图源:视觉中国

近日,四川省发改委发布关于景区价格管理的通知,其中,“从严核定配套停车场到景区大门交通服务价格,有效遏制景区不合理外移游客接待中心、配套停车场,增加游客配套交通费用负担等行为”,引发广泛关注,也激起了很多游客的共鸣。

从规划角度看,有些景区受山道狭窄、路况危险等客观条件限制,无法承载大量载客车辆进入,再加上景区大门和核心游览区之间确有一定距离,摆渡车服务应运而生。本是为了方便游客的设计,何以逐渐沦为“宰客”工具?一方面,有的景区尝到甜头后,将游客中心与核心景点的距离越拉越远。动辄十几公里,游客只能被迫“自愿”乘坐摆渡车。另一方面,景区摆渡车收费普遍不菲,还和门票一起捆绑销售,“坐地生财”确实来钱很快。

“门票经济”之外,“车票经济”愈演愈烈,说到底还是有些景区营收结构太过单一。近年来,政策明确要求严控景区门票过快上涨,便有运营方把算盘打到了摆渡车上。比如,有的景区摆渡车“30分钟车程收费300元”,价格比门票都贵。将摆渡车作为圈钱利器,景区也许能获一时之利,但侵犯游客自由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砸了口碑、寒了人心,景区形象必遭反噬。

对景区来说,过度依赖“门票经济”“车票经济”,都是短视做法。旅游产业链上,票务收入只是其中一环,还有住宿、购物、餐饮、娱乐、文化消费等多个方面。景区要想长远发展,就得更新理念,转变思路,在门票车票上多做“减法”,在延长产业链上多做“加法”。比如,景区在推出摆渡车等小交通产品时,应坚持“算大账、舍小账”,降低消费门槛,尽可能让利于游客。此外,还可考虑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文旅产品,释放游客二次消费的潜能,让游客玩得舒心、尽兴的同时,弥补摆渡车交通等刚性需求成本。

随着城市漫步、“特种兵式”旅游等方式盛行,旅游市场愈发火热,旅游体验也愈发成为人们选择景区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只有体验好,口碑才会好,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孙延安

流程编辑 马晓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