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之外》:一个长城内外的边境故事

《长城之外》:一个长城内外的边境故事
2024年07月05日 22:43 北京日报

蒙古帝国在短短几十年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打出了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后来在分裂中,中国部分的蒙古帝国定国号为元朝,定都大都,承袭了蒙古强大的战力和中原富饶的土地。多年之后的明朝建立者朱元璋,虽然北伐一举攻克大都,迫使元顺帝北撤,重回蒙古草原。朱元璋深知蒙古的强大战力,避免后患无穷,他准备深入蒙古草原一举歼灭元朝的残余势力。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三路大军北伐,但遭到大败,三路中仅冯胜的西路军成功打通河西走廊,他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建立嘉峪关,设置卫所。此战之后,朱元璋意识到,蒙元仍有着不可小视的军力,刚刚经历过战乱的中原地区,急需恢复元气。朱元璋这时将焦点转移到了被元朝遗弃的长城,开始重新修筑长城,以长城为界开始了边塞防务的经营。

长城作为中国千年以来有效的边防手段,在千年的演化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军事预警和战斗体系。人们在千年的战斗中发现,以步兵为主的农耕民族面对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无论怎样打最后都会回到长城一线。长城的设置阻隔了骑兵的攻势,让他们在山川关隘之中发挥不了骑兵的优势。而相比更加注重效率的农耕民族,修筑长城劳役兵戍远远要比出关去打那些漂移不定的敌人,抢夺无法耕种的土地要经济得多。明朝执政者也是把这事想透了,逐渐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

以元明思想史和政治史为方向的汉学家窦德士,就以北方游牧民族与明朝边防关系为核心,用长城作为纽带,讲述整个明朝有关北境防御的大事小情。一套《长城之外:北境与大明边防1368—1644》从边防战争史的角度看待整个王朝的政治发展与思想变迁。作者具体论述明朝皇帝、官员和将领在实际处理边境防御问题时,是如何思考、争论、做出决策的,探究明朝是如何在长达276年的统治中确保领土完整的。

书中以三个典型时期划分明朝。第一个典型时期是洪武元年(1368年)到宣德十年(1435年),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位皇帝主导着东半球大部的政治格局,这时明朝的边防并没有固定在长城一线,而是随着北征而调整,此时明朝军队具备远程作战的能力,尤其在朱棣统治时期,5次大规模远征,为的就是寻找对漠北蒙古残余势力一举歼灭的机会。然而,朱棣始终未等到这个机会,蒙古残余势力与朱棣展开了躲藏游戏,无功而返的皇帝亲征队伍,只能避免更多的消耗而回到长城防线之内。朱棣的另一个举措也让北境防务与王朝安全紧密结合,他把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直接将国家命脉绑在边境上,这种“天子守国门”的战略,体现出了朱棣作为一个政治强人的自信。尽管朱棣的设想非常好,但天子守边也让大明王朝的首都危机四伏。

第二个典型时期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到隆庆四年(1570年)。这一时期以“土木堡之变”为重要标识,天子守国门的问题让明英宗用一次鲁莽且失败的御驾亲征全部显现出来了。皇帝被俘,精锐丧失殆尽,这一变故直接震惊了朝野。若不是兵部尚书于谦等大臣稳住了政局,换景泰帝临时顶上,差点就首都不保。北京若是丢失,整个长城防线等于被豁开了个大口子,中原腹地再无险可守,很有可能重蹈北宋覆辙。同时,作者也敏锐地发现,明朝外交辞令的改变。

明初以来皇帝喜欢用“天下一家”“皆吾赤子”等来做外交表达,但在土木堡之变以前这种表达就逐渐减少了,皇帝使用这些词汇的信心下降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抗、现实政治及带有报复色彩的恐吓。认同明朝的群体和羁縻卫如朵颜三卫、哈密、沙州、女真等部都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们效力于明朝,认同明朝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少数民族群体,明朝越来越明显的华夷之辨与敌视,加剧了这些部族的内部矛盾。尤其是从蒙元势力中分离出来的兀良哈格外矛盾,面对着明朝最大的敌人瓦剌部,兀良哈与他们有时关系密切,有时势同水火,这种民族政策的收紧反过来迫使明朝皇帝采取更为强硬严厉的外交态度。也让这百年间,北境边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书中用了大量篇幅讲述这百年来各种边境冲突和明朝的应对方案,直到隆庆年间皇帝解除了海禁,重开边境贸易,这才让边防的压力降了下来。

第三个典型时期始于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与俺答汗达成和解这一事件,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因为和解事件,万历皇帝得以压缩用于北境边防的军费开支,转而投入到西北、西南、东北,进行了史称为“万历三大征”的三次大规模战争中。

这一局面持续了大约30年后,辽东的女真部落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崛起,在萨尔浒大败后,明朝将东北防线收紧,并投入巨额的人力物力进行抵抗。其实直到1644年的崩溃,女真人仍被拦在长0城之外。明朝实质是倒在国内此起彼伏的起义中,如果李自成能够重视长城之外的敌人善待守将吴三桂,凭借山海关的特殊地势或许女真人很难踏入中原腹地。

明朝的文武百官从建国之初就在防范着北境外的敌人,他们力荐各种办法保卫边境的安全,诸如戚继光、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李成梁等将领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明朝内部的矛盾,以及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掩盖了明朝在边防上的努力。作者窦德士就是在这些被淹没的记忆与制度中,用经历者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重新讲述明代长城两侧的历史。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