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持久动力——2024北京文化论坛观察

为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持久动力——2024北京文化论坛观察
2024年09月21日 08:13 北京日报

9月20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的“重头戏”——6个平行论坛与32场文化沙龙相继开展。国内外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文艺家和企业代表等济济一堂,聚焦文化传承、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等议题,在一场场观点交锋中,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活力与灵感,建言新时期的文化蓝图。

聚力:文化传承主体是关键

文化发展壮大依赖于传承,关键在传承。正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让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持续绽放着绚丽光彩。如何更好地传承文化成为此次论坛上嘉宾们聚焦的重要议题。

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人。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当下,文化传承人在确保文化延续、促进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愈加关键的作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对此深有感触,“95后”的他,从3岁开始接触面塑技艺,曾下定决心让更多人知道北京“面人郎”,而现在思考的是怎样创新老手艺的新玩法,“面人不仅可以塑造传统题材形象,也可以与飞速发展的时代接轨,表达生活在新时代的真情实感,从而真正触动大家的心灵。舞狮少年、冰墩墩等新题材作品在网络上、国际交流活动上赢得了大家的点赞。”

文化传承发展,归根到底要惠及群众、服务人民。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由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乌兰牧骑队员演绎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在北京文化论坛上响起。活跃在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基层文艺队伍乌兰牧骑,一做就是60多年,从最初的9名队员发展到现在的75支队伍、3000多人。他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累计开展文艺演出40多万场,为群众送去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乌兰牧骑是农牧民的乌兰牧骑,再偏远的地方也挡不住我们服务群众的脚步。我们会牢记殷殷嘱托,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队员金克勒那日语意坚定。

聚焦:多元文化功能是桥梁

说起文化“爆款”,游戏《黑神话:悟空》、舞剧《只此青绿》、电影《长安三万里》等作品因引发广泛共鸣而掀起一阵阵文化热潮。紧随其后的,是人们为这些文化产品奔赴一座城的旅行。人们对情绪价值的追求,激发出文旅市场的活力和潜力。

如何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与产业经济发展之间搭建桥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这成为参与论坛的国内外业界代表探讨的热点议题。

神州大地山乡巨变,根植沃土的新乡土文学精品力作也逐渐成为“精神食粮”。“中国作协通过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有效整合资源向原创精品聚力,形成从创作、出版、传播到影视转化和海外译介的全生态支持体系机制,涌现出乔叶《宝水》、刘庆邦《花灯调》等重要成果。”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介绍。

“文学、戏曲、动漫等艺术形式,作为有意义的载体和容器,承载的是文化的实际内涵,这也是近期佳作频出的原因。”北京动漫游戏产业协会会长刘春刚说,“未来我们将助力打造‘动漫+民宿’,更加凸显游客主体性。”

在文旅产业方面,文化赋能旅游行业发展已成为共识。“消费者不再满足单一的观光游,而更倾向文化、旅游、体育的结合,青睐具有鲜明主题体验、独特文化内涵的独立产品。”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范云军介绍。

人们对更为丰盈精神世界的追求、文艺创作者对优质文化产品的打造、市场主体对文化内核的重视,构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激发出更为广阔的文化动能。

聚合:文遗活化利用是途径

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是民族基因的载体。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是彰显其文化魅力和时代价值的重要途径。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伟明认为,一件文物自身的使用价值是有限的,但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潜力无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文物这种载体、利用现代化的介质手段,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创意产品是博物馆开展文物活化利用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年均开发新品200余款。譬如,今年国家博物馆打造的热销文创产品‘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令许多观众‘跑步’进馆购买,一时成为网络热门文创产品。”

在文化遗产观念螺旋式进化的趋势下,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提出了对博物馆功能拓展的探讨:“我们的博物馆是不是足够的亲切与和谐?能否贴近观众的认知和期望?”更进一步聚焦,他也曾提出“乡村博物馆是凝聚乡情民心的纽带,又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平台”。如今,一批批在乡土大地上兴起的乡村博物馆也正在回应着这份期许,在保护、展示、传承农耕文化遗产的同时,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力。

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古与今之合,是先人与现代人之合。无论是博物馆的热销文创,还是“亲切的博物馆”的期许,都是为了切中古老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从而实现保护基础上的活化利用,使古老文化在不断融入现代要素的过程中获得持久生命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