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由北京日报社、中山公园管理处共同举办的《长安街——四维解码“神州第一街”》新书发布会在来今雨轩茶社举行。
这本书从历史规划中来,面向未来发展而去,在规划师的眼中,这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会上,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副所长林宛婷分享了自己作为规划师的阅读感受。在书中,她读到了长安街的格局、长安街的丰厚、长安街的细节以及长安街的温度。长安街属于每一个首都建设者,属于每一个中国人民。
在她看来,这本书将带领读者在“都”与“城”最重要的交汇处,再次审视我们从哪里来,应该往何处去。
以下为全文:
这是一本宏大、丰厚,专业性和趣味性兼具的作品,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格局里,对首都的重要精神坐标作了解析和刻画。
从书中,能读到长安街的格局。开篇说“天街连山海”“长安传古今”,区别于既往长安街的出版物多数聚焦在复兴门与建国门之间的核心段,主创团队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框架下,将视野拓展到由西山至潮白河的百里长街,对元明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清晰地梳理,融汇在行文间,自带时空纵深。
从书中,能读到长安街的丰厚。如果说中轴线彰显着理想都城秩序,长安街则是人民共和国成长的丰碑。书中对沿线的重大事件、标志性工程如数家珍,第一个城市公园的开放、第一家国营电影院的诞生,第一条地铁的建设,使馆、园区、商圈、车站,汇聚着中华民族建设家园的雄心伟力。
从书中,能读到长安街的细节。书中以富有趣味的视角,审视街道的构成要素,1路公交、十大建筑、百盏华灯,红旗、花坛、鸽子,每个题材都自带新闻点。
从书中,能读到长安街的温度。长安街是人民的街道,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都在书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一笔。领导人、学者、艺术家,旗手、警察、司机,他们的故事被新闻工作者细心记述、整理,为“神州第一街”平添了一份生动。
作为首都规划建设者,我们见证了长安街从十里长街到百里长街的蝶变,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天安门广场、三里河行政办公区,六七十年代的第一使馆区,八九十年代的金融街、CBD,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新首钢、城市副中心——“生长”是长安街最鲜明的特质和内在逻辑。《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以两轴为统领,完善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秩序”,面向第二个百年的长安街,承担着引领大国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
长安街属于每一个首都规划建设者,属于每一个中国人民。感谢主创团队的精彩呈现,带着我们在“都”与“城”最重要的交汇处,再次审视我们从哪里来,应该往何处去。
诚挚邀请大家同读《长安街》,共览盛世华章。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