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之气 画中萦回:画家李唐的家国情

浩然之气 画中萦回:画家李唐的家国情
2024年12月16日 21:03 北京日报

生活在北宋、南宋之际的画家李唐,有一颗赤忱的心,他忠诚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却不幸经历国破家亡的惊天剧变,亲眼看到锦绣繁华如天上宫阙的开封城,变成了尸横遍野、满地焦土的人间炼狱,作为一介画师他无能为力,只能用图像语言向皇帝讽谏,为衣冠士庶树立道德楷模,守住国家的人伦底线,绝不向强大而凶狠的敌人屈服。他画的山刚强如铁,他画的人坚毅如松。虽然蓄积着愁苦和愤懑,虽然身处于艰难时世,但这力量从渊深的民族文化中生发出来,展现出从容、沉稳的气度。

南宋 李唐 《采薇图》 故宫博物院藏

笔如斧凿

画家用笔墨塑造的山水、人物,无不折射着本人的精神品格。不仅是他画什么样的体裁,演绎什么样的典故,会直接展示着自己的内心,就连用怎样的皴法、描法、墨法,笔触里也都呈现出个人的风貌气度。中国水墨画的基础是书法,不同书法家的笔墨气象风采各异。文徵明的字清俊秀雅,一笔不苟,就如他的纯儒品格一样;徐渭的草书惊世骇俗、狂放不羁,也像他特立独行的为人。

看到宋代画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让我陡生感叹——李唐一定是一个骨力刚强的人。他画山石,简直不像是用水墨渲染,而是把笔当成斧凿,硬生生把山雕琢出来的。一个篆刻家常常刊刻的词语浮现在我脑海——“凿山骨”。无怪乎后人把他画石头的皴法赋予了一个专用的名称“刮铁皴”,像用铁器刮削一样,可见其笔墨呈现的刚性和力度。画中的高山,伟岸厚重,崚嶒奇崛,有如黑铁雕凿而成。山下的松柏枝叶繁茂,裸露的树根牢牢攫住坚硬的岩石,好像没有泥土,而是直接扎根在石头之中了。这是李唐在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春天画的,彼时李唐应该在宫廷画院供职,酷好丹青的徽宗皇帝看到这幅画,不知道是不是也曾击节赞叹。

南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是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字晞古,他在高宗赵构还是藩王的时候,就曾到府上去服务过。徽宗赵佶是一流的艺术家,很重视绘画的诗性,或者说文学意趣,他常常选取古人的诗句命题,让宫廷画师按题作画,如“踏花归去马蹄香”“蝴蝶梦中家万里”等。在一次以“竹锁桥边卖酒家”命题作画时,画家们都认真刻画竹丛、酒家,惟恐不周到细致,而李唐的画上,只见桥头竹林外,高悬着一角酒旗,上面写着一个“酒”字,如此,就把一个“锁”字具象化了,观者尽可以想象,酒家就隐身在竹林后面,至于几间房,几个桌椅、几个酒缸等等,何劳再去刻画呢?于是得“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比那些精心描摹、一览无余的画家,要高明多了。徽宗对这幅画大加赞许,把李唐评为这次考核的第一名。

丹青苦胆

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彪悍的金军攻破了北宋首都开封。徽宗赵佶、钦宗赵桓以及他们的皇后、嫔妃、皇子、帝姬(公主)、亲王、宗室、外戚和朝廷大臣,还有工匠、厨师和倡优等各色人等都被掳走。皇子中只有在外的康王赵构侥幸逃脱,并在应天(今河南商丘)称帝。李唐也逃脱了金人的魔掌,在逃难到太行山的时候,却落入了强盗之手。盗匪们搜检他的行囊,发现只有画笔和水墨颜料,就问他是什么人,李唐报出名号时,惊动了盗匪中一位名叫萧照的人。萧照原本也是知书善画的人,变乱中不得已才干上了强盗营生,他早就听说过李唐的声名,就释放了李唐,并拜他为师。此后两人又一起南渡。李唐感激萧照的活命之恩,将画技倾囊相授,萧照也成了有名的画家。

在身无分文的穷窘状况中,不知道李唐是怎样逃到杭州的,受了多少颠沛流离之苦,支撑他的,应该不只是求生的欲望,还有不屈身于敌手的坚定信念。向南,向南,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到了杭州。那位代表着新朝廷的赵构,何尝不是在逃难,虽有将士、官员扈从,却被金人追得惶惶如丧家之犬。直到建炎四年(1130年)夏,金兵受不了南方的酷热天气,撤兵北去,赵构才逐渐在临安府(杭州)落下脚来。

李唐到了杭州,人生地不熟,只能靠卖画糊口,他的画往往卖不出去,以至于饥一顿饱一顿,他于是写诗道:“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既是对自己作品高山流水、曲高和寡的悲叹,也是不肯自降身份、苟合流俗的牢骚。有一个宦官看了他的画,认出来是他的手笔。事情传到李唐耳中,就去拜见这位宦官,宦官奏明高宗,李唐这才重新被起用(也有记载他是被太尉邵宏渊举荐的)。

高宗赵构也是一个有艺术特长的皇帝,像他父亲一样爱好书画。他重置画院,既是为了复兴文化,装点新朝气象。也是要以视觉形象,对臣民阐释自己的中兴之志。据记载,李唐曾画过一幅《胡笳十八拍》图卷。他用连环画的形式,画了唐代诗人刘商《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描绘的每一拍情景。每幅都留出空白,由赵构亲笔题写这一拍的诗句。

《胡笳十八拍》原是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所作,蔡文姬在战乱中被匈奴掳走,嫁给匈奴左贤王,生了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哀怜名门才女沦落番邦,就花重金将她赎回,嫁给屯田都尉董祀。刘商根据对文姬归汉故事的理解,写了琴曲歌辞,诗句既悲愤冤抑,又辛酸凄楚、缠绵悱恻。“梦魂几度到乡国,觉后翻成哀怨深。如今果是梦中事,喜过悲来情不任……归来故乡见亲族,田园半芜春草绿。明烛重然煨烬灰,寒泉更洗沉泥玉。”读着这些动人肺腑的诗句,我们自然想到徽钦二帝和其他皇族在寒冷的北方苟活的情景。李唐也在画中寄寓了朝廷光复故国,让流落为臣虏的皇族也能像蔡文姬一样翩然归来的希望。

这幅长卷,就像勾践卧薪尝胆的那枚苦胆。李唐把他献给赵构,希望赵构能时常舔一舔,别忘了国仇家恨,别忘了在北方引领伫望、眼巴巴盼望着的亲人和父老。

图像史鉴

李唐还为赵构画了《晋文公复国图》,这又是一幅连环画长卷,描绘的是晋文公重耳遭后母陷害,避祸逃离故国,辗转游历多国,历尽艰辛,漂泊19年后,终于实现复国大计的故事。

重耳经过多年磨砺,褪去了自身的娇贵之气,日渐显露出坚忍持重的贤主风范,最终回到故国,成就霸业。这历史上经典的复国故事,正好形成现实映射,激发南宋君臣忍辱负重,努力自强,恢复故国,一雪前耻。

南宋 李唐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宋光宗时的司农寺主簿吕祖俭曾在奏章中写道:“二圣北狩之祸,诚臣子所不忍言。乃若宗室贵戚、六宫嫔御死亡系累,其冤愤之气则未易遽弭。中原赤子肝脑涂地而存者,复陷于敌人,舆地之图不登职方之籍者,又三分而有其二。虽我高宗再造丕基,然航海避狄于越、于明、于台、于温,险阻艰难,莫不备尝,则盖旷古之所未有也!”靖康之耻,让大宋臣民椎心泣血、刻骨铭心。李唐画中的寓意一目了然,当时的人们看了,谁能不为之感动?

李唐还画了《采薇图》,画中表现的是武王伐纣之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为食,最终饿死首阳山的故事。伯夷、叔齐神态坚毅、气度从容,坐在山石之上对话。环绕着他们的三棵树,有岁寒不凋的松树、柏树,有凤凰所栖、象征高洁的梧桐树。北宋灭亡后,朝臣中有投降变节、为虎作伥的刘豫、郭药师、杜充等,更有怒骂金酋粘罕,被割下舌头,又被挖目断手,最后寸磔而死的李若水,有随二帝被掳北上,途中绝食,至白沟界河扼吭而死的张叔夜。《采薇图》警示世人,在国家剧变、民族危亡的时刻,该如何立身行事,怎样才能无愧于天地良心。

南宋 李唐 《灸艾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家国情怀之外,李唐的画笔下,也有许多趣味盎然的乡村风俗画,《乳牛图》中,小牛紧紧追随在母牛身后,让人心生暖意。《牧牛图》上,牧童手按水牛两角,正要爬上牛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村医图》中,记录着乡村郎中为病人艾灸治病的生动画面。《春社醉归图》中,簪花的老翁醉眼蒙眬,正骑牛缓步回家。李唐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正因为爱着人间烟火的一切。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和乐,才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作者: 王秉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