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镇雄山体滑坡44人遇难!调查报告公布

云南镇雄山体滑坡44人遇难!调查报告公布
2024年12月17日 13:23 北京日报

2024年1月22日5时51分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

塘房镇凉水村突发山体滑坡灾害

造成44人遇难

经济损失约1.45亿元

此前曾有报道提出

“事发前山体就已出现裂缝”

“滑坡可能与附近刘家坡煤矿开采有关”

……

近日,云南省应急管理厅公布《昭通市镇雄县“1·22”山体滑坡灾害调查评估报告》,调查认定:

裂缝与滑坡灾害无直接关联

采煤活动与该滑坡无直接关联

调查认定,昭通市镇雄县“1·22”山体滑坡灾害,是位于高陡地形上的层状碎裂岩体,在强烈的风化卸荷及长期降水入渗、反复的冻胀冰劈等因素影响下,突遇气温骤降伴随雨雪等局地小气候,导致临界稳定态滑源岩体结构失稳,诱发突发性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其规模级别为中型滑坡,灾情等级属特大型灾害范畴。

灾害主要特点

1.隐蔽性大,突发性强

滑坡点位置高陡,植被茂密隐蔽性强。灾害发生前,该点不在地质灾害隐患判定标准认定范畴,因此未纳入在册地质隐患点管理。正常巡查时未发现该滑坡点有明显变形迹象。灾害发生在夜间,临灾前无任何前兆突然发生。

2.破坏力强,灾害损失大

约16万立方米滑坡体瞬间滑落,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摧毁力,造成52户381间房屋被掩埋(或倒塌)、44人遇难,经济损失约1.45亿元。其中,房屋及家庭财产损失1.07亿元。

3.受灾区窄,救援展开难

由于滑坡体堆积区域狭窄,施展救援空间极为有限,现场大型救援设备和大量救援人员难以全面铺开,给现场救援的组织和协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土石方掘进和清理运输难度极大。

致灾成灾原因

昭通市镇雄县“1·22”滑坡影像图

(一)灾害成因分析

调查评估报告认定,昭通市镇雄县“1·22”山体滑坡灾害成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高陡的地形、特殊的岩体结构、强烈的风化卸荷作用和降雨降雪因素。(详情参见报告原文)

滑坡形成原因为:

单薄高陡地形地貌和节理发育的岩层结构具备发生滑坡的自然条件;

表层岩体受长期风化侵蚀、降水入渗、冻胀冰劈等作用影响,泥质粉砂岩不断产生破碎崩解或加速岩体节理发育,具备形成高位滑移铲刮的外界条件;

滑坡前山区局地气温同比偏高,突遇气温骤降,并伴随降雨→冻雨→降雪等天气剧烈变化过程,冻胀冰劈等致灾激发力短时激增,致使临界稳定态滑源岩体结构强度减弱失稳诱发导致山体滑坡。

(一)其它因素分析

1.采石因素。

根据历史遥感影像回溯分析和现场调查,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1·22”山体滑坡滑源区下方,村民以手工方式采石,用于当地群众自建房。经多年开采形成长约40至50米、后部高3至5米、进深(平台底宽)最宽为4米的不规则采场,与软弱夹层基座水平距离60余米、高差70余米,属稳定性较好的泥灰岩,对山坡扰动小。

采石活动结束至今近50年,未发现对上部滑源区山体造成影响。

2.采煤因素。

一是通过对村民的走访问询、滑后2个月内5次现场调查、无人机航飞和LiDAR穿透指标测量微地形,尤其是采用2022年1月以来的5种117期卫星雷达遥感数据进行多种时段的滑坡附近区域地表InSAR变形观测,未发现滑前在滑源区100米范围内存在采煤变形现象。

二是滑坡山体上软下硬,地下仅有一层煤开采,不具备采煤滑坡基本特征,也未见滑前采煤工作面地表有破坏和变形。

三是煤矿在批复的矿界内按专业部门设计的工作面开采,严格预留了保护煤柱,灾前煤矿无超层越界行为,采面也无爆破震动,机械化采掘避免了对地表的间接扰动。

据此,分析判定采煤活动与该滑坡无直接关联。

3.裂缝因素。

通过对镇雄“1·22”山体滑坡灾害关联的“裂缝”逐一核实、现场比对、走访群众,距离灾害点最近的一处山体裂缝位于塘房镇凉水村齐心村民小组后山洪家皮坡。镇雄县自然资源局于2023年12月13日接到此处裂缝报告,12月14日组织技术力量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该裂缝走向为北西291°,最宽处约20厘米,长约100米,可见深度约60厘米,最大下错高差约25厘米。随即安排并落实群测群防工作,开展监测并形成监测记录4期,未发现该裂缝有明显变化。“1·22”山体滑坡灾害发生后,经现场测量该裂缝距滑源区最近约100米,该裂缝周边均未发生滑坡灾害。

据此,分析判定裂缝与滑坡灾害无直接关联。

>>

山体滑坡有何前兆

突遇滑坡如何避险

这些知识能救命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