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1200家

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1200家
2024年12月31日 21:44 北京日报

研发实验室和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的企业不断崭露头角,今天的副中心已成为一片科技创新的沃土。

今年1至10月,全区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6.5%,连续四个月高居全市之首。到今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预计将突破1200家。近日,记者从区科委“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25年发展计划”获悉,这得益于今年其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供给,引育科创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前10月技术合同成交额为329.8亿

在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中,副中心的发展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科技创新的光辉。 2024年,区科委不仅完善科技政策和精准施策,搭建起创新政策的四梁八柱,还强化科技服务举措,培育创新主体做大做强。

在五河交汇处,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活跃度稳步提升。区科委立项支持文化和科技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与新材料、节能环保6个领域20个科研项目,支持金额合计420万元。

区科委还对区内95家企业兑现2023年研发投入奖励性后补助资金支持2835万元,并启动2024年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征集工作,这也首次覆盖了台马划转区域企业。

今年1至10月,全区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合计已达61.1亿元,同比增长46.5% ,高出全市平均值(5.8%)40.7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高居全市排名第一。

到今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预计将突破1200家。区科委全力做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今年1至10月技术合同成交额高达329.8亿元,同比增长28.1%,技术市场交易日趋活跃。

围绕“6+3”等相关产业,区科委还在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助力创新要素引育初现成效。

当前,副中心创新平台的数质量均已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全区现有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5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更是实现新突破,总数达到36家,2024年新增3家。

与此同时,全区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市级众创空间3家。今年4月,黑马数字孪生孵化器获批北京市引领类标杆孵化器,正式签约落地副中心,成为全区首家市级标杆孵化器,实现了高水平孵化器“零”的突破。今年11月,一方创新医疗孵化器获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资质认定,成为我区首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副中心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成效显著,谱写出崭新篇章。今年,区科委加快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州中心升格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为“京津冀中心区域协同平台、北京城市副中心创新引擎”,服务于通州区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区科委还完成了本年度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宣传及重点项目推荐,其中引进企业北京五千脑宇科技有限公司团队获得最高奖——卓越奖。此外,我区企业2项科技创新成果荣获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是北京华商三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支撑电网调峰的规模化电动汽车智慧聚合与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二是北京交研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城市多模式交通运行状态实时预测与智能管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达226.21亿

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更为诸多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大运河两岸,副中心产业能级逐步扩大,未来产业更是快步前行加快发展。

目前,副中心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稳中有进。这得益于区科委明确了“医产协同”的产业发展思路,推动医疗机构和产业主体双向互动,实现“以医育产、以医招产、以产哺医”的良性循环。

伴随着市区协同机制更加顺畅,通州区已被纳入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联席会,新一轮北京市医药健康协同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四核多点”的空间布局,副中心更是被列为具备优势的“多点”区域之一。

副中心为“6+3”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截至目前,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约为226.21亿元。其中,医药工业42家规上企业共实现产值90.6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92.65亿元,同比增速4.3%;医药商业48家规上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25.46亿元,同比增速8.8%;医药研发服务业8家规上企业也实现了营业收入4.65亿元。此外,今年通州区一级、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已实现营业收入103.45亿(含央属、市属医院)。医药健康产业政策也持续加码,通二十六条、医药十条等产业政策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兑现资金总量相较2023年翻了一番,2024年单家医药企业最高获得1000万元以上政策支持。

伴随着副中心科技服务业盘子逐步做大,区科委多措并举大力引导科技服务业做大做强。今年1至10月,全区98家科技服务业规上单位(含事业单位)收入合计61.9亿元,增速由负转正。

2024年,区科委共兑现科技服务机构集聚发展后补助资金360万元;完成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6.21亿元,目前已提前完成全区的全年任务目标。

大学科研机构创新平台明年加速落地

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畏浮云遮望眼。展望未来,副中心的科技产业将在创新与合作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明年区科委将加速集聚创新资源要素,落实创新联合体建设后补助支持政策,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政策培训力度。

未来三年,区科委会全力推进中国信通院总部落地;推进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一批一流大学,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一批科研机构在副中心落地。

构筑创新平台更是重中之重,区科委还要加快推进黑马数孪孵化器高水平运营,加快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医疗器械孵化器。

当好企业的“娘家人”,区科委还要强化产业组织保障,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为此,区科委将用好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联席会制度,发挥“医产协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新基地”“北京城市副中心医产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作用,推动安贞医院、灵赋生物等机构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大动物实验平台等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发展,加速成果转化支撑产业进步,补齐产业短板。

“2025年,区科委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重点实施科创资源倍增工程,以加速集聚创新资源要素为先手棋,以贯通创新链条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为重要保障,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说。在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上,“6+3”等相关产业都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副中心必将绘就出更绚丽的城市画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