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风流]山涛的底色

[名士风流]山涛的底色
2025年01月07日 00:03 北京日报

永别挚友 保汝血脉

如果不是嵇康的那封绝交书,山涛可能不似现在这般出名。但嵇康写的这封书信,与其说是绝交,倒不如说是在气人。别人推辞举荐,多是笼统而言“才德不配”,至多说一句“乞骸骨以养天年”。嵇康偏不,偏偏详细地列出自己的种种缺点,非要恶心恶心山涛,还有他背后的人不可。

看看嵇康在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里找了什么借口吧:

一,爱睡懒觉,来办事的人在门口叫我,我都不会起身应答。

二,喜欢抱着乐器出去流浪,在草木风露之间搞搞行为艺术,这样的人怎么能在衙门里坐堂。

三,骨子里是个艺术家的人,怎么会愿意正襟危坐在几案后面,腿麻了都不动呢?这对我来说也不现实,毕竟我不爱洗澡,身上很多虱子,痒痒的时候必须得挠一挠。要是赶上必须得裹上官服拜见上官,那岂不是给你老兄丢大人了?

四,我不爱写文书,但做官又免不了这些,别人写给我了,我视而不见不合适,勉强自己捏着鼻子回复,也长久不了啊!

五,我是不爱出席白事的,但人与人之间交往,又很看重这些,我是既不想勉强别人,也不想勉强自己……

六,我最不喜欢的人,就是在世俗泥淖中奋力挣扎想着向上爬的人,看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就烦,要是和这样的一帮人一块出席宴会,听着看着他们在我眼前溜须拍马、七嘴八舌,那我更是忍不了!

七,我这个人,心理承受力不好,尤其不爱做事务性工作,可做官不就是这些事情吗,人情机务,是我最不能胜任的了!

更何况,老弟我向来秉承的是庄老之思,非汤武、薄周孔,想必将来的同事、上级都忍不了这个吧!而且,我这人是个直肠子,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是一定马上不吐不快的,这样的我,官场上谁能忍得了啊!

后面嵇康倒是道出了一些实际的家庭困难,但是到了书信的结尾处,他又忍不住“阴阳”起来:“传说原始人会拿烤好的芹菜献给他们尊敬的人,但大人物肯定看不上。你老兄就好比那上供的人,就不要举荐我这样的人了,对自己也不好,鉴于此,你我还是就此绝交,不要再跟我这棵芹菜联系了。”

不熟悉嵇叔夜、山巨源绝交典故的人,一定会觉得嵇康句句都是在自谦,但真正了解这两个人背后故事的人,一定都知道,嵇康表面是在自嘲,其实是在讽刺山涛和他背后的“大将军”司马昭。

山涛接到信后,一定是哭笑不得的。据《晋书》记载,山涛和嵇康本来就是好友,到了四十岁的年纪,山涛迎来人生的重大机遇,入朝为官,主要负责人才推荐工作。嵇康是曹氏宗亲,素来与在魏末朝堂上上下其手的司马氏不睦。山涛举荐嵇康,其实有规劝甚至是招安的意思,同时也代表着当权者对这位在野知识分子的试探。

嵇康只是不理世事,并不是不懂俗务,但他一方面不会让自己的内心向权贵低头妥协;另一方面,定然是担心宁折不弯的自己即便入了朝堂,也会成为好友的累赘。为绝后患,索性修书一封,与山巨源绝交。

当然,这次的绝交,其实也是诀别。后来,嵇康被抓到小辫子,由钟会操刀陷害,临危之时,嵇康叫来自己的儿子嵇绍,意味深长道:“巨源在,汝不孤矣。”可见,嵇康绝交是假,给朋友和儿子留后路是真——如果真正厌恶一个人,怎么会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对方呢?如此看来,这两个绝交之人,倒有兄弟之谊了。

清 任伯年《竹林七贤》团扇镜片

端水大师 山公启事

有人也许会问,既然是嵇康的托孤挚友,山涛为何要入朝为官?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其实,嵇康的好友,有几个没有入朝为官的?

被嵇康高度评价为“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的阮籍,曾官至步兵校尉,九品官制中居四品;同生共死、相思命驾而千里相会的吕安是曹魏官员;嵇康死后,向秀同样入朝为官。至于自己的家人更是如此:如父般的兄长嵇喜在曹魏时就在司马攸手下做官,成为齐王一派重要幕僚。西晋建立后,历任江夏太守,徐、扬二州刺史,之后又做太仆卿、宗正卿,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立有大功。亲生儿子嵇绍在山涛的庇佑之下,之后也成为晋朝名臣。

可见,并非存了做官之志就不能成为嵇康的至亲至交。山涛出身于一个小吏之家,作为家庭支柱的父亲山曜曾任宛句令,但官运不达,寿命不长,早早就留下了山涛独自打拼。山涛自知,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时期,自己很难在年轻时就生命显达,必须一步步积累。

直到四十岁,已经在文化圈扬名的山涛,终于成为了一名小吏,看来山涛并没有所谓的后台,他凭借的是自己的才学。所以,他在朝中做官,靠的也是一手出神入化的“端水”功夫:传闻当年钟会、裴秀都与山涛交好,但二人互相争权夺利,可山涛对待他们都不偏不倚,俩人都能从山涛那里得到支持和“情绪价值”,最终都对山涛交口称赞。到后来,钟会在蜀中作乱,晋文帝司马昭亲自西征,临走前需要找个人坐镇邺城,稳定自己的大后方,但这个人却是之前与钟会交好的山涛。

山涛这位不偏不倚的“端水大师”,在中国文化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莫过于有专属于自己的成语。中国史书中长篇累牍记载的人物都不一定会有自己的专属成语,有自己专属成语的人,一定会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宦海沉浮多年之后,山涛再度担任负责察举官员的职务。根据史书记载,每当有官职出现空缺,山涛都会从自己脑子里的人才库中筛出数人备选,等看到朝廷的旨意之后,再分析其中对于人选的倾向,然后与自己列出的名单匹配,上报那个皇帝已经中意的人。所以有时,司马炎想用的人,已经被山涛提出,众人以为山涛在僭越,便上书弹劾山涛,司马炎也不会明说山涛举荐的其实是自己已经中意的人,便下诏提醒山涛:“选拔官员,主要考量的应该是才华,不能遗漏那些偏远的、出身卑微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教化天下啊!”山涛依然按照之前的方式进行官员选拔,一年之后,众人的议论渐渐平息了,因为有人把山涛举荐的那些人列成了名册,发现这些官员确实都在任上做出了成绩,而这份名册,也被称为“山公启事”。

从此,这份名录也成为了一则成语,用来褒扬选拔人才有方的“伯乐”。

当然了,“端水”只不过是戏言,山涛之所以能在官场、文化圈中摸爬滚打,人人念好,其实靠的是公允,也靠的是可靠。想来,他从没有向对方出卖过钟会和裴秀,也没有帮钟会在朝堂上谋私,更没有为了迎合钟会而陷害嵇康,也没有为了嵇康而诋毁钟会——如此这样,山涛才成为了“启事”的“山公”。

清 杨柳桥 《竹林七贤》 团扇镜片

是小人物 也是竹林七贤

根据《晋书》记载:“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从出身来看,山涛比不上出身名门,后来还成为曹氏宗亲的嵇康,但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山涛参透了当时最被知识分子们追捧的庄老之学,成功打入了魏晋时期的顶流知识分子小团体“竹林七贤”。

隋唐科举之前,高官和名士之间往往有着微妙的联系。出身自门阀世家,多半能成名士,而门阀世家,本身又能给人带来官职,因此,很多高官往往也都是名士。山涛却是其中的异类,他靠自己的才学,在文化界闯出一片天地,在出名之后,方才被举孝廉成为官员,虽然在推荐嵇康的事上马失前蹄,但凭借自己长期稳定的优异表现,最终还是在文化圈和政坛都给自己留下了一席之地。

这样看来,山涛的底色是一个时代洪流之中的小人物,他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靠才学出名入仕,靠不偏不倚在官场立足,又靠着对朋友的忠诚名流千古。三国两晋是个大时代,小人物也能大放异彩;在如今这个百舸争流的时代中,普通人同样可以视山涛为榜样,努力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

作者: 竞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