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对外介绍,去年本市印发全国首个花园城市专项规划,积极谋划了一批花园式示范街区、市属公园改造提升、城市绿道等花园城市试点示范项目。如今,大大小小的街头公园、口袋公园遍布全市,使得居民能就近赏景。但在百余年前,北京唯有皇家园林、王府园林、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这些园林虽然“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景致美不可收,但普通百姓却不可触及。
《山水楼阁图册》(清)陈枚
万家掩映翠微间
北京的园林史几乎与建城市的历史一样悠久,有了城池,有了居民,也就有了园林。据《北京古典园林史》所载,自辽代开始至晚清,北京城内外的私家园林(又称宅园)不完全的统计史有所载的至少有198处。其中,辽代有1处、金代有4处、元代有24处、明代有53处,清代最多有162处。民国期间,因公园兴起,私园逐渐式微。
辽代南京有记载的私家园林为赵延寿别墅,赵延寿曾被封为燕王。他的别墅别有意趣,史料记载辽太宗曾去赵延寿别墅探视“以示宠幸”。金代皇帝继承了辽代“春水秋山,避暑游幸”之习,在燕京建有“西山八院”等苑囿,并确立了“燕京八景”,而且民间的私家园林也大有发展。诗人元好问所撰《临锦堂记》中的临锦堂便是私家园林,园主人“引通金沟河之水而沼之,竹树葱蒨,行布棋列,嘉花珍果,灵峰湖玉,往往而在焉”。此外“郡人王郁”的钓鱼台、西山的赵园、通州的崔氏亭园在金代都是很有名的私家园林。
元代大都奠定了今日北京的基础,宫殿、御苑、寺观园林等建筑使得大都成为世界大都市,当时有私人第宅园林二十多处,主要分布在大都西南,利用昔日金中都(燕京)城郊遗弃的河渠、水网,建造起园亭别墅,不少以亭为名,如匏瓜亭、玩芳亭、遂初亭、婆娑亭、垂纶亭、水木清华亭等。以池沼水景为主的有符氏雅集亭、双清亭等。以堂为主的建筑,四周种植花卉树木,有万柳堂、杏园、远风台等。
明代北京的私家园林总数超过了辽、金、元三朝,在《北京古典园林史》中列举了53处,而书中又云“明代有第宅园林(私家园林)七八十处,主要分布在积水潭、泡子河、金鱼池和海淀水域附近”,其中有至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勺园、清华园、梁园等。
金鱼池在明代是净水,故可蓄养金鱼,“金鱼池遍地皆泉,居人界而塘之,柳垂覆盖,以金鱼为业”。在金鱼池四周曾有孙承泽别业(孙承泽系《天府广记》作者)、十景园和纬园等达官贵人的私家园林。后来金鱼池受龙须沟影响而变臭变脏则是后话,但在明代是不错的地方。
清代的私家花园远超明代,除承袭了明代园林外,还增加了许多王府花园。明代王爷要去外地就藩,而清代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全居住在北京城内,人人有府邸,府中有园子,这些园子是私家园林中的佼佼者,不少园子从规模上远远超过一般的私家园林。像享誉海内外的恭王府花园、醇亲王花园,就是很好的例证。众多的私家园林分布在京城内外,与皇家园林等交相辉映,使北京成为“万家掩映翠微间”的园林城市。
芳园筑向帝城西
在历史上,北京的私家园林以中轴线往西居多,乃至传说中的《红楼梦》大观园也设想在西城地区,给人们留下了“芳园筑向帝城西”的印象。城西私园多的主要原因是“三山五园”的存在,许多王公大臣的“赐园”都在“三山五园”附近。此外,什刹海、海淀等又是传统的园囿所在地。
从文字记载看,城西的园子确实不少,虽然今日有些园子难以见到了,但留下了芳名。如茜园,在西四北大茶叶胡同,系晚清协办大学士、学部尚书荣庆的家园;泊园,在西城护国寺后边,占地面积不小,据记载:“泊园为故将军永隆宅,在护国寺后,庙市摊卖于园门,汴梁大相国寺之遗风也”;藏园在西四北五条,是大藏书家傅沅叔宅园,此园有山池花木之胜,园中建筑有八座,游廊相通,廊子把园子分成四个院落。而且园中细草蒙茸,石影重叠,夏木垂阴,秋深红叶,都有可观之景;述园在阜成门内,园主恩楚湘在嘉庆年间曾在江苏为官,园子有江南风格,园内有可青轩、晚翠楼、湘亭等“十景”。京城有两个可园,一座在什刹海附近;另一座在西直门外,遗址在今动物园内,此可园俗称三贝子花园,园内水木明瑟,花树犹繁,长廊数十间,缘山坡而起,甚是幽美。
佳园都是有来历的,西郊海淀的自怡园系大学士明珠的别墅,他的长子纳兰性德是清代有名的词人。明珠失宠之后,自怡园被划进了长春园之中,成为圆明园的一部分。除达官贵人等显赫之辈外,一些社会名流或腰缠万贯者,也有“芳园筑向帝城西”的倾向。据史料载,清末为清宫御膳房、寿膳房供应鸡鸭的“鸡鸭佟”发了大财之后,便在海淀镇建立园子,虽没有起名,但园子规模不小,东园为内宅,中院为园子,曲廊厅堂,配以花木,北部为花厅,厅后还叠置假山,足见其园子不是普通的宅子。
清末民初,私园陆续改叫“花园”,如索家花园、乐家花园、贝家花园、杨家花园、吴家花园、周家花园、王家花园等,如追溯历史,每个花园都是有来头的。
城东佳园有情趣
中轴线以东的私园与西部的一样,有历史渊源,有意趣轶事。虽数量与西部相比,略为逊色,但内容、形式一样灿烂夺目。
有趣的是,有些园子的名字都一样,东城的可园(在帽儿胡同),原为大学士文煜的宅第花园,并以小为贵。纵观全园,长不过百米,宽30余米,前园疏朗,后园幽曲,园内主要建筑小巧多变,亭、台、榭、阁、桥各有特色。园虽小,但极可人意,故被称为“可园”。
东城黄米胡同的半亩园与可园一样,异曲同工,以小巧称著。半亩园是清代画家李渔设计建造,并得到当时的叠石专家张琏父子相助,《天咫偶闻》称半亩园“纯以结构曲折,铺陈古雅见长。富丽而有书卷气,故不易得”。有人曾描述半亩园“山由石垒,高低凹凸,嶙峋挺拔;点苔叠翠,曲径通幽。”而且园内还有“大池盈鱼,池中水亭,双桥通之”。半亩园园主为完颜麟庆,当过河道总督。还著有《鸿雪因缘图记》等书。半亩园在清末易主,新园主一度将半亩园取“叹为观止”之意改为“止园”。
东城“增旧园”名字不雅,但有些意趣。增旧园在张自忠路,原址在明朝为田贵妃母家,据传京师名伎陈圆圆幼时曾在此园中学习歌舞。陈圆圆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中,是个风云人物,她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
东城的余园原称漪园。余园内植树甚多,竹林尤佳,筑叠太湖石,还挖了月牙河。每逢重阳时,园主在假山上支起蒙古包,在山上登高雅集,以烤羊肉招待亲朋好友。庚子之乱时,俄、德曾在此驻军,并在园内建了野战医院。侵略军撤走之后,园主人为铭记历史,取其“劫后余生”之意,将漪园改为余园。光绪三十年(1904年),余园开放,供人游览。园内还设了茶座、饭馆、照相馆等,成为北京最早让平民百姓自由出入的园子,故而被称为北京公园的“鼻祖”。
在东部地区,还有什锦花园、那家花园、澹园、莲园、马辉堂花园等。马辉堂花园是在民国时所建宅园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据《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所载,马辉堂花园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进大门即是花园”,花园“布置5座假山、水池”,“整个花园山石点缀精巧有致,花木扶疏,别有一番情趣”。
乐家花园至少有三个,一个在什刹海畔,今天的郭沫若故居内,原恭王府的马厩。另一个在海淀,原是礼亲王的花园,清亡时,礼亲王后代卖给了同仁堂乐家。再一处在朝阳庆丰公园内。城东的乐家花园原为元代都水监张经历的双清亭,又称张家花园。乐家花园与其他园子不同,园内设有药圃、鹿苑,供采药用。
无论是历史上的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美的所在,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精致艺术的产物,更是一幅三维风景画和写意中国画。北京历史上的私家园林是北京可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人们去研究。
作者: 张双林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