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半年的田野调查和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团队证实,在西藏昌都市冻多村的两处恐龙足迹化石中,发现了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小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论文发表在国际古生物学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
2023年7月,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项目组来到昌都市卡若区北部开展工作时,意外发现在一段乡村道路两侧发现疑似爬行动物脚印的岩石石壁,此后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遗迹学专家展开合作。
本次发现恐龙遗迹化石的地层为中侏罗统东大桥组,距今约1.7至于1.66亿年前。恐龙足迹的层面与相邻层面发现了微生物席,古藻迹、石针迹、海生迹、斯柯茵迹等遗迹,代表着低能浅水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丰沛的水资源吸引了恐龙动物在此活动,从而留下了丰富的足迹化石。此次考察队在西藏东部昌都市冻多村新发现的两个足迹点,其中包含了早期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的足迹记录。
三个连续的大型的,长度约42厘米的兽脚类恐龙足迹构成的一条行迹,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可归为实雷龙足迹科。实雷龙足迹在中国的中生代恐龙足迹记录中相当常见,但在西藏的侏罗纪恐龙足迹记录中并不多,他们的存在代表了中型肉食性恐龙的存在,其体长可能达到6米。
第二处遗迹化石主要是尺寸较小的、孤立的蜥脚类恐龙足迹,被鉴定为副雷龙足迹,足迹大小从8.8厘米到15.5厘米不等,可能由6只以上的恐龙留下。此类微小的蜥脚类足迹相当罕见,韩国的白垩纪地层有过12.2厘米的记录,我国内蒙古白垩纪早期地层记录过11.5至13厘米的足迹,西藏侏罗纪的新发现再次探及了其尺寸的下限,与有史以来最小的蜥脚类足迹相当,留下足迹的恐龙体长估计2-3米。拓宽了昌都地区蜥脚类足迹的大小范围,表明该区可能存在体型较小的蜥脚类恐龙,或为蜥脚类的早成性和年龄隔离提供了证据。
蜥脚类的成年个体与幼年个体有着巨大的体型差异,二三十米长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其幼龙刚破壳而出时体长还不到半米,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得彼此的行动模式,食物来源都不同,因此许多蜥脚类恐龙的群体会依年龄层形成独自行动的物种。
参与这一项目研究的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陈新宇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等专家表示,此次发现的足迹化石证据进一步强化了之前的假设,即中国西南地区东部作为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动物群以蜥臀目恐龙为主。
作者: 梁铮铮 代钦夫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