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在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上,京津冀三地签署了合成生物制造伙伴园区计划,三地将以北京未来科学城、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武清开发区、秦皇岛北戴河新区、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等地为试点,在企业服务、资源协同配置等方面推动京津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京津冀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
近年来,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迭代,引发了合成生物制造新一轮的变革浪潮,其发展有望大幅度降低土地使用量,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给医药、食品、材料等行业带来巨大影响。
据麦肯锡报告预测,全球70%的化学品可用合成生物方式制造生产,到2035年前后,全球合成生物制造产值将有望达到2万亿到4万亿美元。在技术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合成生物制造正加速步入规模化、经济化发展的成长阶段。
过去,需要用一年时间、种植250亩万寿菊才能生产1吨的叶黄素,如今,用一个300立方米的生物发酵罐,不到10天时间就能产出——这是位于北京昌平的微元合成公司通过创新技术正在实现的生物制造“魔法”之一。“合成生物制造,前端是非常前沿的科学技术,后端是制造业。北京无疑有最集中的研发资源,而河北有大规模生产的良好基础和区位条件。”微元合成创始人刘波说。据悉,除了在北京数千平方米的办公与实验空间外,公司还在河北秦皇岛落地了工程放大中心及小规模柔性生产基地。
微元合成是在京津冀资源联合“滋养”下快速发展的合成生物产业的缩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龚维幂说,京津冀地区发展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有着天然优势和较好的基础。具体而言,三地拥有众多知名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丰富,在科研方面已取得一批丰硕成果。产业基础方面,北京的昌平、平谷正在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拥有微元合成、微构工场等创新型企业及一批有能源转型和产业绿色升级需求的央企国企;天津建立了生物制造领域科研院所与天开高教科创园科研成果落地机制,拥有凯莱英、康希诺等行业代表性企业,诺维信、华熙生物等合成生物制造细分龙头企业也已经在津布局研发生产基地;河北作为合成生物制造重要的原料与生产基地,集聚了华恒生物等龙头企业制造基地和一批制造领域骨干企业。
在会上,包括北京未来科学城、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武清开发区、秦皇岛北戴河新区、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在内的6个京津冀园区代表共同签署合成生物制造伙伴园区计划。依托该计划,京津冀三地将在协同服务合成生物制造优质企业、共同探索建立合理收益机制、推动共性技术平台共建共享等方面展开合作,进一步优化合成生物制造全产业链空间布局,打造协同发展新生态,助力京津冀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
同日,工商银行京津冀三地分行为多家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产业企业集体新增意向授信近百亿元,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市场拓展、产能扩张、项目建设及并购重组等需求,促进三地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发展壮大。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