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我为什么申请香港优才?人到香港,感觉优不优?

纪实:我为什么申请香港优才?人到香港,感觉优不优?
2024年08月25日 12:32 夏心愉

这两年,金融圈里似乎刮起了一股申请香港优才之风。他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定,内地人才被嫁接到香港土壤后,工作生活是否如愿?“愉见财经”随机抽样了身边的几位朋友,聊了聊他们的感受。

受访人A,女性、35+,动机简单,为了孩子。自己获得香港身份后,就能给孩子的成长多一个选项,尝试香港的教育机会。“香港更国际化,文化上更开放包容,我希望孩子能具有国际化视野,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同时,将来在香港升学,至少没内地那么卷。”

受访人B,男性,40+,他更多考量的是家庭的整体规划和配置。他和太太分工,出一个人,去拿个香港身份,以家庭为单位来看,算是“进可攻、退可守”,既不放弃内地的发展机会,也在香港做一部分家庭事务及财务安排。

此外,他还提及了一个听起来颇为偏门的考量,因为他非常喜欢旅行,有了香港身份后,全球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说走就走的自由度变大了。

受访人C,女性,30整,申请的理由特别逗,以至于愉见一定要腾给她一个段落——她想去香港,找人嫁掉!据她的“调研”,上海30+剩女市场太卷了,香港反而好些,或者说,男男女女单身贵族都更多。退一万步来讲,他觉得香港对“剩女”的评价也更包容和友善。C想去香港碰碰运气,还搬出“大师”的话,说她的“正红鸾”在南方。

当然,背景是,C原本就职某国资券商债券交易部,市场不好,薪水下滑,工作鸡肋,她本就对这份工作疲惫厌倦。不过呢,现实的另一盆冷水是,去了几次香港以后,发现在当地找工作其实也没啥眉目,找老公更是镜花水月。所以折腾了一圈,C还是在原单位上着班,说,反正还有2年多,每半年尽量去一趟香港,争取到时候续签时能续签上。

受访人D,男性,45+,原职某中腰部信托的中后台,虽然好赖算个部门领导,但看着公司一天不如一天、收入一天不如一天,坦言没准干不长久了,所以就当是给自己一个“Plan B”、或者“逃生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反正申请了也不一定过,边走边看了”。

眼下,他倒是申请成功了,但暂时也并没有辞掉内地的信托工作赴港。愉小编看他,颇有几分骑驴找马的意思,他说去了香港两次,约了些当地的朋友见见面,探探水深,看看如果过来,能不能在老友公司捞个一官半职。

“这把年纪了可草率不得,总不能过去就卖保险吧,而且现在卖保险的都饱和,只能当下线的下线。我这一张老脸丢不起。”他半开玩笑地说。

优才,即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 (Quality Migrant Admission Scheme),简称优才计划,是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一个计划,目的是为了吸引优秀外地人才来香港定居。

这项计划分为“综合计分制”及“成就计分制”两种。“综合计分制”按照申请人的年龄、财政要求、良好品格、语文能力、基本学历5项条件打分,最高分为165分。“成就计分制”则是为“具备超凡才能或技术并拥有杰出成就的个别人士”提供的另一套申请定居香港的计分制度,比如申请人曾获得杰出成就奖(例如奥运奖牌、诺贝尔奖、国家/国际奖项);或者申请人获业内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等。

当然,也不是谁都把优才做个备选Plan B的,比如“愉见财经”就采访到了一位兴匆匆跑去了香港的金融男E。

受访人E,男性,40+,去年下半年正式获批后,单身的他还真就裸辞去了香港,呆了大半年。并且到达香港后,就准备香港牌照公司的RO考试及申请。

一个背景是,作为70年代内地小镇出身的E,颇有些“小镇做题家”的能耐,同时,那个年代生人,小时候都追过几个港星、迷过几本港剧,对于香港仍然有未祛魅的光环崇拜。从他话里话外,能感受到他对从小镇到小城、再到二线省会、进而站稳大上海、最后进军香港的人生脉络,依然颇有几分自得。

“小镇做题家”未褪的能力,加之此前相关的金融从业背景,让他到香港后的初期计划比较顺利,考试一次性通过,RO申请也获得批准。

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受雇公司迟迟不发工资,拖了两个月后,老板突然递过来一个“饼”——说是请他带薪入股公司股份,大家一起发财,“5年内公司上市”。

果然,天上不掉钱、地上也没有白捡的机会,所有的所谓人脉关系说到底都是价值的交易。

E算了一下账,老板的意思是让他投120万,而给他开的工资是每月5万,看老板这架势,是准备好了让他两年白干,两年后再看公司发展情况了。“弄不好是竹篮打水啊。”

一开始,E还老老实实每天打卡干活拜访客户,一段时间之后,他对公司的财务运转也逐渐看懂了、心凉了,发现公司业务起不来,收入覆盖不了成本,就连办公室都快租不起要换址了。从那以后,反正也没拿到工资的E,也就没啥心理负担地明目张胆摸起了鱼。

留着公司给他的一张负责人名片,倒是有点用,能在香港和内地两头都张罗一些其它的事儿。

当“愉见财经”问及E现在的收入来源,他有点含糊其辞,提及了帮着国内的某小机构挂个“驻港办主任”的名头,但听起来又都是些零散闲杂事儿,比如做一些接洽、联络、跑腿、迎来送往等,算一份兼职收入;也提及在参与一些类似两地投资中介性质的项目,据说这个业务如果放量,未来收入还是可观的。

受访人F,男性,35+,他的发展脉络相比以上受访人都更为流畅,本就是广东人、且英语粤语都麻溜的他,最初的工作就是在内地公司对接大湾区、包括香港的事务,并已经通过单位专才外派岗位有在香港工作的经验,之后又自己申请了“优才”,拿了身份,更加方便。

他的女友也是广东人,他在香港工作后,女友不愿两地分居,也提出可以跟到香港发展。他们前不久领了证,女友成为太太,可以作为优才的“受养人”到香港,现在夫妻二人齐心工作,开心感受香港。

他的居所从最初租的单身公寓,改租了更大、小区环境更好的寓所,并说已经准备买房。愉小编翻看了F的朋友圈,香港高层公寓落地窗的夜景真是满目繁华,夫妻二人还在阳台上种了讨口彩的花和橘子,隔着屏幕都能嗅到那日子里的蒸蒸向上和洋洋暖意。

不过,当聊起香港更先进的医疗环境时,F却提供了一个愉小编意想不到的细节。他说他看个病、做个检查啥的,还是经常要回广州,主要是香港医院,公立的虽说免费,但是如果不是很着急的病,要排很长时间的队,而私立的,又真心有点吃钱。

听完这么些案例以后,愉小编自己的感受是,香港优才这一个选项,或许可以是甲之蜜糖,也可以是乙之空欢喜一场,结局因人而异。

难免有些人,“天天都想离开,却不知道哪里才能换骨脱胎”,把申请优才当作缓解焦虑。其实,哪里都没有捷径,香港也不是逃避内地工作不如意之所。好的选项,其实是找到更适合自己能力发挥的土壤,以及更适合家庭发展的路径。

上图为优才综合记分制预打分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