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杨红军:用精准医学“拿捏”神经痛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杨红军:用精准医学“拿捏”神经痛
2023年12月06日 11:06 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2023年12月4日讯(记者 李蔓铃 实习生 龙姝君)有一种疾病,看不见、摸不着,说它比紧箍咒还要折磨人也不为过,一部分患有特殊疼痛的人,一旦疼起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它就是头痛与神经痛。比如某患者每当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的剧烈疼痛……这就是三叉神经痛。神经痛是指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糖尿病、卒中、外伤等各种健康状况都会对神经造成损害,导致神经痛。偏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头痛,人群中患病率高达5%-10%,也就是说在中国有至少有6500万的患者。

长期以来,由于发病机理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头痛及神经疼痛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杨红军是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尤其擅长神经性疼痛、周围神经病与运动神经元疾病等领域的治疗。

在被引进南科大医院之前,杨红军主任先后在唐都医院和原广州军区总医院担任神经内科主任,从事神经内科疾病治疗35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80岁老人5年顽固性疼痛1小时手术解决

在过去,杨红军医生要么是与死神拼速度,要么是与疼痛较真劲。

三叉神经是人的第5对颅神经,掌管着脸部、口腔、鼻腔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三叉”分别指: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间、口裂以下。而三叉神经痛是该神经分布的区域出现剧痛的病,患者通常有类似针刺、火烧、触电一般的疼痛感。

有患者描述,三叉神经痛发作时,感觉眼前一道闪电划过,突然思维停止,好像有人拿着一根针从肩膀穿过,贯穿头顶。等到疼痛缓解,身上已经被汗水浸透……

83岁的陈奶奶被难缠的三叉神经痛一病折磨了5年,辗转内蒙古、北京多家医院均无法治愈。后来,她得知杨红军在治疗神经性疼痛方面颇有建树,于是抱着希望来到深圳寻求他的帮助。连陈奶奶自己都没想到, 纠缠了自己5年的疼痛,在杨红军医生的治疗下,不到一个小时的手术之后就消失了。其实,这全来源于他的“拿手好戏”——“人工智能引导下射频术”治疗多种顽固性疼痛。

依托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智能医疗创新研究院平台优势,杨红军率领神经内科团队,率先在深圳将机器人、3D打印等人工智能导航技术应用于疼痛介入手术。

由于神经非常细小,在人体定位并准确穿刺非常困难。比如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靶点是支配疼痛部位的三叉神经,通过CT或者磁共振等影像检查可以定位该靶点,但是精准穿刺到靶点、不误伤附近组织非常困难。数字化技术可以轻松实现。比如,通过对头颅进行CT平扫,获得所需数据,在三维重建的模型上设定治疗靶点(如三叉神经半月节),设计最佳穿刺通道,输入机器人系统或者3D打印导航模板,这样在手术中,可以按预设的穿刺部位、角度和深度,精准地到达靶点。这样智能的手术方式,大大提高了精准穿刺成功率,避免手工穿刺的不精准,减少患者损伤,也降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没错,正是这个人工智能导航辅助技术让陈奶奶的疼痛消失了。它不仅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还能够减少靶点周围组织和器官损伤,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这也为疼痛治疗带来新的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

“多一秒就多一份生存的希望”

“紧箍咒”般的疼痛虽然磨人,但至少短时间内不会危及生命,可脑卒中则不一样了,分分秒秒都是生死时速。

30岁的小陈某天突然头晕目眩、双侧耳鸣还恶心想吐,后来竟然发展到不能直立行走。他来到南科大医院急诊科后,急诊科医生敏锐地判断应该是脑卒中,立即通知神经内科医生会诊,同时为小陈开通“绿色通道”进行救治。

“脑卒中病人,每耽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神经元死亡,而且不能再生。例如,发病4.5小时以上大量神经元死亡无法挽回,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大大削弱,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杨红军说道。在他眼里,时间就是大脑。对于每一个患者,他总是拼尽全力与时间赛跑,“多一秒就多一份生存的希望。”

为了挽救大脑、造福患者,南科大医院成立了卒中中心。“以前没有建立卒中中心的时候,120送一个脑卒中病人到内科,先做CT,抽血,然后通知神经内科会诊,跟家属谈话、电梯转运、配药、拿药……”一系列流程下来至少得两个小时,许多时间就浪费在了流程上。据介绍,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高度重视卒中中心建设,院长裴国献亲自担任中心主任,医院组织协调神经内科、急诊科、影像科、介入科、神经外科等科室,密切协同,反复演练和优化抢救流程,创新性地组建“溶栓包”、CT室就地溶栓、院前绕行急诊科等方法,不断缩短DNT时间,为患者争取珍贵的分分秒秒,挽救更多的大脑,造福患者和社会。经过全院相关科室的共同努力,南科大医院静脉溶栓DNT时间快速优化,从2019年的77分钟优化到目前的29分钟,提前40分钟的血管再通。血管再通每提前1分钟,可以挽救180万个脑细胞,因此时间就是大脑,提前40分钟的血管再通,可以挽救患者很多大脑,大大减少脑梗死致残率。

说起南科大医院近年来静脉溶栓DNT时间的变化,杨红军显得很有底气:“目前,平均时间基本能在30分钟内。”(DNT时间指急性脑卒中患者进入医院到静脉溶栓开始给药时间,国内及国际指南建议DNT时间为60分钟内。)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数超过200万,现患病人数高居世界首位,死亡人数超过150万,全国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167万人曾患过脑卒中,约20%的中风患者首次发病时,不到45岁。因此,脑血管预防非常重要,三高、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运动、抽烟、过量饮酒等都是高危因素,一个人暴露的危险因素越多,中风概率就越高。卒中要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要尽快识别和急诊救治,不要耽误。

“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们用创新的手段,不断优化的流程管理,把救治时间缩短、再缩短,挽救更多患者,这就是神经内科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杨红军主任深有感触地说。

精准医学:造福更多神经科患者

在这个名词被大众熟悉之前,中国于2015年8月1日就启动了自己的精准医学计划。目前,南方科技大学医院神经內科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科室的特色技术开设了专病门诊,包括脑血管门诊、疼痛门诊、眩晕门诊等,以方便患者就诊。

谈到神经内科以后的发展,杨红军主任表示,精准医学是以后的发展方向,包括两方面:精准作用靶点的药物治疗和人工智能导航下的精准介入治疗。药物基因检查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使每个患者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精准作用靶点的药物:如抗动脉硬化降脂药针剂非常高效,可以每半月或者半年注射一次;治疗偏头痛的高效针剂,精准作用于CGRP受体,可以非常有效地缓解头痛等。

而在深圳,智能与数字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工智能导航下的精准介入治疗有广阔空间,希望可以造福更多的疼痛患者。杨红军医生提到,精准医学的未来并不局限于这几个门科,其中目前发展势头较盛的智能机器人、3D打印技术在手术中进行规划通路等,都会对未来医学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数字化骨科、影像诊断等领域已经初步应用,但在神经系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医学应用,神经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会有广阔前景,造福社会和人类。

(为保护患者隐私,本文除杨红军外均为化名)

▼ 名医介绍 ▼

杨红军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原广州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兼主任医师)

从事神经病学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擅长神经系统血管、变性、感染、免疫等疾病的诊治。率先开展数字化导航下的精准介入技术,治疗顽固性头痛及神经痛、肌张力障碍等疾病。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主持国家、军队和省自然基金五项,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SCI论文七篇,参编专著三部。

学术任职: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与神经痛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传统医学会头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深圳市医师协会智能与数字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头痛分会副主任委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