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强国与中国而言,是一个伟大的目标,更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既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创新的科技水平,又要有不断完善的法制基础和强大的国家软实力。由我国著名金融学家吴晓求领衔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融强国:中国之路》一书,在研究英美国家金融强国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试图探讨金融强国建设的中国之路。
本书的领衔作者吴晓求是我国著名金融学家,国家一级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编委会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
吴晓求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近期代表性中文著作主要有∶《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探索与变革》(2021)《中国资本市场:第三种模式》(2022)《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8卷本)(2022)《资本市场成长的逻辑》(2023)《中国资本市场估值理论体系要素分析》(2024)等;英文著作有∶Chinese Securities Companies: An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 Financ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Wiley,2014), Internet Finance: Logic and Structure(McGraw-Hill,2017)等。
本书主体内容共分为十章。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分析金融强国的内涵与特征,并总结归纳金融强国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是剖析中国建设金融强国的必要性与艰巨性,为中国实现金融强国目标提供总体思路和可行路径。
第一章为《金融强国:内涵与特征》。金融强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高水平法治、自由开放市场的有机结合体。从这个意义看,建设金融强国之路就是通向现代文明之路。从英美成为金融强国的路径层面分析,促成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因素包括:以自由市场、完善的法制和严格契约精神所形成的国家软实力;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推动了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金融强国还需要强大的本国货币与繁荣开放的资本市场。
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一景。新华社 图
第二章为《金融强国之先河:英国历史》。在全球金融史上,金融中心的漂移往往伴随着经济、政治与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荷兰作为17世纪的金融和贸易中心,曾凭借其强大的航运业和发达的金融体系,成为全球海上强国。然而,随着全球竞争格局的变化,荷兰逐渐被新兴的英国所取代。英国凭借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制度创新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逐步崛起为全球金融强国。
伦敦金融城街景。新华社 图
第三章为《金融强国之延展:美国模式》。美国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模式,也是继英国之后全球公认的金融强国。美国的金融调控和监管体系通过联邦与州的多层次监管、灵活的货币政策、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严格监管、对金融创新的支持、以及宏观与微观审慎政策的结合,在资本市场的安全性与发展之间实现了有效的平衡。
2024年12月18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华盛顿出席记者会。新华社 图
第四章为《双支柱架构: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的自由化、国际化和资本市场的开放是中国迈向金融强国的“两大支柱”。两大支柱并非相互孤立的,而是互为表里、彼此支撑,从而形成金融强国的有机闭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难点在于解决“锚”问题和提升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资本市场的开放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挑战、金融监管的复杂性、资本市场透明度、法治建设的不足和资产成长性等。要确保双支柱架构的长期有效运行并持续发挥作用,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2023年6月19日,港交所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让人民币国际化走向“升级版”。新华社 图
第五章为《实现路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中国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需要遵循金融强国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基本原则,才能为中国建设金融强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3年10月12日,中国自由贸易区法律研究院在上海成立。新华社 图
第六章为《国家硬实力:科技创新与具有竞争力的实体经济》。金融强国建设离不开强大的实体经济基础和强劲的科技创新动力。实体经济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稳固的根基,而科技创新则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者与资本市场的开放和深化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增强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内景。新华社 图
第七章为《国家软实力:完善的法制与高度的契约精神》。金融的核心要素是国家软实力,而软实力的形成则依赖于完善的法制、高度的契约精神和足够的透明度。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是资本市场高效、稳定运行的基础,也是国家金融软实力的关键支撑。中国金融强国建设必须从法治、契约精神和透明度这三方面发力,形成严谨、透明、高效的金融法治环境。
2024年9月27日,2024年全球工商法治大会在京举行。新华社 图
第八章为《中央银行功能定位与转型:从单一稳定到双重稳定》。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央银行的功能再造也在从单一稳定到双重稳定。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央行已经明确以“双支柱”支撑实现“双目标”在其中的重要性,即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在“双目标”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逐渐被重视,以降低跨机构的关联性风险和跨周期的顺周期性风险。整体上讲,中央银行的角色正在从单纯的通胀目标守护者,转变为一个更加全面的金融稳定守护者,可以更有效地维护币值稳定与金融稳定,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北京金融街拍摄的中国人民银行。新华社 图
第九章为《监管体系的变革:双峰监管与风险管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并重的“双峰监管模式”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各主要经济体的金融监管改革重点(王勋等,2020)。双峰监管体制基于审慎监管(宏微观审慎结合)和行为监管的双重平行目标,从监管框架的结构设计入手,力求避免监管冲突,同时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双峰监管体制”的主要优势是通过设置“双目标”结构来实现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分离,从而同时实现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投资(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2023年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新华社 图
第十章为《市场主体的演变:金融机构与金融功能》。金融机构结构的丰富化是金融功能多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特征。从降低系统性风险到科技推动金融脱媒创新,再到金融服务的广度与金融体系国际化,多样化的金融功能共同构成了金融体系的核心推动力。
2024年11月22日,中国进出口银行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处举行揭牌仪式。新华社 图
在总结部分,本书提出,金融强国是一个艰难而伟大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大国经济体来说,比经济强国、贸易强国、军事强国等都要艰难得多。金融强国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蓬勃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制和强大的国家软实力作为支撑。只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路径,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中国就能够在预期的未来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
作者:王宙洁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