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一月!A股惨淡收尾,虎年何去何从?

悲怆一月!A股惨淡收尾,虎年何去何从?
2022年01月28日 19:54 杨国英观察

文/杨国英

股民的春节,

注定是灰色的。

今天,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再次以下跌收官(创业板指剔除宁德时代,也是下跌的)。

整个1月,A股在接连不断的下跌中度过。

上证指数,下跌近8%;

深证成指,下跌超过10%;

创业板指,下跌超过12%。

这是一个悲怆的1月,无数股民亏损惨重。

亏损,值得同情,但也仅是值得同情而已。

金融市场从来都是成王败寇的丛林,尤其是A股,并不适合所有人参与,或者说,绝大多数人并不适合参与其中。

去年春节至今,A股指数的中位数跌幅在7%左右,也就是说,这一年你亏损7%是正常的。

但是,大多数股民亏损幅度却远超过7%,甚至超过20%、30%。

所以,亏损超过7%的股民,其实不能埋怨市场,只能怪自己,是自己的能力不够,或者心态欠缺。

A股确实不好做,特别是对散户而言,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是A股的机构逻辑,这是偏微观的。

说实话,A股目前还是偏散户市,这类似于美股100年前,要转变为机构市为主,我觉得,也不用太久了,三五年之后吧。

散户市为主,在一个缺乏充分做空机制下的市场中,让大多数散户,事实上沦为了机构的猎物。

在缺乏充分做空机制之下,A股的机构逻辑是超级打满”

机构挖掘一个板块或个股,假设正常估值逻辑推高股价上涨50%,在缺乏充分做空机制下的A股,机构或主力,必须将其打到100%,甚至更高;假设正常估值逻辑推高股价上涨100%,在缺乏充分做空机制下的A股,机构或主力,必须将其打到200%,甚至更高。

主力机构没有“超级打满”的逻辑,在A股是很难获利太多的。

以个股为例,这样容易理解,假设一支股票,主力机构开始吸筹的价格是10元,预期业绩上升或估值上升,半年内股价要涨到15元,如果有充分的做空机制,主力机构可以在12-13元完成全部的建仓,然后在15-17元之间陆续抛出,这样一轮操作如果成功,主力机构可以实现30%左右的收益。

但是,因为缺乏充分的做空机制,这支10元开始吸筹的股票,主力机构最终的全部建仓成本,没有15元左右往往是无法实现的。

既然全部建仓成本在15元左右,主力机构不最终将股价打到25元、乃至30元上方,事实也是很难获利太多的——因为缺少充分的做空机制,当股价打到25元或30元上方时,主力机构一启动减仓,股价不下跌30%以上,主力机构是无法做到落袋为安的。

所以,这支10元开始吸筹的股票,主力机构最终将其打到25元至30元,操作成功的话,最终落袋为安的收益率,其实也就是30%-40%。

当然,有人可能说,在这一过程中不停地做T,这个就不讨论了,做T有时会对,有时会错,今天我们只讲A股的机构逻辑。

认识到A股的机构逻辑,这个很重要,太重要了。

散户如果对这一逻辑不了解,绝大多数,最终都会沦为主力机构的羔羊,为什么这么说?

散户往往是短视的,偏爱右侧交易,右侧交易相比于左侧交易,及时性的胜率是比较高的,比如操作10次,及时性的胜率可能高达7次,但是,只要你做错两三次,又不及时止损的话,那么,结果往往会深度被套。

因为,主力机构是“超级打满”的模式,看准一个板块或一支股票,半年内超级打满,打满之后陆续离场,然后迎来至少一年半至两年的漫漫下跌,比如,2020年的大消费。

还有,2021年上半年被机构一次打满的新能源和光伏,我认为,大概率至少要震荡跌到2022年下半年。

二是A股的趋势逻辑,这是偏宏观的。

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国内部分配在优化,中美之间在加速博弈。

一句话,我们身处一个复杂的中国。

一个复杂的中国,叠加一个复杂的世界,所以,研究A股的中期趋势,是多维度交叉的,很不容易。

当然,研究A股的长期趋势,这反而是简单的——比如,2030年,A股要上1万点——因为,中国的市场利率,未来整体是要持续下降的,楼市又进入房住不炒的夕阳期。

对中期趋势进行研判,既要结合多个维度,又要不同阶段锁定不同的逻辑核心点。

比如,在去年3月9日(3300点一线)超级大底时呼吁买入,当时的逻辑核心点是政策性的“抑房+推股”,叠加美联储持续拖延货币收缩。

当然,当时预判2021年全年要突破4000点,这个有点大胆了。

但对这一预判,我做了及时性的纠偏,在上证指数冲破3700点,我就屡次提示风险——具体时间点,是一个半月前的12月中上旬,我至少提醒了5次A股将发生大幅回调。

这一波回调的背景是,中国金融的反收割,市场化的反收割(IPO、定增的持续放量,还有北交所的成立),引爆点则是美联储货币收缩+国内春节流动性收缩效应。

牛年将过,

让悲怆的绝响,

成为A股往事。

虎年将至,

3月大底后,

A股虎虎生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