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牛市的三个选筹逻辑……

本轮牛市的三个选筹逻辑……
2024年11月13日 21:56 杨国英观察

文/杨国英

市场超短期的预判,就不做了,现在的点位结合现在的量能变化,到底是短期回调再向上突破、还是继续向上突破然后再回调,这两种可能性都可能会发生,所以,这种超短期的预判很没有必要。

只不过,中期货币牛市必须确认,且中期超大概率会突破4500点、甚至5000点。

同时,之于本轮货币牛市第一向上攻击波仍然结束,我做几点选筹方面的逻辑思考:

一、如果想在本轮货币牛市获得超额收益,必须拥抱未来产业。

在我们特定国情下,这些未来产业、真正能够在未来两三年快速放量的未来产业,必须具备产业方向是面向未来的、撬动经济增量是10倍级的、且同时还要兼具中美博弈特征的。

结合我目前的研究(当然是相对局限的),个人认为,同时具备上述三点特征的未来产业,主要有低轨卫星、航天航空(含低空飞行)、人工智能,这三大产业不仅面向未来,而且赛道宽广,且只要财政刺激到位必将撬动10倍的经济增量,从而能够再一次复制过去五六年我们新能源和光伏的高增长神话。

仅以低轨卫星为例,卫星发射其实仅占整个经济增量的5%,通过卫星发射驱动空天地一体化的通信网络、以及由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进一步驱动并升级的信息服务业,这样的未来产业,财政刺激可能只要投入5000亿,未来就能够带来5万亿甚至10万亿的经济增量,这是何等划算的买卖,更何况这还牵涉到中美高科技博弈等等。

为什么这里我没有讲半导体呢?

是的,半导体当然是面向未来的,半导体还是极具中美博弈特征的,但是,从当下出发看未来(而不是从三五年前出发看未来),个人认为,半导体整体不具备在未来两三年撬动10倍经济增量的可能性,且过去几年财政刺激对半导体整体的投入已经相当大,再放量投入也不可能收获更放量的经济增量。

当然,这并不是说半导体的局部领域,在未来两三年没有规模放量的可能性,就局部领域而言,事实不仅有,而且想象力也同样巨大,比如与低轨卫星、航天航空和人工智能叠加的半导体细分领域,以及跳出现有由美日韩(以及湾湾)主导的当下中美整体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新兴半导体领域(这个研究难度超级大)。

二、如果想在本轮货币牛市获得较高收益(超过市场中位数),必须拥抱弱周期大消费。

关于中期拥抱弱周期大消费的逻辑,之前我讲过多次,涉及到弱周期的预期业绩稳定、大消费中长期较高的估值溢价、整体回调近四年必将迎来中期向上拐点、以及全球动荡之下的可预期性等等。

同时,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对弱周期大消费的深度研究,门槛相对低一些,并且自己做日常跟进调研(线下或线上)也相对容易一些,所以,对普遍投资者而言,在本轮9.24开始的短期大反弹弱周期大消费跑输硬核科技之下,现在反而值得重点关注(注意,这是之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拉长到明年底看现在,在超低货币利率仍将持续之下,弱周期大消费整体必将跑赢市场中位数。

三、如果想在本轮货币牛市获得交易高收益,有必要适度关注港股。

最近两周的港股表现,虽然整体较为温吞,这与港股硬核科技标的较少稀缺有关——从当下出发看未来两三年,互联网和新能车肯定算上不硬核科技了,创新医疗虽然具备硬核科技属性、但是无法带来财政刺激希望带来5倍10倍经济增量的可能性。

但是,同时结合跟踪研究,我们也发现,在近期港股的整体温吞之下,任一标的只要有显著的预期利好,就会迅速(三五天或一周左右)收获一两倍的涨幅,比如近期某TOB的人工智能模型、以及某游戏出海的大数据服务商等。

之于当下多数港股通标的,仍然处于较好的安全边际之下(低市盈率、较高股息率),对于擅长短期交易的投资者,用适度仓位去捕捉部分港股标的(不仅包括低市盈率和较高股息率、也包括预期业绩即将转正的创新医疗)的短期爆发,这事实也是可以的——当然前提必须是,你是常态关注港股的,且交易能力比较好(注意,交易能力不仅包括止盈,更包括止损)。

今天,就写这么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