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启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2022年05月17日 20:45 格上理财

一、公司团队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2015年,在这一年,在短暂体验过火热的“捡钱”市场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量化行业的噩梦,股指限手、深度贴水、过高的对冲成本让大多数量化策略几乎找不到时间开仓。量化策略从印钞机到流动性极度匮乏仿佛只是一夜之间。而就在那一年,启林投资诞生了。

启林投资在2015年成立,这里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是因为谁都没有想到市场和政策的剧烈变动会为之后几年的量化行业带来颠覆式的变局,而必然是因为启林的创始团队,即使知道市场环境如此,也并不愿放弃量化投资这片广阔蓝海。当时的量化市场整体都处于发展的初期,市场上有不少靠着股指高频起家的自营小团队,而启林也是其中一个。

这就要说回到2014年初,当时王鸿勇刚从德国亥姆霍兹研究所学成归国。回国之初,国内资本市场蓄势待发,各类衍生工具相继推出,股指期货问世之初,交易相当活跃且无交易手数限制。同时,市场参与者的不成熟为股指期货的程序化交易带来了相当多套利机会。王鸿勇在学术生涯期间专注于基于大数据模型应用的理论物理研究,便用其学成所得在国内资本市场小试牛刀。2014年的市场是真的不错,王鸿勇凭借股指期货高频交易,本金翻了好多倍,期间仅有小幅回撤。 

一次同学聚会,王鸿勇重逢了技术创业的沈显兵和深耕投行市场多年的董成,昔日中科大的同窗,毕业后职业轨迹虽然完全不同,但也正是各自不同的经历,三人的专业互为补充,为一家技术驱动的量化投资公司拼出了投研、IT和市场”最初版图。三兄弟一拍即合,并在2015年成立了启林投资。

启林的名字来自《左传》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指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大多数量化机构不一样,没有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启林,三个人怀着在量化的山林中开拓道路的理想,启林成长到如今殊为不易。

团队最初以自营为主,通过与银行合作结构化产品完成了原始资金的积累,3人的核心团队一直延续16年底。2017年开始,公司转型资管,陆续搭建投研团队和IT团队,并于同年10月申请拿到证券类私募牌照。凭借稳健的业绩表现,公司发展蹄疾步稳,2017年底公司15人,2018年开始搭建市场团队和完善运营团队,2018年底,管理规模达到12亿,公司员工25人;2019年底管理规模突破32亿,员工40人;2020年,启林的管理规模达到了近80亿,截至目前,启林管理规模已经达到150亿以上,成为量化管理人的头部机构。此外,启林的投研和IT占比始终超过75%。

启林的成长路线中没有太多的运气,更多的是扎实地走好每一步。从最开始的日线、tick级别数据、算法交易、到机器学习的上架。启林不会过快地扩张团队和产品线,而是在自己可见的认知范围之内增长,每一段时间都会比之前进步一点。从小作坊到百亿的技术驱动型量化私募,启林今天的一切,都来自这家机构不懈的创新、积累和沉淀。

他们希望以自己持续的努力与变革,搭建国内外一流的量化对冲平台,吸纳、培养优秀的人才,共同建设阳光私募健康生态圈。依托成熟的金融市场,先进的学术理念、数学模型和技术手段,使用纯客观的模型分析市场无效性,通过对价格变化的预测获得优势,持续性的为客户保持财富的稳健增长。

二、策略篇——启林的自我进化史

股票量化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那样是躺着赚钱的摇钱树,相反,股票量化本身是一个很矛盾的领域。这个策略听起来汇集了各种高精尖技术,但事实上股票量化却是私募策略当中“最氪金”的策略之一。高昂的技术和数据投入使这个策略很难像主观策略一样迅速形成规模效应,清北硕博几乎是这个行业人员的标配。不仅如此,股票量化还需要持续升级,无法停止的策略更新迭代,持续的团队淘汰和扩充,不断挖掘新的技术领域,等等。在这个行业,只要停下来,就会迅速被超越、被替代、被遗忘,过去的成就迅速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带着新兴策略持续涌入的竞争者。

近年来,股票量化领域一直在进行着“技术革命”,高频、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等关键词频繁地被量化基金刷屏。量化机构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杀出一条血路,不仅仅需要一个好策略和好团队,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完整的量化投资流水线,而机构与机构的差异,往往体现在体系中对各类细节的处理。

我们并不敢说启林始终在引领潮流或者说实力一线,但他们持续的自我进化和自我迭代,也让他们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投资者视野。启林所做的事情,是在股票量化的流水线上,一步步地让自己变得更丰富,将投资流程拆分做精细化管理,数据处理,策略研发,交易优化各个环节专人负责,提高各个环节效率。

这条流水线上,虽说对净值贡献最大的当属选股模型,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启林并不是一名“偏科”选手。数据、选股、组合、交易、T+0,这里的任何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挑战性,而启林一个都不愿放过。首先,数据方面,启林每年都会购买三方数据服务商(万得、通联、国泰安等)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覆盖全市场多类型的数据,并由多人团队对数据做清洗、去噪和拼接等标准化的封装处理,以供策略研发和交易执行。下一步再由策略团队开发选股模型,多因子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的持续迭代优化,形成多策略、全频段的糅合,增加策略有效性和拓宽策略赛道,增加了超额收益;在选股的基础上,启林也在算法交易上有一定的布局,在交易上领先于全市场,TWAP交易日战胜5-8bps。最后再叠加人工T0结合多策略的程序化T0,进一步提升净值曲线的稳定性。

这条量化流水线更是在2020年完成了新一轮的迭代升级,不仅布局了一整套全频段覆盖的生产线,也达到了全频段生产线的糅合,完成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效果的迭代。

除此之外,启林还会比较注重细节处理。这就包括对冲工具优化,当前中性策略产品大多数用股指期货IC对冲,为了降低换仓磨损,启林开发了股指期货换仓策略,并且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选取了ETF、收益互换等工具,有效减少超额收益损耗并更好地控制回撤。在系统方面,策略开发平台集成了美国华尔街顶级量化投资公司量化平台的精髓,坚持构筑技术壁垒,自主研发的《盈宽奋进号极速交易系统》,拥有完全知识产权和软件交易资质。通过采购返租的方式完成了绝大部分头部券商的采购上架,为交易执行构筑了技术壁垒。

启林今天完备的流水线化的投资体系,并非一蹴而就,更多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从创立之初,定位股票高频交易,以预测1-3天股票强弱的预测为赛道选择,一直到今日,启林发展成为一家策略兼具日内、日间、基本面、事件驱动全频段赛道布局,投研平台化、技术驱动型的量化私募。股票量化这条路并不好走,但启林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家私募机构顽强的自我进化史,他们对于策略、投资、技术细节上追求极致,他们知道前路艰辛但也从没有停下来,而不知不觉,他们也已经构筑起了小机构难以望其项背的技术壁垒,并且不断的创新迭代。

三、投资案例篇——复盘alpha策略

黎明之前

2019年下半年是让大多数阿尔法策略都痛苦的半年时间,那段时间,阿尔法策略的管理人除了每天面对微薄的超额收益之外,还要回答投资者一个问题:alpha都去哪儿了?而启林也是其中一个。

正如不少专业投资者所知道,影响阿尔法策略的主要因素是来自多头选股能力和对冲成本。对于启林所在的高频价量类的赛道来说,会更倾向于在成交比较活跃的市场获利,因为更活跃的市场意味着更多的定价错误和更小的交易磨损。同时,对冲成本较高的市场,并不利于阿尔法策略的发挥。

2019年下半年,所有的阿尔法管理人所经历的市场便是成交既不活跃、对冲成本又高的双杀环境。而这一切,又恰逢2019一季度阿尔法策略环境极佳,一季度几乎赚到了过往一年的收益,阿尔法策略在2019上半年大量募集,规模大增。所以,在2019年下半场,单看股票量化类产品的交易的规模,就几乎达到了当时市场成交总额的一半,真正上演了一场镰刀对镰刀的惨烈互割。面对市场变化,长时间的市场低波动率、底成交量行情,对各家量化机构都是个挑战。

对于启林来说,最难受的阶段也是那段时间。因为多因子赛道拥挤、市场交易量下滑等因素造成的长时间的业绩横盘,那时候虽然无奈,但启林也在积极面对寻找突破口。挑战即是机遇,经过持续在选股模型层面和组合层面优化,由传统的多因子量价模型(交易逻辑因子占比高)进行转型,升级换代到更多投资逻辑因子并灵活调整因子权重,加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型量化特征。

转折点从2019年的12月份开始,随着市场环境逐渐转好,当时的年化对冲成本已经降到10%以下,再叠加成交回暖,阿尔法再次回到了舒适环境,启林也在那段时间迅速抓住了机会,模型升级后,在多模型组合,多赛道布局上变得更加游刃有余,并在2020年一、二季度,不仅仅获得了符合预期的业绩,还超预期跑出了亮眼超额,取得行业领先的业绩。

传统看量化的投资人会把量化基金定义为类固收产品的替代品,但实则是黎明之前亦或是末日狂欢,还是需要对市场环境有所判断并长期持有,才能获取类固收的收益。启林的定位是高频价量的赛道,其业绩表现会和市场的成交活跃水平和对冲成本有较强的相关性。在成交活跃、对冲成本较低的市场,业绩体现为快速上涨拉升,反之业绩体现为横盘或微跌。如果投资时间不当,在深贴水时进行配置,还是会受高额的对冲成本所制约,管理人必须要战胜高额贴水后才能为投资人获取稳健的收益,建议对冲成本在10%以内再配置。

四、风险控制篇——所有的超额都要基于

控制好风险

阿尔法策略在投资者心目中是稳健策略的代表,但阿尔法策略是否真的能做到稳健,也要考验公司风险管理的能力。在历史上也出现过由于不完全对冲、集中度过高或者过度暴露敞口导致的个别阿尔法策略产品大幅回撤的案例,所以阿尔法策略的风险控制还真不是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那么启林是如何进行风险控制?启林对于风险管理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启林认为所有的超额收益一定是要基于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创造的,在风控体系方面,建立了以风控经理、策略师为主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投资与交易本门发挥风险监督作用,全面目标是使超额收益回撤控制在2%以内。

首先,关于交易层面的风险控制,启林配备了独立的风控合规部门及风控总监,与投资部门进行独立运作,严格监控公司交易策略风险。盘中交易过程中,自主开发系统实时监管账户情况,并对交易员的操作进行实时跟踪,一旦交易员操作违规,则触发预警机制。在每日收盘后,会对基金产品进行收益及业绩归因,并出具相应的统计分析报告,此统计分析报告内容比较简洁直接,可以直观的分析与观测当日的收益情况与回撤情况,除了对当日的核心指标进行复盘以外,还会反馈给投资部门,有利于之后的策略因子开发流程。

其次,关于敞口暴露上,启林搭建了BARRA风控体系做风格因子和共同因子做分类、甄别和管理。启林对风格因子中的市值因子、行业因子等做中性处理,比如今年2月3日,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中证500指数暴跌8.68%,而启林旗下对冲产品净值稳健增长,这背后是因为进行了严格的市值中性处理,如果暴露了市值风险的敞口则很难在当天净值不受伤。

对于其他的风格敞口,是看对收益的贡献度在严控风险敞口条件下小范围暴露。风格因子每个类别控制在暴露1-2个点的标准差以内,相对应的也会收获因为暴露风格敞口获取的相应收益,在严控风险的条件下增厚投资回报率。这样的设计使得启林能够在风格切换较快的市场环境,同期产品的超额受到影响较小。背后风控的逻辑是BARRA模型对各类因子暴露进行严格控制,以规避通过暴露因子敞口来实现超额收益。例如最近的一次,2020年4月27日到4月30日期间,当时科创板注册制消息推出,一线蓝筹的上证50走强,代表二线蓝筹的沪深300指数企稳,而代表中小票的中证500和上证1000的集体回调,而当时策略表现并未因风格切换受到显著影响,就要归功于比较严格的风格敞口管理。

启林投资的风险控制采取全面性,预见性,独立性,及时性四大原则,将风控原则充分渗透到投资前、中、后全流程的每一环节。这样的风控理念和体系构架使得他们不会在投资过程中过度承担能力圈范围外的敞口暴露,而是在风险可控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地赚取超额收益。使得其超额是兼具高收益、低回撤、低波动,拥有高性价比的选择。

五、格上建议篇

启林投资当前有两条产品线,分别是阿尔法产品线和指数增强产品线。阿尔法策略产品定位为中高收益、低风险的稳健收益类类产品,即量化选股的同时通过股指期货、融券等多种方式对冲市场系统性风险,能够稳健的从市场上赚取超额收益。产品过去四年来,综合年化收益10-15%左右,回撤3%以内,是高夏普比、高风险收益比、高胜率、低波动率的产品类别,适合在保本层配置,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期望稳健赚取收益的投资目标。

指数增强产品定位为高收益高风险的权益类投资品种,能够相对中证500指数稳健的从市场上赚取超额收益,从而相比于ETF指数基金有更高的收益以及更多超额安全垫。启林持续战胜指数,并且如果长期持有可获取较高绝对收益,这条产品线比较适合指数型投资人,选择被动跟踪指数进行投资,期望在当前中证500指数低估值点位布局权益市场的投资人。适合在资产层配置,通过承担指数波动的风险,来换取未来长期指数上涨和超额的收益。

在目前的时间点,我们认为指数增强产品是更适合的。当前市场经历了全球疫情的爆发,股指期货的点位已远低于现货指数的点位,对冲成本偏高,不建议增配中性策略的。那么对于对量化投资了解更深入的投资人来说,在深贴水时期,基于对管理人有长期且可持续的超越指数的能力的信任,可以建议配置指数增强策略。有超额收益作为缓冲安全垫,且在当前的中证500或沪深300的估值区间处于历史低位,配置风险较低,性价比较高。

启林的公司愿景是服务好自己的客户,一切都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驱动。并且坚持秉承筹备初期的经营理念,初期主要精力放在发展alpha高频策略,扩展策略容量,持续性的人才引进,积累运营交易经验,创造持续稳定的业绩输出。公司在创业初期就做多样化的选股模型的储备,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度匹配不同的模型来推出定制化的产品,为客户更好的实现财富管理和财富增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