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唯一投资主线!

2022年,唯一投资主线!
2022年01月03日 22:24 金融行业网

大家好,我是二姐,一个每天捶你起来赚钱的女人。

曾经每一年,二姐都会认真写年终复盘。

可今年诸事繁杂,似乎缺了些这样的心气儿。

站在这个特别的时间窗口望向未来,大多数朋友的脑海中都充斥着许多矛盾与疑惑。

疫情会好起来吗?明年的经济会如何?GDP会失速吗?

在多翻研读考证之下,我感觉自己终于对明年的市场有了些头绪。

开始慢慢的将一些细碎的、不成体系的看法,拼成了完整的逻辑。

只希望对大家明年的投资、生活有所启发。

回望2021年,疫情依然是贯穿全年最沉重的底色。

在跨年的钟声敲响前,全球新冠病毒日新增确诊人数突破200万,再创历史新高。

曾几何时,我们天真的认为疫苗和特效药的出现,足以为此次疫情划上句点。

但遗憾的是,我们忘记了我们的对手同样也会成长。

新的疫苗从研发、批量化生产、到物流、分发的速度仅以线性增长。

成熟医护人员的培养周期,则比物资和设施的增长周期更加漫长。

但病毒的危害性和变异速度,却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多呈现出指数级增长。

用线性增长的医疗资源,对阵危害性指数增长的病毒,只能争取速胜,不利于持久。

但显然,在大多数国家悟到这个道理时,疫苗和特效药带来的短暂抗疫窗口期已经结束。

随着Omicron变异毒株的出现,所有不实施“清零”政策国家的疫情防线均被完全击穿。

全球新冠日新增确诊人数的新高,标志着过去两年间作出的努力,已全部化为泡影。

唯一对此感到愉快的,或许便只有那些随着病毒变异,可以不断将疫苗和药品更新换代,大把捞金的跨国生物制药企业了。

从后视镜来看,目前我们能依赖的、不受变异影响,最好的防疫政策。

依旧是通过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减缓病毒突变。

但即便从现在开始,西方国家开始接纳“动态清零”政策。选择进行全民核酸检测和大面积隔离,调集资源分片分区清零。

由于现存感染基数过于庞大,整个过程仍需数年才可得以实现。

不出意外的话,新冠疫情仍将会陪伴我们很长时间。

随着疫情超预期的蔓延,本该于年底重启的全球经济再次按下暂停键。

虽然我们生活在更为安全的中国,但频繁零星的输入病例和糟糕的外部大环境,依旧使得我们的经济复苏之路走得磕磕绊绊。

在12月8日至10日的经济会议中提出,我们的经济发展正面临: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

在“稳”的大基调下,各地区各部门都需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

经济预期越不好,越需要国家财政的主动介入。

在出口转弱、消费低迷的大环境下,财政发力、基建投资已然成为了明年经济增长的核心。

在12月16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透露已经提前向各地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1.46万亿元。

预计2022年基建投资增速将达到6%,其中投向广义新基建的比重将提升至18%。

因此,明年将会是个属于央企和国企新基建行业大年。

而在2022年将与此同时发生的,是深改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收官之年。

在过去的2021年中,央企国企战略性重组和整合的力度和尺度空前。几乎涉及石化、物流、钢铁、铁路、化工、计算机、交通、军工、电力、建筑、农业等所有行业。

例如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中国稀土集团、中国物流集团的成立,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实施重组,以及鞍钢本钢合并成全球第三大钢企。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国企央企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划拨、股权激励、业务整合。

这一系列大动作,都意在2022年底之前全面完成改革行动规划。

不出意外的话,在外紧内松、通胀和ROE同步见顶的大环境下。

“国企改革+新基建”将会成为明年抗风险能力最强,最清晰的投资主线。

由于国企改革和新基建牵涉甚广,我们的篇幅也极为有限。

今天我们就仅从电网和军企两个方向,阐述这条主线的核心逻辑。

在财政支出支撑经济增速,发力新基建的宏观环境下:

许多中字头、国字号设计新基建中,涉及电力电网、军工、计算机、和其它高新科技方向的核心上市公司,都有希望拿出靓眼的订单量和业绩。

而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催化下,这些国资集团旗下市值偏小的边缘壳公司,又有希望获得集团的借壳或者资产注入。

很多人觉得在下半年全面注册制的落地预期之下,壳资源和中小市值上市公司马上要不值钱。

但恰恰是因为它们马上要不值钱,壳资源的持有者和运作方,这些集团规模较大、但仅有一家或者几家小上市公司的国资企业。

才会在明年,想尽办法注入资产避免退市让它们变得值钱。

在2002年以前,中国电力系统的发、输、配、售、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都被国家电力系数垄断。

直到三次重大改革之后,整个电力系统都被拆散打散,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发电端,电力系统形成了五大央企六小集团和大量地方发电龙头的竞争格局。

各大设计院和建设公司,系统化的整合为中电建和中能建。

设备制造商则高度分散,开放给国企参股的民营和混合制企业。

而改革中最大的难题,无疑出现在需要统一输配,具有天然垄断属性的电网端。

其中,仅覆盖5省南方电网体量较小,在去年年底已经完成85%的改革任务,完成了各省公司的整合和激励。

配网节能公司南网能源上市,调频调峰公司借壳文山电力上市,基本完成主体资产证券化。

而覆盖全国27省,体量是南网5倍的国家电网整合难度极大,资本化进度缓慢。

因此在未来一年,国网进一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完成改革目标的预期也会更高。

例如国网综能整体上市注入榨菜电力,国网新源借壳国网旗下西昌、明星等小市值壳公司,预期将带来10倍以上的市值增长。

而在另一边,被列入“科改示范名单”的国字号巨无霸军工企业,在明年也有进一步推进资本化运作预期。

在今年有航天电器、航天信息、中航电子、航发控制、航发科技等多家平台型公司发出股权激励,优化资本结构。

而在明年,许多手握优质经营性资产的大集团、研究院的唯一上市平台,都有在改革行动的执行下,被注入资产或者整体上市的预期。

央企中的国投系、邮政系、物流系、石油系、船舶系也均如此,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总而言之,我并不认为明年的确定性投资机会,会出自某个行业板块或者某个宽基指数。

而更可能出自于某种行业分布广泛,但具有共同特征的上市公司,例如低估值高股息率的新基建国字号,或者国资控股具有重组和注资预期的中小市值企业。

如果还抱着去年和前年的思维模式,去通过扎入某条高景气度赛道,来应对今年地狱级难度结构性行情,大概率会输的一败涂地。

最后用马老师的观点,来为今天的文章结尾吧。

总之,不管这个世界将会如何变换。

2021,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2022,希望你们还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