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
中央文明办发布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共有153人(组)分别入选
助人为乐榜、见义勇为榜、
诚实守信榜、敬业奉献榜、孝老爱亲榜
其中,广西2人入选助人为乐榜!
广西上榜名单
助人为乐榜:
梁建祥(来宾市):“新农人”闯出“兴农路” 返乡创业点燃乡村振兴新希望
刘霞冰(钦州市):非遗文化传承人赋能乡村振兴
一起来看看
他们的先进事迹↓↓
助人为乐——梁建祥
事迹:“新农人”闯出“兴农路”
返乡创业点燃乡村振兴新希望
梁建祥,男,壮族,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象州县马坪镇回龙村民委农民。梁建祥返乡创业帮助家乡致富增收,免费传授乳鸽养殖技术,每年免费为全县提供一万余甘蔗蔗种,辐射带动附近4个村委(自然村)奔小康,覆盖受益农村人口两千多人,成为来宾市第一批百名优秀“土专家”。梁建祥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
艰辛创业为初心 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梁建祥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勤劳善良的品质深深地影响了他,看到父老乡亲们虽然勤劳,却仍然生活得很辛苦,他下决心带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一次偶然的机会,梁建祥了解到鸽子全身都是宝,养殖前景广阔。他专门到广东的一个大型鸽子养殖基地打工,靠着勤奋和虚心,很快把养鸽技术学到手。学有所成后,他返乡创业从事肉鸽养殖。天有不测风云,梁建祥在创业初期就遇到H7N9禽流感,为维持养鸽场,他四处借债,欠下了几十万元。
幸运的是,他在最无助的时候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及资金扶持。攻破难关后,梁建祥凭借积累下来的养殖经验和学习到的技术,将养鸽场逐渐发展壮大。他心中时刻惦记着党的那一份恩情和回乡创业的初心。“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2018年,梁建祥成立象州祥民种养专业合作社,辐射周边4个自然村两千多人,提供六十多个就业岗位,每户每年可增收约8000元,凭借养殖产业,梁建祥带领众乡亲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逐梦乡间沃野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作为全国22个糖料蔗生产基地县之一,象州县是名副其实的“糖罐子”。梁建祥了解到广西农科院推广甘蔗脱毒健康种苗,他心想来宾是甘蔗主产区,光是象州就有二十多万亩甘蔗,每年蔗种需求量巨大,何不大力发展甘蔗脱毒种苗呢?于是他先后投入资金500万元,建立两百亩左右的劳模带富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创办了集加工、育苗、培训及技术指导于一体的专业加工厂,该加工厂是象州县目前唯一一家甘蔗种苗培育类企业,从广西农科院引进的桂糖60号、桂糖42号、桂糖44号等优良甘蔗品种的健康脱毒组培苗,每年可为全县提供一万余亩甘蔗蔗种。
为壮大甘蔗产业,梁建祥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动回龙村委50户村民积极种植甘蔗,并免费提供种植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在梁建祥的带领下,2023年回龙村甘蔗种植面积达四千多亩,有蔗面积比去年增长近10%,带动200个工作岗位,为牢牢掌握“糖罐子”做出自己的贡献。“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和传统自留种苗相比,蔗农投入的种苗费用基本持平,但它出苗率高,出苗整齐,所以成茎率就高。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用脱毒健康种苗种植的甘蔗,每亩能增产一到两吨。”梁建祥把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种植面积扩大到三千多亩,预计每年可以向蔗农提供四到五万亩的脱毒健康种苗。他要把甘蔗脱毒种苗事业做大做强,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善心存希冀 爱心行动助力文明乡风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便为别人撑起了伞”,这一句话在梁建祥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深知农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他决心用自己的能力为父老乡亲做点实事。2013年,梁建祥的父亲不幸离世,这让他更加懂得了孝亲敬老的意义,此后,梁建祥便在每年的重阳节无偿给老人送上鸽子粥,这善举一做就是11年,不曾间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梁建祥积极购买物资,并亲自送到疫情防控一线。梁建祥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多次捐资捐物,连续五年为乡村篮球活动捐款5000元,每年为当地的壮欢节提供用餐保障,多次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及乡村修路捐资捐物……
“作为全国劳模,我将以身作则,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作用,继续为老百姓提供技术和就业支持。”对于未来,梁建祥依旧将利民惠民放在首位,不断带领村民把日子过得像甘蔗一样甜蜜。
助人为乐——刘霞冰
事迹:非遗文化传承人赋能乡村振兴
刘霞冰,女,1991年7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平南镇硖木村村民。刘霞冰怀揣对竹编文化的热爱,返乡传承竹编技艺,带领村民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通过开网店、做直播、改技术、增创意,带动灵山竹编从单打独斗走向产业集聚,越来越多农户重拾竹编手艺,实现就业增收。
守艺 从外出游子到“新掌门人”
刘霞冰出生在灵山县平南镇的一个竹编世家,自小便与竹制品结下了不解之缘。竹铃铛的清脆、竹蜻蜓的轻盈,以及竹席、竹扇的实用与美观,共同编织了她多彩的童年记忆,也让竹编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刘霞冰也踏上了外出闯荡的旅程,渴望见识更广阔的世界。然而,每次回到家乡,看到曾经繁荣的灵山竹编逐渐衰落,她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忧伤。
2016年,一个转折点悄然出现。当刘霞冰再次回到家乡,看到父亲这位一生致力于竹编技艺的老匠人,因后继无人而满面愁容时,她内心深受触动。她意识到,像竹编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没有人去坚守和传承,就会面临断层的危机。作为竹编世家的后代,刘霞冰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承这份手艺的责任与使命。于是,她决定从繁华的大都市回到了硖木村,重拾起那份熟悉的篾匠工具。
创新 让非遗焕发新生
竹编技艺,从选材到成品,需历经28道繁琐工序,每一环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刘霞冰为守护这份技艺,踏上了学艺精艺的征途。在父亲的指引下,她遍访全村竹编老匠人,深入调研,探寻传统与市场的融合之道。调研中,她发现传统竹编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渐弱。为拓宽销路,她勇敢尝试网络直播,并从中获得灵感:将竹编与现代生活结合,如打造竹编猫窝。这一创新之举迅速走红,订单如潮水般涌来。刘霞冰乘势而上,围绕宠物用品开发出系列新品,不仅获得设计专利,还创立了“刘家人”竹编品牌。
近十年来,刘霞冰历经无数次挫折,甚至背负巨额债务,但她始终坚守初心,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探索竹产业振兴之路。她以非遗竹编为核心,融合工匠精神,开创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为传统竹编注入新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找到了新路径。通过不懈努力与持续创新,刘霞冰不仅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更带领一批老匠人共同致富,让曾经被边缘化的竹编行业重新焕发光彩。
传承 永续非遗生命力
与众多非遗技艺相似,“传承”成为了刘家人竹编当前面临的首要挑战。如何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实现技艺的跨代传递,成为了刘霞冰不懈追求的目标。她带着刘家人竹编走进学校,开展专业讲座,接待了一茬又一茬的非遗体验和研学团队。通过“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将竹编艺术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身感受竹编的独特魅力。她期望竹编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纽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刘霞冰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爱上竹编艺术。村里的竹编技师队伍也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如今的三十多人,为竹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她深知,要让非遗真正扎根乡土,就必须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因此,她为当地女性、留守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并提供工作岗位,累计帮助附近乡镇约两千多名农民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
从学艺到守艺,再到精艺和创新,刘霞冰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坚持与创新的佳话,也是传统与现代交融、诚信与担当并重的典范。她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不仅编织出精美的竹编作品,更编织出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完 整 名 单
学习榜样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为“中国好人”们点赞!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