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倒车,”石油“反攻“——新能源败退?

美国“开倒车,”石油“反攻“——新能源败退?
2018年05月14日 11:08 福卡智库

这个世界似乎又要在基辛格所言的“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轨道上开快车了。川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就让油价应声上涨,创下三年半以来的新高。要知道,金融危机十年来,全球经济不断修复,但油价却没有同步跟进,这么多年来就如“扶不起的刘阿斗”,在低谷徘徊。然而,尽管2017年6月川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引发国际社会强烈谴责,油价也以一波下跌“还以颜色”,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油价就开始呈现上行趋势。

如此一来,当下就出现了一种矛盾、对立的局面:

一方面,随着川普180度大转向,石油似乎又迎来了“扬眉吐气”之机,高盛、巴克莱银行等机构就看涨油价。有人预测,由于需求增长、美国能源政策转向、中东乱局等因素,“国际油价重回百元不是梦”。

另一方面,即便特朗普在新能源上“开倒车”,环保也已成颠覆性变量,并达成全球共识,布隆伯格就豪言“美国欠联合国气候变化署的钱,如果特朗普赖账,我来付好了”,以此竭力让世界知道:总统不玩了,还有美国人民!

两种力量对峙,未来究竟如何?

技术是釜底抽薪的决定性力量

宏观经济、能源政策也好,地缘政治、军事时局也罢,确实会影响油价,且有时影响巨大,但影响能源格局唯一不可逆、且威力越来越大的根本因素在技术。因为正是内燃机技术——1917年福特第一次大规模出售廉价汽车,开启了煤炭时代的转折点,短短20年内煤炭占比就从八成降至一半,40年后不足20%。尽管那时不乏煤炭,且油价比煤价更昂贵,但因汽车销量暴增而让石油成功取代煤炭。这无疑印证“石器时代的终结不是因为缺乏石头,石油时代将结束,也并非因为石油供应短缺”。

同样的,正如当初内燃机、化工技术等让石油需求暴增,勘探开发技术的突破也正迅速改变能源的成本结构,仅贝克休斯新型深水压裂技术就能让单井作业成本降低近4000万美元。美国因此凭借水力压裂技术突破开采页岩气,才让油田资源理论上扩大数倍,一跃成为天然气第一资源国和生产国。不单页岩油井从勘探到开始产油只需一年,并因相对独立、沉没成本小而随行就市,其盈亏平衡点更从2013年70美元下滑到目前的50美元,未来三年或低于45美元。

更为重要的是,页岩气革命让美国从一个纯石油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美国的石油自给率已达72%,产油量增至每日850万桶,其中页岩油达到一半,仅北达科他一州产量就超过利比亚全国产量,无疑削弱了OPEC的影响力,根本性的动摇了整个世界能源格局。

加之,S-BIF技术可在井下把粘稠的石油处理成液体甚至气体,不仅提高现有油田产量,一旦打响稠油革命,那将比页岩油革命风暴来的更猛烈,石油如何撑得住?

颠覆性力量咄咄逼近

更何况,颠覆石油的新能源革命已打响。BP数据显示,2015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已超过石油、天然气、核能和其他能源装机总和,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占总发电量的37%、占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60%。届时,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燃料和技术将满足近一半的新增能源需求。

美国科学家披露最新再生能源路线图,2030年全球139个国家的清洁再生能源占比将达80%,2050年实现100%清洁能源化。因为2008年至今,相比风能成本下降41%,太阳能成本降幅高达60%以上,2006年每度3-4元,不到3年就降到1元,降到0.5元只用了5年。2016年智利和沙特等国创记录地将太阳能发电成本降到3美分/千瓦时,不到全球煤电成本的一半。太阳能已是成本最低廉的可再生能源,一旦低于煤炭和天然气,实现全球范围平价上网,岂非对原有石油体系的釜底抽薪?毕竟,新能源已呈“大三角”格局。

新能源“大三角“格局

第一角是发展最早的欧洲。欧洲最先实现工业化,遭遇伦敦雾霾等率先启动绿色风暴,对新能源的诉求前所未有的高涨,以致欧洲新能源走在前沿,凭借风电、生物质、地热及CCS(碳捕捉和存储)等低碳技术,率先发展碳交易和清洁能源市场,输出碳标准和能源技术,成为全球绿色经济的先锋。

第二角是“市场大、技术新”的美国。因为美国能源太丰富、太便宜,仅页岩气革命就让美国市场举足轻重且对全球形成冲击,2015年超越俄罗斯成为与沙特相媲美的原油生产大国,加之,特朗普为了美国利益重振煤炭石油,对新能源开发形成了阻碍。但在再生能源增长上,美国依然保持着世界第二,因为不单苹果、谷歌等科技企业加码新能源技术,特斯拉等私企引领着世界新能源潮流,以致加州成为全球新能源车的风向标。

第三角是变数最大的中国。鉴于中国如此大的体量,能源的胃口大不说,仅是出于发展需要,环保压力就非他国所能比拟,新能源自被逼上梁山。只不过,一边是井喷的市场需求,一边是技术和体制掣肘连连,以致新能源四处碰壁。且不说,弃风弃水浪费资源,仅是电力过剩与新能源长期亏损就可见告别旧经济的艰难。更何况,中国的新能源一哄而上,往往徒留一地鸡毛,却在未改变火电大格局下,导致电动车等新能源车依然污染连连。也正因此,中国从新能源转向清洁能源,虽然技术多元化,面临的挑战却也是最大的。

三大新坐标

如此三角突围,未来能源格局的新坐标显山露水:

一是再生能源大方向,除当下风头正劲的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之外,对中国而言又出现了两个清洁环保零排放的新选择:可燃冰和干热岩。

前者在中国海域和陆地的预测远景资源量分别达744亿和350亿吨油当量,仅海域储量就可供中国使用100年以上。后者保守估计在中国陆域的资源能量值已达856万亿吨标准煤,以国际通行标准2%计算可用量为17万亿吨标准煤,若按去年中国能源消耗43.3亿吨标准煤算可用3900年。这无疑将解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燃眉之急,尤其到今年中国石油依赖度已逼近70%,若完全用可燃冰、干热岩替代,不单将让中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对全球少进口3亿多吨石油,岂非“饿死”中东,让油价真正崩盘!

二则,能源技术进入多元化的过渡时代。

从常规天然气到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从石油到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伴随能源技术百花齐放,各个突破,能源结构随之更趋多元化,各国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比如英国以核能为首、德国主推太阳能,日本则选择氢能社会。就连中国也在清洁能源车上从混合动力、氢燃料、乙醇汽油等全面开花,就看哪个技术成本降得最快、最先攻占市场。

第三,相比曾经的集中式供电,如今伴随储能、能源互联网等发展,分布式能源模式井喷。

马斯克打造从特斯拉、太阳能屋顶到储能设备的产业链,就意在颠覆美国电网,其还专门为因极端气候大面积停电的南澳建造世界最大的储能电站,以求能源模块化发展。正因分布式能源系统产生了大量新兴的发电、用电自组织,让用户自产自用,多余的要么存储、要么上传到电网上出售,恰恰意味,从能源方式看,世界进入能源模块化、自组织的新时代。

能源地缘政治坍塌,中东辉煌地位不再

由此,一手新能源“大三角”,一手能源格局新坐标,曾为石油而战、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地缘政治正在坍塌。且不说,前文所述的页岩气革命就让全球的石油生产中心从中东转向北美,消费中心从西方转向东方,仅是欧洲新能源的狂飙,就已在逐渐摆脱俄罗斯油气垄断的束缚。

而伴随太阳能等逐步替代石油,中东曾经的辉煌地位不再,反倒是掌握新能源关键材料的国家将趁势“崭露头角”——虽然新能源关键原材料的卡特尔化未必能象欧佩克那样在石油市场“无法无天”,但也将通过垄断材料与技术形成影响力,甚至改变国家地理权重,比如富有锂矿的智利就将因电动车时代的到来而成为新“沙特”。

而鉴于稀土元素(钴铟等)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应用很广,中国产量占比全球八成,他国虽勘探到却因浓度低而难以开采,因此,一旦稀土晋升“新石油”,中国将以稀土卡特尔影响世界,但也不排除某些资源小国同样产生新的资源诅咒。

尤其伴随能源角色变化、能源天平的倾斜乃至反转,或导致各国关系随之被重塑。不单中东不得不在石油财政无以为继下推动产业转型,就是马六甲海峡等能源生命线也将被极大削减其战略意义,未来能源都就近自产自销了,新加坡的咽喉要塞地位岂非旁落?就是美澳关系最近也很微妙,因为据预测,澳大利亚有望在2018年超越卡塔尔,成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这意味势必与美国在天然气上一较高下,还能让美国“待卿如初”?

因此,为资源非打不可、为市场互通有无,在新能源上或将重蹈石油覆辙,只不过,相比野蛮掠夺资源,未来国家更多比拼的是技术,因为世界安全不仅是政治家谈出来的,也是经济、资源、军事等诸多要素综合决定的,却唯有新技术才能真正破局。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