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场古镇:一把菜刀的炼成与绝响

唐场古镇:一把菜刀的炼成与绝响
2017年09月06日 12:11 黄欢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学打铁。打铁一,苏州羊毛好做笔;打铁两,两个娃娃拍巴掌;打铁三,三两银子换布衫;打铁四,四口花针好挑刺;打铁五,五个粽子过端午;打铁六,六月不见早禾熟;打铁七,七个果子甜蜜蜜;打铁八,八个娃娃砌宝塔;打铁九,后花园里好饮酒;打铁十,十个癞子戴斗笠。打铁十一年,拾个破铜钱;娘要打酒吃,仔要还船钱。”这是我国大江南北都流传甚广的一首民谣。它描述的是如今渐行渐远的行当——铁匠。

作为一门日渐消失的手艺,在大邑唐场古镇,谢师傅和他的铁匠铺也日趋落寞。如今,谢师傅虽然将打铁的手艺都传给了儿子,但是他们已不能也不会靠打铁来养家了。今天在谢师傅的铁匠铺里还能看到的活计,是打造一些大工业不便加工的小批量产品,如厨房里的锅铲和菜刀。从唐场去到上海打工的人,回来时还专门来定制谢师傅手工打造的锅铲和菜刀,说手工打造的菜刀特别经用,而且越用越好用。

谢师傅的菜刀成了我们如今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传统工艺打铁的案例。它要经过七道流程:选铁、切割、锻打、打刀刃、安刀柄、开刃、磨刀。正是这缺一不可的手工程序,淬炼出一把出色的菜刀。但由于不能批量生产,随着市场的不断萎缩,谢师傅的手艺与他的菜刀,尽管出色,却渐成绝响。

一新二唐三灌口

大邑唐场建场是在康熙年间。由于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条件,唐场逐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生产资料交易场所。到乾隆二年,在驻地客商和本地士绅的促成下,正式定于每年春分时节举办春分会,迄今已有280年的历史。怪不得,在大邑有“一新二唐三灌口”的说法。意思是大邑繁华的场镇,第一是新场,第二是唐场,第三是灌口(今悦来镇)。从那时起,东面的新津、南面的邛州、西南面的大邑县、北面的崇州以及温江、郫县、灌县(今都江堰市)乃至重庆、雅安、康定的客商都不辞辛劳,远道而来。

牛市和猪市,成为农耕时代唐场春分会的绝对主角。牛市兴旺的时候,在唐场牛市上放眼望去,可以看到两百多头牛。牛的年交易量上万头。农耕时代的生产资料交易,锄头、镰刀等铁器,龙骨水车、风谷机等木器,各种竹编、陶瓷……这些工业时代之前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具占满了唐场节会的每一个角落。

客商川流不息,餐饮和住宿的行业想不兴盛都难。唐场当地的美食也蓬勃发展,从海参席到街边小吃,应有尽有。油酥面、白豌豆肥肠汤、清汤菌面、钵钵鸡、冷黄糕、酥锅盔、鲜花饼、米花糖、白雪糕……数都数不完。旅馆业也异常火爆。老人们回忆:“当年兴旺的时候,连河坝里都搭起棚子当客栈哦!”如今依然在国内外畅销的唐场谭大娘豆腐乳,当年也是唐场土特产中的佼佼者。

做生意的多了,当铺和钱庄生意也火爆,顾客络绎不绝。当时唐场最有名的钱庄是刘氏家族刘季珍开的同德钱庄和张进成、陈立阶合开的进立钱庄。存钱兑换,好不热闹。随着时代的变迁,唐场已不再热闹,但关于它的传说至今流传在唐场的街头巷尾。

历史上,唐场曾经有四座外地客商建造的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贵州会馆和陕西会馆。江西会馆主要经营匹头(布匹)、瓷器;湖广会馆主要经营珠宝玉器;贵州会馆主要经营药材、羊子;陕西会馆主要经营食盐、牛马等。行走在如今的唐场街上,老人们都还能依稀指认,昔日四大会馆的所在。

打铁世家谢师傅

今天的川西平原,保留有铁匠铺的古镇早已凤毛麟角。但在唐场正街上至今保留着用风箱手工鼓风,两人配合全手工打铁的铁匠铺。我三年前在大邑县唐场老街高大的马头墙下,邂逅了铁匠铺的主人谢师傅夫妇。之后,我每次到唐场都会去他们的铁匠铺看看。铁匠铺那些久违的镰刀、锄头、菜刀,以及老两口的笑容,都让我很安心。

上一周我又特别专程去了一次,发现老两口照样每周生起炉子,把铁器在炭火里烧得透红,一对锤子打得铿锵作响。在高高的封火墙下,是铁匠谢师傅世代前店后家的铁匠铺。那两人协作打铁的二重奏,在势如破竹的工业化进程中,这声音可能会成为时代的绝响,我不能不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

我第一次跨入谢师傅的铁匠铺时,泥巴地面高低不平,地上黑乎乎的,还有新落上的铁渣子。砖砌的炉子历经高温,外部早已像风化脱落的山石。

屋角一个风箱让我眼前一亮。这个风箱,是用一根直径一尺的圆木挖空成管状制作而成。风箱的手柄和连杆,早已被磨得光滑透亮。谢师傅说,这个风箱都用了几十年了,里面的活塞密封材料用的是鸡毛。这手柄和连杆磨损明显,当年几乎每年都要更换。这样的风箱,我曾经在一个农耕文化的展览上见过,但不及谢师傅这个大,且退役多年。我顿时感觉自己置身在一个农耕和传统手工业的博物馆中。

我问谢师傅是不是打铁世家。他一听,自豪地说,他父亲就是开铁匠铺的。老人家因为打铁,身体硬朗,去年去世时享年98岁。“民国时期,我父亲就在这里开铁匠铺。红火的时候一共请了四位打铁师傅,下面还要带不少学徒。当时,土匪猖獗,当地地主富户就请他们打造火枪,一支枪就是好几个银元呢。”

谈起曾经的辉煌,谢师傅和老伴不约而同地说,生意最好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土地包产到户的时候,那时是铁匠铺最红火的时期。当时,两座打铁炉经常同时开工,还有四五个学徒一起忙活。遇到赶场天,一块钱三把的镰刀、十几块钱一把的菜刀……打的人多得很,一天的营业额往往超过百元。

那时候经济大发展,而工业化还未普及,因此广大的农村对铁匠铺的依赖相当大。从农业生产需要的锄头、犁头、镰刀、柴刀、钉耙、铲子,到木结构建筑所需的铁制连接件,再到家家户户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菜刀、锅铲、锅儿、鼎罐,无一不是出自铁匠铺。

按照过去的传统,学徒学手艺,不拿工钱,一边学习一边为师傅工作,有的还要自带口粮。由此可见,当年的铁匠还真是一个颇受年轻人向往的职业。

如今,谢师傅虽然将打铁的手艺都传给了儿子,但是谢师傅的儿子已不靠打铁来养家了,他早已是附近小有名气的包工头。父子俩偶尔也生起炉火,拉起风箱,叮叮当当地打一场铁,但体育锻炼的作用远大于打铁本身。

一把菜刀的炼成

如今在谢师傅的铁匠铺里还能看到的活计,是打造一些大工业不便加工的小批量产品,如厨房里的锅铲和菜刀。从唐场到上海打工的人,回来时还专门来定制谢师傅手工打造的锅铲和菜刀,说手工打造的菜刀特别经用,而且越用越好用。

于是,菜刀成了我们如今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传统工艺打铁的“案例”——

1.选铁

早在谢师傅的父亲时代,四川仁寿的铁一直备受川西铁匠的青睐。当时交通基本靠走,谢师傅的父亲就挑着挑子,把铁从仁寿徒步挑回来。

2.切割

那时候的成品铁,是直径十厘米左右、一尺来长的柱状。初加工非常耗费体力。要打造菜刀,首先要把柱状的铁锻打成厚约三厘米的板状。之后,根据菜刀的大小估算,把铁切割为小块。每块的料,要足够打造一把菜刀。

3.锻打

切割好的铁,经过反复锻打,菜刀的毛坯成型了。

4.打刀刃

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刀刃的材质和菜刀其他部位的材质是截然不同的。菜刀毛坯的刀口部分,被开了一道槽子,用作刀刃的条状“好钢”,被镶嵌在槽子里。再经过锻打,与刀融为一体。

5.安刀柄

菜刀的刀把部分需要一个木制的刀柄。按照传统做法,这个木制刀柄和固定刀柄的铁箍,都需要铁匠铺师傅亲手制作。后来,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冲压技术的普及,才出现了专门制造冲压铁箍的作坊。

6.开刃

对菜刀的铣和磨,也是铁匠必备的手艺。铣菜刀,如同我们在老城里看到的走街串巷的磨刀匠人流程一样,将菜刀固定在一个长凳上,用铣刀将菜刀开刃。如今,开刃已普遍使用电动砂轮。谢师傅的铁匠铺里,这两套工具都有。

7.磨刀

铁匠铺门口石墩上摆放着一块磨刀石。岁月的磨砺给磨刀石留下一道月牙形的凹槽。磨刀,这大概是手工打造菜刀的最后一道工序了。用毛巾擦拭完磨好的菜刀,谢师傅把菜刀往铁墩上一放,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

老手艺的新故事

让人遗憾的是,历史前进的脚步,逐渐将谢师傅父辈打造火枪和谢师傅打造农具的红火,甩在了身后,就像那炉子里的炉火,再旺,也有熄灭的时候。新式建筑不再使用木结构的屋顶,铁匠铺大量来自建筑业的构件订单纷纷作古;插秧机、收割机的诞生,加上不锈钢冲压的镰刀的问世,两面夹击,让铁匠铺的农具生意几乎绝迹。远隔千里的义乌、温州,用强大的生产和销售能力,改变着谢师傅近在咫尺的生活方式。一步一步地,谢师傅的铁匠铺走到了历史的门槛。

我去的那天,谢师傅老两口正在打造火镰子(火钳)。在铁匠的活计中,打造火镰子是非常考手艺的,一是因为火镰子本身比较细,而且要分好几段打造,头头上还要打得又细又扁,有一边的中间还要挖个洞,以便连接另一边,做成一个钳子的形式。不过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古镇不久可能就要用上便捷的天然气了,火镰子也必将为新一代居民所生疏。

炉子边,摆放着几根明显是现代锻造的风镐头子。谢师傅说:“这些风镐头子用钝了,有人想起我这里可能可以修复,就拿过来了。”谢师傅按照传统工艺,将风镐头退火锻打,重新造型淬火。如今的活计已经逐渐边缘化,当年打造大量农具、厨具在赶场天日进斗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各种铁器的维修,成了谢师傅主要的生意来源。建筑工地上用来固定钢模板的钢钎,使用久了尖端会变钝,需要重新锻造、打磨和淬火。这是个技术活,一般建筑工地难以完成。有人尝试用氧焊机完成,效果很差,他们于是找到谢师傅的铁匠铺。打一百根钢钎三千元,对谢师傅来说,算是接了个大订单。

因为现在来打东西的人少,达不到一定的批量就开工肯定是不划算的。为什么不赚钱还把铺子开起呢?谢师傅说,房子反正是自己的,没什么成本,偶尔打一下就当锻炼身体,最近很多天炉子都没烧过了。

前不久,一个电视剧剧组来唐场古镇选景拍摄,看中了谢师傅的铁匠铺。剧组拍摄时,搬走店里只有在当代才有的钢筋之类的物品,稍加布置,便"回到从前",再请谢师傅按部就班地打铁,几天下来,包括场地使用费和作"群众演员"劳务费等,谢师傅也得到千把块钱的收入。

我告诉谢师傅,有些旅游开发得好的古镇,它们的铁匠铺会打造一些锅铲、菜刀卖给游客。谢师傅听了,淡淡地笑了笑:那也很难挽留住什么了。像我孙子就完全不会打铁了,到外面读大学去了。如今,唐场古镇已归属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唐场和它固有的文化,将直面从未有过的变局。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