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奥承诺食言,免费变为涨价,交通成为巴黎奥运会的一大未知数

申奥承诺食言,免费变为涨价,交通成为巴黎奥运会的一大未知数
2024年04月17日 02:07 文汇报

巴黎地铁系统革新奥运前已无法实现

1900年巴黎首次举行奥运会时,地铁1号线的启用标志着法国首都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开通地铁的都市;2024年,奥林匹克圣火即将在巴黎第三次点燃,地铁乃至整个公共交通系统却成为奥组委在筹备工作中遭遇的一大棘手问题。

组织方曾许诺将革新拥有120年历史的地铁系统,宏伟的目标包括打造两条机场线路与四条全新的轨交线路、设立68个全新站点、新增200公里里程等。如今距离奥运会开幕仅剩100天,巴黎当初为申办奥运会承诺的免费、全面的交通服务已不可能实现。即使面对重重困难,巴黎奥组委主席托尼·埃斯坦盖依然坚信:“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只有一条地铁延伸线即将赶工完成

巴黎在申奥时提出的交通建设方案令人印象深刻——当奥运会开幕时,抵达戴高乐机场的游客,可乘坐全新的戴高乐机场快车直达市中心,全程仅耗时20分钟;老旧的奥利地铁线也将成为过去式,游客可乘坐14号线南延伸线,从奥利机场前往市中心;此外,大巴黎快线将新增15号线、16号线、17号线和18号线等四条全新线路,为历史悠久的巴黎轨交系统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在新冠疫情、设备延期交付等多重影响下,现实与当年的承诺大相径庭。目前,预计仅有连接巴黎市区和奥利机场的14号线南延伸线能赶在奥运会前通车。根据大巴黎新快线项目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其他线路将从2025年底起才能逐步开通。

公共交通对观众免费是巴黎申奥时的另一项重要承诺,却因为通货膨胀而彻底落空。巴黎奥申委曾多次承诺,持奥运会赛事门票的观众在比赛当天可免费乘坐法兰西岛大区的公共交通,且这一承诺写入申奥方案中。据预计,这一免费方案将耗费法国政府约4500万欧元。但欧洲持续多年的通货膨胀迫使法国方面不得不缩减开支,最终巴黎奥组委不得不面对现实,违背承诺。巴黎奥运会观众不仅享受不到免费交通,甚至要面对奥运期间轨交票价翻倍的残酷现实——从7月20日到9月8日,巴黎单次地铁票价将从2.1欧元提高到4欧元,10张单次地铁套票价格将从16.9欧元涨至32欧元;而本地居民的年票和月票未被涨价波及。

圣火采集已完成,巴黎奥运会只剩100天

 据法国政府预计,在巴黎奥运会与残奥会期间,大巴黎地区每天将有50万人搭乘公共交通出行,这还不包括20万名赛事持证人员,整个公交系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此外,巴黎奥组委还设定了一个额外的目标——实现所有观众乘坐公交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往返25个比赛地点——换言之,杜绝个人驾车前往赛场。这在奥运会历史上尚属首次。虽然这将为实现绿色奥运作出贡献,但也必然会给届时的巴黎公交系统带去更大的压力。

大量增加班次与人员以应对压力

针对外界的质疑,法兰西岛大区交通局主席瓦莱丽·佩克雷塞日前特意在社交媒体上发起“#谢谢你奥运”的话题,强调为迎接奥运会付出的努力。她没有抱怨诸多工程的延期、施工造成的干扰与赛时可能出现的交通问题,而是强调奥运会推动了众多交通工程的进度。

如地铁14号线南延伸线,巴黎公共交通公司(RATP)正争分夺秒确保该项目在奥运会前交付。奥利站本月已获得安全委员会的批准,这条地铁线不出意外将在6月份投入运营。项目经理斯特凡·加罗表示:“我们都不想成为丑小鸭。如果没有奥运会,这项工程可能还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准备就绪。”

位于奥运村和法兰西体育场附近的圣丹尼普雷耶站施工现场

 违背的诺言已不可能再兑现,巴黎各方只能通过其他手段尽可能提升公交系统的运力,比如增设班次和人员。法国国家铁路公司(SNCF)和巴黎公共交通公司(RATP)承诺,奥运期间的轨道交通服务将比往年夏季增加15%的班次,最繁忙的线路将增加30%。所有地铁、区域快铁与公交车新增线路与服务要保证顺利运营,增配更多工作人员必不可少。

RATP预计,奥运会期间每天需要19000名运营人员,残奥会期间则需21000人。RATP负责奥运会事务的副局长埃德加·塞表示,RATP与SNCF从2022年起启动大规模招聘计划,去年新招聘的铁路员工达4900人,其中大巴黎地区为1300人;针对这些毫无经验的新人,位于巴黎第20区的培训中心每天的培训工作从早上7点一直持续至翌日凌晨1点。

巴黎两大主要机场戴高乐机场和奥利机场也在为奥运会进行最后冲刺。戴高乐机场的9万名员工与奥利机场的2万名员工中,只有5600名是法国巴黎机场公司(ADP)正式员工,其余均为外包人员。根据法国《世界报》的消息,ADP集团管理层正要求外包公司向员工发放奥运会奖金,以确保机场正常运转。

或许正是这些努力给了巴黎奥组委主席托尼·埃斯坦盖信心,他认为,巴黎的火车、公交车、有轨电车和自行车道已能应对赛事期间的压力:“交通是我们能否顺利举办奥运会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非常清楚这一点。我认为,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作者:吴雨伦

文:本报记者/吴雨伦图:视觉中国编辑:吴姝责任编辑:沈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