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展”在北外滩举办:昔日“睁眼看世界”起点,如今“世界看中国”窗口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展”在北外滩举办:昔日“睁眼看世界”起点,如今“世界看中国”窗口
2024年05月21日 06:36 文汇报

史料展吸引了大量参观者。 

站在位于北外滩的厦门国际银行大厦3楼窗前,只见远处江面上有一个红色浮筒——这是中国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出发时,“因幡丸”邮轮停泊过的七号浮筒;室内正在举办的,是“启航北外滩,睁眼看世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展”。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作为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活动之一,这场展览通过高度还原、场景重现、交融互动等形式,记录下100多年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历程,展现了这场运动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产生的重要影响。

为寒门学子开辟工学结合留学新路径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布里村的留法工艺学校与保定育德中学,是当时国内最早开办的留法预备学校——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倡导者李石曾是高阳人,1909年在巴黎创办中国豆腐公司推行以工兼学,工人大多是他的老乡,他便于1917年在布里村开办了全国第一所留法预备学校“留法工艺学校”。同年,保定育德中学也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高级预备班。这两所学校为准备去法国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提供了学习基础工艺技术和简单法语会话能力的机会,刘少奇、李维汉等人都曾在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学校学习过。也是在那一年,蔡元培、吴玉章等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帮助更多寒门子弟通过以工助学方式留学法国。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看来,得益于李石曾、蔡元培等留欧先行人士的支持,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打破了此前被政府和官绅富家子弟垄断的留学局面,开辟了一条工学结合的求学路径,是留学史上的创举。而大多数人从上海出发,也体现了上海在近代就是中国远洋交通枢纽、远洋客运中心的地位。当时上海不仅远洋航线多、经营公司多、航班多,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服务的需求,还有一批留学服务机构,方便办理出国手续。而北外滩之所以成为留法勤工俭学的枢纽地,主要是因为这里码头密布,是上海海路交通的主要出发地。

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培养了大批人才

陈延年、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停靠着“因幡丸”轮船的“码头”前,大幅看板上标注着20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搭乘的客轮信息及各批次中的典型人物,吸引人们驻足细看。

作为上海市首批重要红色革命遗址、旧址统一纪念标识之一,“留法勤工俭学出发地(汇山码头遗址)”立碑处,就在距离展厅百米远的北外滩滨江。1919年3月17日,891名中国学生搭乘“因幡丸”邮轮从北外滩汇山码头出发,历经53天旅途,于5月抵达法国。至1920年12月,共有20批约1800名中国青年从黄浦江畔出发前往法国。其间,毛泽东曾先后4次到现场送别赴法学子。

留法勤工俭学热潮,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培养了大批人才。心怀救国救民理想的进步青年,经由这段经历,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李立三在钢铁工厂受到法国左翼影响,第一次读到《共产党宣言》;蔡和森仅用一本字典,将法文版《共产党宣言》重要片段译成汉语;赵世炎等在巴黎成立“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选举周恩来为书记……历时10年之久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虹口区委党史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留法勤工俭学中的不少仁人志士,都在后来回到上海、回到虹口,投身革命和建设工作。譬如,1924年7月底从巴黎回国的周恩来,几个月后在虹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四川北路区域开展党的地下工作。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被捕的恒丰里,赵世炎被捕的多伦路都在虹口区域内,至今是人们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承载地。

而曾经是仁人志士启程远渡重洋“睁眼看世界”的北外滩,如今成了“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与陆家嘴、外滩构成上海“黄金三角”。这里不仅建起了鳞次栉比的甲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世界会客厅”等新地标,也留下了上海邮政大楼、上海大厦、中国证券博物馆(原浦江饭店)等见证红色过往的历史保护建筑,成为上海红色文化和新时代国际交流的展示平台。     

  作者:单颖文

文:本报记者 单颖文图:采访对象供图编辑:施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