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专业加速“破圈”带来哪些启示

文科专业加速“破圈”带来哪些启示
2024年05月24日 06:39 文汇报

今年春季以来,沪上多所高校的文科专业“新闻”不断——

复旦大学发布2024年本科招生简章,将推出“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翻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俄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德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双学士学位项目,进一步打通文理界限;上海科技大学今年新增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本科专业,但这个全新开设的“文科专业”要求考生的高考加试科目为物理、化学双选;上海外国语大学在今年综评批次招生专业中推出英语、翻译及德语三大多元方向,其中包含英语(国际政治双学位)、翻译(工商管理双学位)、德语(工商管理双学位)多个双学位项目……

根据近日下发的《202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工作要点》,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上海明确要求“推动文科类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鼓励高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大涉外法治、知识产权、国际组织、国际传播、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文科专业建设已然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改革之路,究竟该怎么走?一批文科专业率先“破圈”,又带来哪些启示?

此番调整中,文科专业首当其冲

今年3月以来,上海市教委连发重磅文件,在明确提出“理工农医类本科招生比例提高到50%以上”的同时,要求控制艺术、管理、法学等学科门类以及部分外语类专业普通本科招生规模,调控财经商贸、文化艺术、教育与体育、旅游等专业大类的职业本科和普通专科生招生规模。多所高校教务处负责人感慨:“此番调整中,文科专业首当其冲。”

先看专业调整情况。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该校近5年共停招艺术教育等18个专业,其中大部分是文科专业。上海财经大学近年来陆续停招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11个本科专业,今年新增数字经济本科专业。

再看招生情况。今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首次“出战”上海春考,投放阿拉伯语和朝鲜语两个双一流学科专业。但根据后来披露的信息,两个专业均未招满,双双缺额4名。

而在就业市场上,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文科类专业更是频频被“唱衰”……“AI时代来了,文科专业也要与时俱进。”一位大学教授以考古学举例谈到,“以前,考古靠的是一把洛阳铲;如今,结合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等现代科技,现场勘测的准确率和效率大大提高。”

“不想被淘汰,就要经历凤凰涅槃。”在这位教授看来,包括考古学在内,众多传统文科专业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困境,需要认真思考“突围”之路。

文理交叉,新文科专业来了

文科专业需要转型!眼下,不仅一些传统以文科见长的高校力求“脱胎换骨”,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理工科强校也“逆市”上新文科专业,且二者均呈现出文理交叉的跨学科特征。

“我们今年是首次从理科生中招收历史专业本科生,跨学科和文理交叉是该专业的最大亮点。”谈及今年首开的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新专业,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汝伦说,这既是一次文科人才培养实验,也是对当下高校探路跨学科教育的一次呼应。比如,该专业虽为文科专业,但学生必须有扎实的理工科基础,在入学后,物理、计算机、数学都被列为必修课。同时,学院还组建了一支跨学科的师资队伍,教师来自生化、医学、艺术、考古等多学科背景。

“我们打通了传统文学系、历史系、哲学系的壁垒,不仅开设历史学、人类学、哲学、文学等相关课程,学生还可以选修医学伦理学、数字人文类课程,了解AI前沿知识。”张汝伦坦言,曾经,大学里的本科生课程表密密麻麻,看起来很“热闹”,但不同专业其实彼此分割,“各自为政”,导致大学的人才培养越来越“窄”。面向未来,发展真正的新文科专业,应当打通学科的界限,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上最大程度帮助学生打开视野。

在以语言文学类学科见长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打造文理兼容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成为建设新文科专业的一大特点。近年来,上外新增了全国首个语言学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自然语言处理与金融大数据)以及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专业。其中,语言学的课表里不仅有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等课程,还包含了神经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技术、Python程序设计等10门课。

加速学科“破圈”,今年,复旦大学计算科学技术学院和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联合开设“面向语言信息处理的语言逻辑理论”“自然语言处理与二语习得”“数字人文导论”“人工智能翻译伦理”“人工智能与俄汉互译”“德语语言研究中的编程方法”等交叉融合课程。

走出“舒适区”必然艰难,但已有新利好传递新希望

让文科与理工科交叉融合,这样“1+1”的培养模式,能达到理想效果吗?多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坦言,传统文科走出“舒适区”的过程必然是艰难的,目前还在探索中。但显然,在一些头部高校,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传递出一些新的利好。

复旦大学计算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黄萱菁所在的实验室目前已招收了本校直升的四名文科生,其中两名学生来自中文专业、一名来自英语专业、一名来自哲学专业,如今都有着不错的发展。比如,中文系2015届本科毕业生钱鹏从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毕业后,赴一所海外顶尖名校的脑与认知科学系读博深造。“如今,颠覆性的突破创新往往出现在学科交叉处。就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而言,具有跨学科背景,尤其是文史哲背景的学生某种程度上更有优势。”不过,黄萱菁坦言,受限于此前的学习背景,文科生们初期需要熬过数学和编程两大难关。这也是为何今年复旦新推出的四个双学位项目中,明确提出学生要修13个学分的数学课和4个学分的程序设计课。

多位教育界人士谈到,加大文理交叉,其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多掌握一门技术,也是希望学生在未来深造或择业时,拥有更多选择权。“需要说明的是,计算机+文科的目的并非是培养程序员,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利用好工具,反哺原先学科,为本科生打开更多的知识窗口。”黄萱菁说,如今,各高校本科教育都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逻辑,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想要真正培养出具有交叉视野的新文科人才,除了加强通识教育,我们还有很多堵点要打通。”张汝伦注意到,在一些国外顶尖高校,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通常不超过总学分的三分之一,由此给予学生更充分的选课自由。眼下,国内不少院校也有新探索。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没有设置院系,而是以“枢纽”和“学域”取而代之,更大程度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在张汝伦看来,虽然传统文科“破圈”是大势所趋,但在改革进程中,也需要沉得住气、下得了扎实功夫,“太过心急,反而会导致长期发展的底气不足”。      

  作者:吴金娇

文:本报记者 吴金娇图:IC编辑:施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