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校长郑庆华院士寄语毕业生:做一粒新时代爱国奋斗的种子

同济校长郑庆华院士寄语毕业生:做一粒新时代爱国奋斗的种子
2024年06月28日 22:20 文汇报

6月28日下午,同济大学2024届毕业典礼在四平路校区大礼堂举行。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以《做一粒新时代爱国奋斗的种子》为题,寄语2024届毕业学子。

同济大学2024届毕业生中,有2702名本科学子和210名硕士学子选择继续深造,2547名毕业生将奔赴国家重点领域建功立业,882名毕业生将投身基层,服务国家和社会建设。在毕业生们开启人生新旅程之际,郑庆华深情寄语毕业生——

第一,做一粒胸怀“国之大者”的种子,在强国建设中播种济世之火。

郑庆华谈到,同济人致力于从源头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希望毕业生们秉承同济人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精神追求,做一粒胸怀“国之大者”的种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接好关键一棒,让青春在恢弘时代中激荡出无限的发展潜力。

第二,做一粒矢志实干兴邦的种子,在躬身实践中播种青春之火。

一届届同济学子把个人理想融入至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以实干担当谱写青春华章。“生逢盛世定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定当奋斗其时。”郑庆华勉励学子做一粒矢志实干兴邦的种子,勇于扎根祖国广袤大地,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星火成炬,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勇当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第三,做一粒引领创新发展的种子,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播种奋进之火。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要在‘人无我有’的新领域作出新贡献。”郑庆华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希望你们做一粒引领创新发展的种子,学无止境,大胆探索,攻坚克难,不负时代,努力成为行业的创新者、引领者,早日成长为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材和强国先锋。”

以下为毕业致辞原文:

做一粒新时代爱国奋斗的种子

亲爱的2024届毕业生同学们,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中学校长、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同济大学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我谨代表学校,代表方守恩书记,向获得学位的4276名学士、4902名硕士和969名博士,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向所有辛勤培育你们的教职员工、关心陪伴你们的家人亲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几年前你们怀揣梦想,求学同济。今天,母校为你们拨穗正冠,送赴新程。你们与时代同频,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我们共同见证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奋斗,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你们与祖国同行,恰逢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共同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的新征程。你们与学校同行,共同亲历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续写“强国建设,同济何为”的新篇章。

百年同济,巍巍上庠。117年来,同济人薪火相传、作育英才,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成为社会栋梁、专业精英,为祖国强大民族振兴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2024届的同学们,你们不负时代厚爱,不负学校期盼,在拼搏奋斗中成长成才。其中,2702名本科学子和210名硕士学子选择继续深造, 2547名毕业生将奔赴国家重点领域建功立业,882名毕业生将投身基层,服务国家和社会建设。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伟大目标。届时你们刚过而立之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当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你们正值壮年,当成为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今天,在你们开启人生新旅程之际,我有三点嘱托,与大家共勉。

第一,做一粒胸怀“国之大者”的种子,在强国建设中播种济世之火。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即使身处不同的时代坐标,同济的青年们始终践行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责任与担当。

1907年,同济在国家积贫积弱中诞生,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同济学子就立下了“待学成,无所不通,庶几慷慨,出而任事,救国图存”的远大志向。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后,同济人六次迁徙,辗转九省,落户李庄。办学途中,同舟共济,弦歌不辍。医科师生找出了川南危害已久的痹病病因并彻底根治,造福百姓;工科师生研究钢球轴承原理,轻便铁路、城塞工程等技术,支持地方建设和抗战;“中国克隆之父”、时任生物系主任童第周教授使用旧显微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胚胎学研究。艰难岁月,筚路蓝缕,李庄时期同济走出了一大批国之栋梁,吴孟超、唐有祺等22人后来成为两院院士,创造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始终强化党建引领,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民族复兴,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需要,在祖国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济人勇立潮头。中国人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跨度斜拉桥、国内首辆氢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一号”起跑、全球首辆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试跑、第一个人类心房颤动的致病基因的发现、全球首例人类自体肺干细胞移植再生,这些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和重要科研领域,都闪耀着“同济智慧”,凝结着同济汗水。

同济人致力于从源头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同济师生深耕智慧城市、智能建造、深空探测、深海探索、智能网联、绿色环保、信息技术、新质材料、生物医药等新领域,一批具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原创成果接连涌现。同济人活跃在乡村振兴、海洋强国、交通强国、航天强国、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等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在雄安新区建设、C919国产大飞机研制、乌梁素海治理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中,镌刻了“同济烙印”。

希望你们秉承同济人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精神追求,做一粒胸怀“国之大者”的种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接好关键一棒,让青春在恢弘时代中激荡出无限的发展潜力。

第二,做一粒矢志实干兴邦的种子,在躬身实践中播种青春之火。

同学们,实干兴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学校始终鼓励青年学生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基层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届届同济学子把个人理想融入至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以实干担当谱写青春华章。

你们中,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24届博士毕业生边泽英同学,在同济求学九年。期间,先后参与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首都国际机场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科研工作,在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竞赛中屡次获奖。然而,他选择回到家乡宁夏就业。他说:“在‘大平台’干‘大项目’,就是要在最需要专业人才的重点地区、重要单位投身国家重大工程。生逢盛世、舞台广阔,要把人生理想、专业所长融入西部发展,实现双向奔赴。”

土木工程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单加辉同学,对工程理论基础与软件开发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未来以工程有限元软件开发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选择了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技术中心岗位,打算深耕工程软件国产化开发,为智能建造贡献力量。

人文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刀情同学,将作为一名选调生,投身云南基层治理的一线,她说:“作为国家治理的末端、服务群众的前沿,到基层工作,将是一条充满挑战而又意义非凡的道路。”

同学们,生逢盛世定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定当奋斗其时。你们自我意识强,追求个性发展,你们学习能力强,乐于接受新知识。希望你们做一粒矢志实干兴邦的种子,勇于扎根祖国广袤大地,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星火成炬,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勇当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第三,做一粒引领创新发展的种子,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播种奋进之火。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要在“人无我有”的新领域作出新贡献。学校始终以创新引领作为重要育人价值导向,鼓励同学们锐意进取、勇于突破,在奋斗中成就出彩人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级校友张楠,大一时就发现,废弃物堆放可能会引发污染等系列问题,从而萌生了将废弃物处理后变成可利用资源的念头。经过反复实验,张楠将有机废弃物降解为有机高分子纤维素材料——微晶纤维素,并试水将其小规模市场化。2009年本科毕业时,张楠就在同济科技园创业,并带领团队进一步改进技术和产品,持有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成功推开了中国合成革微晶纤维素市场的大门。而张楠并未止步于此,面对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普遍不足的现状,她又二次创业,探索关于食品级纤维素商业化的路径,新创办了同化益生纤公司,2018年获批国内首张食品级纤维素生产资质,2022年参与纤维素国家标准修订。

“90后”同济校友、上海同驭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舒强,本科、研究生均就读于汽车学院。2016年,研究生舒强意识到,当时的汽车产业就像10年前的手机行业一样,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机械化汽车底盘的革新如箭在弦上。他抢抓机遇,于2016年成立公司,致力于智能线控底盘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公司成长为国内率先实现线控制动系统量产的企业,打破了我国汽车智能底盘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领跑全球汽车智能底盘关键技术。

同学们,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的浪潮奔涌而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塑造着新的文明形态。面对数智时代,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学校率先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启动了8大核心任务,有组织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和专业内涵转型升级,融入课程和实践,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创新性拔尖人才。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同学们,智能时代的星辰大海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希望你们做一粒引领创新发展的种子,学无止境,大胆探索,攻坚克难,不负时代,努力成为行业的创新者、引领者,早日成长为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材和强国先锋。

同学们,惟奋斗者进,惟创新者强。请你们记住,在同济的词典里,从未收录“躺平”的注解!同学们生逢伟大时代,是新时代希望的种子,肩负强国有我的时代使命,唯有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中,方能真正成就自我,创造属于你们的未来!

同学们,母校永远祝福你们、牵挂你们、支持你们,你们向前奔跑,母校为你们燃灯;你们向上生长,母校为你们做垫。无论何时何地,母校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祝福同学们前程似锦、一路生花!

谢谢大家!

  作者:吴金娇

文:吴金娇图:同济大学编辑:储舒婷责任编辑:樊丽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