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里的“猹”为何出现在市中心?

瓜田里的“猹”为何出现在市中心?
2024年07月01日 08:58 文汇报
生境花园里的狗獾。张斌摄

拍到狗獾的时候,已近凌晨1点。长宁区新泾镇淞二居民区常馨生境花园里,野生动物摄影师张斌困意全消:一只狗獾从洞中小心地探出脑袋,先用黑鼻头往四周嗅了嗅,察觉到没什么干扰,就出洞用粗而长的黑棕色爪挖泥土里的虫子。过了会儿,它还去“招呼”在洞口探头探脑、不敢出来的“家属”。

记者近日从长宁区生态环境局获悉,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有了新进展,狗獾与红脚田鸡两种区域内未有过记录的野生动物被发现。前者在生境花园掘洞,后者在外环林带筑巢。“经观察分析,这两种动物已来了一段时日,都是‘拖家带口’在此繁衍生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珉正帮助调查区域生物多样性。她解释,诸如此类的发现有助于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水平级,利于进一步朝着不同目标管理和建设,“聚焦给生物营造空间,打造更复杂、完善的生态系统。”

去年,上海启动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眼下,长宁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方案已通过评审。长宁区生态环境局大气与水环境管理科科长张婧告诉记者:“这将是区域居民第一次清楚地了解到正与多少自然精灵同处一个屋檐下。”

发现

去年10月,新泾镇金虹苑的居民周其云就在常馨生境花园的红外线监控中发现疑似狗獾的身影。待到春暖花开,狗獾活跃起来。一个多月前,张斌镜头捕捉到的狗獾们已是“心宽体胖”。

狗獾又名猹,昼伏夜出、擅长打洞。这是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沪上野外现存陆生野生动物中体型最大的兽类。2007年以来,奉贤区针对当时狗獾在本市濒临灭绝的情况,于申亚生态林地内持续十年开展3个轮次的狗獾重引入工作。几年前,上海为保护奉贤区庄行镇的12只野生狗獾,停工新建项目。市、区投入大量资源,模拟栖息地将其引入新地块,留下一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佳话。

多数情况下,狗獾隐居在竹林山丘以及农民家的宅基地后院,“进城”实属罕见。它们对生态环境有一定要求——陈珉告诉记者,“城市中硬质化的地面很容易‘劝退’它们。‘刚需’方面除了水源,狗獾还需要泥土里的大量的蚯蚓、坚果等食源。”

在外环林带的“水上森林”,红脚田鸡的现身让张斌好一阵激动。他从长宁区观鸟爱好者叶海江手中得到信息,去了两次都扑了空。“水上森林水草丰富、环境幽静,一藏身很难找到。我本以为这是一只过路鸟。”张斌说,直到近日他又去拍鸟,接近傍晚时分,一只大红脚田鸡在水边草丛中觅食,边上还跟着一只小鸟,“小鸟已褪去绒毛,一看就是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一阵。”

“这种鸟对水塘水质有一定要求,喜欢又高又密的草丛。分布区域上,越往南越多,上海发现得比较少。”陈珉解释,外环林带好比衔接郊区和市区的联结点。一些郊区出现的动物如今在这里出现,说明长宁区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颇有效果。动物从外环林带通过河道、公园“进城”,在各个社区的生境花园里休养生息。如此,自然的触角在城市中延伸。

发力

在长宁区,像周其云、叶海江、张斌这样热爱自然的志愿者为数不少。张婧说,他们的日常监测和发现为全区“摸家底”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我们也意识到公众对自然的关注越来越高。这也要求我们在‘摸清家底’之后,如何更进一步提升绿化建设,朝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打造更科学的生态系统努力。”

周其云发现小区居民热情地给狗獾投喂猫粮,一家子吃得膘肥体壮。他着急:“好好的野生动物失去了野外生存能力,可不行。”这就意味着,如果狗獾要在生境花园自主生存就必须获得蚯蚓等充足的食物,而要获得相当数量的蚯蚓又需要与之匹配的环境……

“生态系统会自我调节。但对于人为建设的区域,如果需要留住特定的生物,是需要更进一步的‘专项’考虑。比如以往人们爱种香樟树,这就导致虫子比较少。如此,也就不会有以虫子为食物的动物。这种人为的生态比较脆弱。那么是否可以搭配一些高高低低、带果子的树,让整个生态系统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好,稳定性就越强。”陈珉这样认为。

眼下,长宁区拥有中山公园、华山绿地、延虹绿地、海粟绿地等一批大中型公共绿地。辖区内31条河道,形成“两纵七横”的水脉。对此,摸清“家底”之上,长宁区将掌握动态变化趋势、识别受威胁因素、分析保护成效,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水平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苏展

文:苏展图:采访对象供图编辑:刘力源责任编辑:祝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