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河立传”,这个专题展在朱屺瞻艺术馆开幕

“为山河立传”,这个专题展在朱屺瞻艺术馆开幕
2024年11月13日 14:32 文汇报

“参天榆,秋,叶赭、红……”比对着速写本上的铅笔草图,再看 《山水十二品之七·狩猎》,别有一番意趣。近日,“图式再写——朱屺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写生与创作专题展”在朱屺瞻艺术馆开幕,包括《山水十二品》《积肥图》《天目山莲花峰》及其1960年代的写生册页和11本速写本,均为首次向公众展示。

陈佩秋先生曾说:“朱屺瞻的画,以五十年代最为精彩。气势浑厚,行笔凝重。”本次展览共展出34件(组)作品,主要展示朱屺瞻先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创作。展览共分为三部分:“对景写生”“深入生活”“新与变的转向”。

朱屺瞻艺术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该馆年度大展之一,本次展览除了展示馆藏珍品,还通过向社会寻觅、征借相关精品力作,完成了迄今为止对朱屺瞻先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品的最完整呈现。之所以办此次展览,是因为谈到现代美术史上的朱屺瞻先生,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他苍茫拙厚的笔墨和强烈醇正的色彩,特别是他在接近九十岁高龄时实现的“耋年之变”。然而,对于其漫长艺术人生的中段时期,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创作,还缺乏深入研究、认知与评价。此次展览通过全面、立体地展示朱屺瞻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20年的艺术创作,探讨其在国画改革背景下所做出的努力,分析其在审美趣味、图式意义、笔墨技法等方面的探索,呈现其创作变迁过程、创作思想。并从艺术史与社会学相结合的角度,探寻屺老之于20世纪中国美术的贡献。

回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美术界面临的任务是重新审视传统和推陈出新,并通过反映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服务社会发展。1953年,艾青在《文艺报》发表的《谈中国画》一文中表示,“新国画”之“新”表现在:一要“内容新”,二要“形式新”,“画山水必须画真山水”,“画风景的必须到野外写生”,“一幅画的好坏必须首先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的真实和自然的真实”。

深受感召的朱屺瞻便开始走名山大川,描绘山河新貌。他在《癖斯居画谭》中曾自述:“到了解放后,我全力以赴地专攻中国画,与其说是开新端,不如说是遂初志,很有‘归去来’的快感!”1953年至1966年期间,他二登黄山、二上井冈山,先后去了北京、武汉、重庆、成都、西安、南京、无锡、杭州、温州、宁波、广州、景德镇等地,积累了大量即景速写和山水画画稿。

此次首度展出的《黄山写生图卷》,是朱屺瞻先生1956年所绘,也是他走出画室,面对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对景写生的创作代表。当时,上海中国画院首度组织外出写生,朱屺瞻与贺天键、张聿光、钱瘦铁等画院同仁赴黄山写生创作三周,沿途画了一大批速写稿。根据画上记载,他1956年9月登上黄山,并在狮林精舍小住,三游西海门后进行构图,“览奇风幽壑奔赴腕底,即渐江渊工似力有未胜”。早在1954年初春,朱屺瞻就登上过黄山,对比两次登山体验,他之后还回忆:“我到过黄山两次,一次恰逢山洪暴发,十分惊险,但到了山顶,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奇景,雨后晨峰,看去与米芾笔下的大浑点一般无三,第二次看到了云海,景色迥然不同。”多年后,朱屺瞻先生坦言,“在这个阶段,写生是我主要功夫”,并感悟到“写生须写出活处”的艺术主旨。

值得一提的是,朱屺瞻笔下的山通常是“馒头山”,看起来浑圆饱满,没有险峻陡峭之感。研究者表示,这也体现出屺老的不争不抢、不喜露锋芒的通达性格。而这些长途旅行中的即景写生,也让朱屺瞻等画家思考大好河山下写生与自然的关系。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了对大自然的重新认识与发现,极大地改变了创作的视觉观念、思维方式与表现手法。

在展厅二楼,展示的更多的是屺老深入生活的作画理念。从1958年初开始,朱屺瞻来到上海郊区的青浦、奉贤、崇明长兴岛、嘉定以及上海西郊、马桥公社等地写生,还去了上钢五厂、求新造船厂等地,并与画院同仁频繁走出上海,到浙江四明山区、广东以及江西井冈山、嘉兴南湖等红色点位,边体验生活边作画 ,“搜访古迹之外,尤着意于新社会之新变化”。1958年至1965年间,朱屺瞻以“工农建设”“城乡新貌”“革命圣地”等为主题进行创作。

这次展示的大量写生图册,展示了朱屺瞻先生的创作过程。他很少用相机取景,而是以速写代替,曾“手不离速写本”。在速写风格上,朱屺瞻坚持“打稿不必太仔细,老来更是约略勾几笔便罢。但对自己当时当地领会得到的特殊‘意境’却须再三嚼味,深深印入脑中。写生稿上附注一些颜色是必要的,可以帮助自己记忆。”

对于颜色,观众可以在展览第三部分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朱屺瞻通过“洋为中用”展现的对色彩的革新。他曾说:“我早期画油画,喜绘‘苦力’,惯用暗色,这多少反映着当时的心情,解放后未能即改,若干年内施色仍放不开,作品拘谨,作儿女态。我施色采用强烈对比法,迟到六十年代才开始。”这样的转变源于朱屺瞻的对自然写生,祖国欣欣向荣的变化让他产生了“为山河立传”的创作灵感。

色彩上的微妙变化,在他的作品《江滨秋色》《电力灌溉》中初露端倪,在《茶山雨后》《山水十二品》《马桥公社》《出工》等画作中,则呈现出后期印象主义及野兽派的笔触与色彩。尤其是他1963年创作的《山水十二品》,在《山居》《秋色》《狩猎》《雨中》几幅画中,夺目的绿色、蓝色、朱红色弥漫山间,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也在20世纪中期中国画发展史上留下独特意义。

本次展览展期至12月8日。

  作者:单颖文

文:单颖文图:单颖文编辑:周辰责任编辑:苏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