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哥窟遗址的女神像
(出版方供图)
2001年3月至6月,日本上智大学的吴哥遗迹国际调查团与柬埔寨国立艺术大学考古系、艺术系的同学们一起,在斑黛喀蒂寺遗迹中偶然发现并发掘出274座被埋在寺内的佛像。这些佛像制作于10世纪至13世纪中叶,推断是因为当时信仰印度教的国王发起的废佛毁释行动而被毁坏和抛弃的。此次出土的实物为考古学家填补距今800多年前的吴哥佛教历史提供了巨大帮助,同时也为这个时代的柬埔寨人增添了一次重新建立文化自信的机会。
柬埔寨是一个曾经孕育出高度发达文明的国家,遗憾的是因为战乱,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旧都城,绝大多数人迁移至别的地方生活,历史由此被掩盖在密林之中。无数宏伟的石雕建筑在藤蔓间静静沉睡,等待着无意闯入的发现者,向他们诉说那些惊心动魄的秘密。碑文漫漶不清,造像历经沧桑,王朝不断易主,时间依旧轮回。大地仿佛陷入了永恒的凝固。
这里的往事好似一团迷雾,人们无法寻找到那些迷人的历史角落。其中一个原因是书写文字的贝叶不能长久保存。作为一种棕榈科植物的叶子,无论怎样精心呵护,百年之后都会风化干燥,变成粉末。元成宗元贞年间,来自中国的温州人周达观奉命随使团来到此地,逗留约一年后回到中国,以他的所见所闻写成一册《真腊风土记》。这本书如今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全世界研究吴哥历史的考古学家所倚仗的重要文献。历史线索不单单隐藏在石壁之上,更在文化中口口相传。
对于《吴哥王朝兴亡史》的作者石泽良昭来说,原始碑文与中国文献是他研究吴哥历史的两件法宝。自从1860年法国博物学家亨利·穆奥调查吴哥窟,开始向世界郑重介绍这处曾经高度发达的文明遗址,“吴哥学”一下子风靡了世界。但石泽教授知道吴哥窟并非一日建成,对它的研究也绝不能是莽撞的跟风。他以毕生热情奉献于吴哥的文物研究当中,历经40余年,亲自赴柬埔寨30多次,与时间赛跑,只为用尚为完好的原始记录,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吴哥王朝。
《吴哥王朝兴亡史》,[日]石泽良昭 著,瞿 亮 译,译林出版社2024年出版
吴哥王朝自公元9世纪开始,至14世纪结束,其间历经600余年,有着26位被正式记载的国王。“吴哥”一词的发音来自梵语的高棉语化,由此可见吴哥文化受印度教影响颇深,并且持续时间很长,这在随处可见的石刻壁画题材上有着充分体现。吴哥王朝最初的小都城建于荔枝山的密林里,那也是他们走向远方的起点。第一代统治者意识到如果想要长治久安,就必须为自己的统治行为赋予神格,所以他自称是“守护精灵的王中之王”。在为他举行“转轮圣王”的特别祭祀仪式之后,他也就获得了“超人性的人格”。
吴哥能够成为强大王朝并非侥幸,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石泽曾经惊讶地发现,生活在此处的柬埔寨人体内已经进化出了可以免疫疟疾的血红蛋白,这让他们能够与病毒共存而不至于危及生命。凶猛的暹粒河水冲击形成的广阔扇形平原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沛,非常适合于种植稻谷。周围的荔枝山被官方视为神话中的须弥山,与暹粒河一道组成了可供无穷渲染的神话。这里即是仙境,国王就是神仙降临于人间的替身。
公元802年,阇耶跋摩二世继位。他也被后人称为吴哥王朝真正的奠基者。阇耶跋摩二世从770年开始首先讨伐因陀罗补罗国,然后北上征讨三波补罗王国,最后于790年逐步平定吴哥及周边地区,把国家政治中心从湄公河下游转移至吴哥(国家也从此与“吴哥”这个地名联系在一起)。阇耶跋摩二世是第一个确立“转轮圣王”与“神即是王”意识形态相互叠加的国王,这种意识形态为后代诸王所继承,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大一统的王朝由此开始全新征程,而国王本人也在无意中为后来者演示了另一种登上王位的方式——血统并非主要,实力居于首位。王位传续不一定只有国王的儿子或兄弟才有资格担当。阇耶跋摩二世继位之前吴哥实际处于分裂状态,先凭实力对诸人行使讨伐,至于血统问题不妨等到统一之后再说。
阇耶跋摩二世去世之后,由儿子阇耶跋摩三世继位。43年后阇耶跋摩三世离世,继任者因陀罗跋摩一世竟然是阇耶跋摩三世的外祖父,可见家族势力的多寡永远是争取政治地位的首要因素,不因社会环境和平或战乱而有所不同。因陀罗跋摩一世在任期间兴修水利,修建了对于农业经济非常重要的巴莱(贮水池),使一年两作水稻种植成为可能,打下了王朝繁荣、人口增长的基础。他还为后世提供了模范示例,要证明国王与神明的绝对联系,需要修建“三建筑”加以佐证。“三建筑”包括大都城、大王宫、大寺院,这既是印度教思想的建筑化体现,也是国家逐渐富强的象征。
从苏利耶跋摩一世开始,大兴土木蔚然成风。他主持修建的大圣剑寺面积比现存的吴哥窟遗址大4.7倍,气势磅礴。在东巴莱之外又建造了西巴莱(贮水池),总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而后继位的乌达雅地耶跋摩二世建设了巴方寺,把自己平叛的丰功伟绩雕刻于寺院石碑上流传后世。这座华丽而又豪华的大型寺庙为周达观所见证,他曾于1296年造访,发出了“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郁然”的感叹。
最著名的建筑群当然属于苏利耶跋摩二世在巴肯山东侧耗费30年所建造的吴哥窟与新王宫。《吴哥王朝兴亡史》书中用了“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整体设计”12个字来评价,相信每个见到吴哥窟的人都会由衷赞叹这里的无与伦比。它采用左右对称设计,据估算所用石材远远超过了10万块,石料重量达到200万吨以上。建筑手法由中间往两侧堆积,石材之间不使用任何黏合剂,仅仅用砂砾、水与盐的混合物填充,两块相邻的石材间经由近50次相互摩擦,于表面形成张力,实现紧密黏合。同时在高墙拐角处使用60至80厘米的“铁榫”铆定石块,隐蔽又美观,尽显建筑师的高超智慧。
这里原是暹粒河的旧河床,在掘平地面的基础上,每铺设10厘米厚的河砂便浇水加固,并用20厘米大小的碎石块填充在重要部位,使地基坚固持久且能承受更大的强度。吴哥窟整体分为三层,从地面到最上面的中央祠堂,高度落差达到65米。整个建筑群的基础部分就已经有四万平方米以上,每层均建有充满精美雕刻的回廊与藏经楼,第三层的坛基高11米,正中位置的中央祠堂巍然屹立,如坐云端,如登仙境。
吴哥窟建筑群代表了当时吴哥王朝的最高建筑典范,它不但体现在辽阔广博的建筑面积、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以及不惜耗费30年精益求精的建筑精神上,更是对王朝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的积极宣扬、对国家文化的全面总结,甚至还有对神灵的虔诚与敬畏。这种情感充斥于每一处回廊的角落里,回响在每一幅雕刻中。
在苏利耶跋摩二世统治时期,国家实力日益增强,国王开始有意识地恢复与中国北宋王朝的交往,同时实施有步骤的领土扩张,与周边的占婆国时常兵戈相向,以获取更多战争利益。这一时期国内的民族自豪感与意识形态宣传也达到极盛,在吴哥窟的第一回廊墙面上刻有著名印度教长篇叙事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战争场面描绘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历史回廊”中刻绘了国王的真人像,各位大臣与军队只待一声王命便可踏上征途。“天国与地狱”回廊更加直接,阎魔王的最后审判如期而至,为国家牺牲的将士可奔赴极乐净土,而诉诸恶行的人只能堕入地狱。
高棉与占婆的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近300年,无数高棉勇士战死沙场。可以说吴哥王朝成也战争,败也战争,1118年国力强盛之时,吴哥军队在洞里萨湖上大败占婆军队,甚至杀死了当时的占婆国王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而200余年后的1351年,近邻泰国的国王拉玛铁菩提二世进攻吴哥城,几度交锋之下,吴哥都城彻底沦陷,战旗陨落,600年繁荣的吴哥王朝由此终结。
作者:
文:闻明编辑:金久超责任编辑:朱自奋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