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是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出版家、词典编纂家、翻译家吕叔湘先生诞辰120周年。本文为语文出版社《吕叔湘传》序。作者为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原所长。
方有林老师把他积十几年之功撰写的《吕叔湘传》书稿寄给我,我一口气读完,心情很不平静。方老师希望我为书作序,我很愿意借此机会谈谈我的感想。
书稿又一次唤起我对吕叔湘先生的回忆,他的音容笑貌,伴随着文字间一个个历史事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不光是我,我相信这本书的读者都会感触到一个生动立体的吕叔湘,那位儒雅睿智、亲切和蔼的吕先生,从书中缓缓地向读者走过来。
非常佩服本书作者爬梳史料和还原现场的功力。这一点,是我读过书稿后最深切的感受。有林老师花了那么大功夫去搜寻史料,体现了他作传的责任心:一是对传主负责,二是对读者负责。
比起同时代许多著名学者来,吕叔湘先生在著作之外留存的相关资料不算太多。全面的传记几乎没有,相关的回忆文章也数量有限,这跟先生一生低调务实的风格是直接相关的,也给作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跟本书作者有共同的体会,先生离世二十多年来,我也曾尽量收集相关的史料,却总是难以绘全先生一生的足迹。这个寻觅的过程,也是一个感动的过程。我在先生身边工作的时候,就多次见到他婉拒媒体的采访;先生日常做事,凡是有可能产生新闻效应的,他都习惯性地避开。先生固然是个名人,但他更愿意远离热度,静静地在书房里读书写作。他的人生舞台主要是在文字上,而不是在聚光灯下,他的生活方式注定是不会产生多少新闻度的。远离尘嚣的吕先生,并不是在静心“修行”,他也有不为人知的“火热”:在他那间狭窄的书房里,我数次见到先生汗流浃背地给堆积如山的图书打捆,默默地寄往家乡的中小学;或是在灯下一笔一画地给普通读者复信,耐心解答问题;或是让我帮他到邮局寄还有关单位给他的专家费,或是不事张扬地一笔笔寄出捐助……发现吕先生“新闻”稀少的过程,恰恰成了发现他人格伟大的过程。我想,这一点上,本书作者一定跟我深有同感。
史料不全的情况下,如何还原吕先生的生平事迹?本书作者并没有被这个难题困住。他大量查考先生履历的相关记述,或是先生经历的学校、机构的各种史实记载,或是与先生同时、同事的学人回忆,更广泛查考各类校史、方志、传记以及文学作品等,从各个角度锁定特定的历史场合,勾勒出吕先生历史行程的每一个具体场景。本书作者这个做法,并非仅仅是因为直接资料的不足所迫,其中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给读者提供一个个准确的时代坐标和历史定位,让读者在复杂厚重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吕先生。例如吕先生在东南大学求学的经历,是他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吕先生晚年还常说自己的思想是“五四”思潮在起作用。那么东南大学的现代科学精神与民主进步的校风,是如何塑造了吕先生一生的理想信念?本书作者旁征博引,让读者对东南大学的进步精神有了鲜活生动的了解,自然对吕先生早期学术理想的形成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再如,我们都知道吕先生初次到北京是在1925年暑假起的那一年,那一年他在北京见识了什么,经历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除了先生自己晚年自述中的寥寥数语,我们难解其详。本书作者却能详细征引有关记述中涉及的当时北京的政治形势和日常生活面貌,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那短短的一年京华履历,给吕先生的政治见识和民生体验产生了什么样的深刻影响。
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以我看来,就在对吕先生前半生这些重要经历的钩沉索隐般的悉心考证。这些考证,为我们揭示了青少年吕叔湘的人生底色,也帮助我们寻绎出了一颗伟大灵魂的塑造历程。在吕先生百年诞辰的时候,吕先生的得意门生、著名语言学家江蓝生先生曾经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吕叔湘》画传作序,江先生称吕叔湘先生为“人民的语言学家”,这也是了解吕先生后半生事迹的语言学同道的共同心声。先生之所以成为人民的语言学家,是跟他早年植根人文,体味民生,追求理想的经历分不开的。这部书的前半部,从丹阳写到南京,从苏州追述到英国,又追随传主从成都到南京、上海、北京……作者带着我们,用吕叔湘先生的眼睛阅历了上个世纪初的江南社会,三十年代海外游子的求知与思乡,抗日烽火中大西南知识精英群体的文化坚守,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夕爱国学人对新政权的热情期待和奔赴。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一个从江南小镇走出的觉醒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看清了民族的命运,如何感悟了历史使命,如何坚定了人生的方向。
作为一位学术巨人的吕叔湘先生,他学术生涯的起点,他学术品格的塑造,也都是起源于青壮年时期。本书作者对吕先生英文功力的锻造、汉语语法兴趣的发轫、教育情怀的萌生等,都做了追溯源头的努力。作者认为,吕先生晚年谦称的“杂家”二字实为吕先生身为“通家”的知识结构的真实写照。语言学家俞敏先生也曾经深有感慨地说:“记得王引之说过作学问有三难:学、识、断。我看还该加上组织综合能力跟抽象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自然科学训练很有用。叔湘先生有这么大成就,可能得过他受的自然科学训练的力。”俞敏先生深知吕先生学术素养的来历,才下此断言。在吕先生八十寿辰、九十寿辰之际,以及百年冥诞的日子里,学者们对吕先生的学术道路和学术经验做了多方面的总结。如今,在先生百廿诞辰之际,由江蓝生先生主笔的《吕叔湘评传》也将问世,该书侧重于评述吕先生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是中国语言学在新时代继往开来的理论成果。这部学术评传跟方有林老师这部侧重于生平的吕先生传记两相映照,恰成对吕先生学术遗产的最好纪念。
方有林老师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多年,吕叔湘教育思想的研究是他最有心得的。几年前,他就著有《语言学视角,科学化追求——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书,并编著了《中国现代著名语文教育人物·吕叔湘》,对吕先生的教育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并初步梳理了吕先生求学、从教以及领导语文教育改革的人生履历。我们眼前这本新的传记,既可以说是前一部著作中《吕叔湘传述》的扩展,更可以说是前著理论总结的延伸。吕叔湘语文教学思想的精神贯穿了这部最新传记的全书,吕先生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成为他教学思想的最好注脚,也使得教育家吕叔湘、翻译家吕叔湘、语言学家吕叔湘、共产党员吕叔湘这几个为人熟知的侧面,在吕先生的理想追求和民族情怀这个至大主题上,建立起完整的逻辑联系。阅读此书,我最深的体会就在这里。我也愿意借此机会,把这个感想分享给此书的作者和读者。
2024年孟冬于北京
作者:张伯江
文:张伯江编辑:钱雨彤责任编辑:舒 明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