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医生,临近春节,我担心医院放假,我的药吃完续不上……”在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潘晓烨的这个门诊有点“不一样”:问诊对象钱阿婆是一位70岁的独居老人,此刻她正在家里,拿着手机开着摄像头,和潘晓烨在互联网诊室“见面”。
潘晓烨有1000多名签约居民,每逢佳节,签约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续药”问题。一番安抚之后,潘晓烨根据钱阿婆的情况在线开具处方,并点击“线上配送”,钱阿婆只需在家等候“送药上门”。
“足不出户,在线就医”,这在上海的部分社区已成为一些老人的就医日常。这一新场景发端于五年前。2020年,“互联网+医疗”在上海试水,首批8家社区医疗机构开通“互联网+社区诊疗”服务。
“十四五”期间,本市持续优化健康医疗服务智能化水平。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探索近5年,全市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203家具有互联网诊疗服务资质,正积极开展慢性病在线复诊配药、处方延伸等服务,有的还开拓了电子处方流转等新服务。
从“大数”上看,与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上亿的线下就诊量相比,百万级的在线诊疗量实属“小数”。但是,细观这一个个小数,它们正延拓着居民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便捷就医的新场景,解决了一个个具体的“燃眉之急”。
人人都爱线下就诊,为什么还要发展“在线医疗”
到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访,让记者印象格外深刻的是医院的铭牌:除了医院全称,上面还标注着一行字:“互联网医院”。这不仅是上海首家,也是全国首家实体运行的社区互联网医院。
2020年4月28日,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网医院”为签约居民开出第一张处方,并顺利完成医保“脱卡”在线支付、启动后续药品配送流程。这标志着上海首家实体社区互联网医院正式诞生。
时至今日,不论从市卫健委的就诊数据,还是个体的感受,都明确指向一点:在看病这件事上,患者更倾向于与医生面对面。
既然人人都青睐线下就诊,为什么还要发展“在线医疗”?对于这个问题,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彭德荣有自己的思考,也确有不少话要说。
“我们推进在线诊疗,缘起就是一群特殊老人遭遇的就医难题。”彭德荣口中的这群特殊老人,正是散在居民楼里的“悬空老人”——他们有的多病缠身,有的是独居老人,多数都难以下楼,“家门口”的社区医疗服务近在咫尺、日益丰富,但他们却无法享受。而这群老人又恰恰非常需要基本健康服务,典型的比如复诊、配药等。
直击痛点、拆解难题,这促成了全国首家实体社区互联网医院在上海诞生。如今的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网诊室”,常规由副主任医师和高年资主治医师坐诊,以“健康静安”微信公众号、“静安家庭医生”App为平台,通过在线咨询互动、视频问诊等形式,为家庭医生签约居民提供慢性病复诊配药、处方延伸等服务,居民完成线上结算后,第三方物流直接将药品配送到家。
“老人会用微信,就会使用我们的在线诊疗。”彭德荣自豪地告诉记者。这背后,凝结了社区医生们的一番功夫。潘晓烨笑言,别看现在老人与他在线视频“流程丝滑”,之前可得一个个手把手教会老人“在线就诊”。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社区医疗机构的就诊量本就不容小觑。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门诊量常年在70万以上,单日最高超过5000人次,是静安区区属医疗机构门诊量最大的医院。这里的“在线诊疗”同样可观:2024年相关数据显示,该中心的在线诊疗占全市社区互联网诊疗服务的22.4%。在社区医生看来,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服务模式,网上诊疗进一步突破医患空间限制,让患者随时可以预约医生在线咨询的时段,医患沟通“零距离”。
近5500张电子处方背后的社区医疗触“网”升级
不仅仅在彭浦,不仅仅在静安,“互联网+社区医疗”还在全市更多区域推开。
2023年,普陀区12家社区医疗机构推出互联网医院诊疗服务,居民通过“上海健康云”或“上海普陀健康”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即可访问普陀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互联网医院。截至2024年底,普陀区12家社区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院共接待有效挂号超6400人次,开出有效处方近5500张,其中普通处方4100余张,延伸处方超1300张。这一张张电子处方的流转,为居民带来更高效、省心的就医体验。
家住清峪路的刘先生(化名)是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支艳红在周末门诊时的“常客”。刘先生的母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病,服用药物需要家庭医生开具延伸处方。由于腿脚不便,她只能委托儿子来配药。然而,刘先生平时工作繁忙,只能利用周末来为母亲开药。“有时,母亲的药快吃完、但还没到周末,可我只有周末有时间,在等待药品配送到家的这段时间,她的药品就可能续不上,我不得不去药店临时买药应急。”
了解这一情况后,支艳红当即告诉刘先生,通过线上平台的“社区互联网诊疗”服务,延伸处方也可在线开,药品直接快递到家。原来,在服务探索中,普陀区把签约患者“延伸处方”功能融入“互联网+社区诊疗服务”。“延伸处方”是指患者在上级医院开具的药物如果在慢性病延伸目录内,家庭医生可通过信息平台的联通开具,避免患者仅因需要配药而跑去大医院,药品则由供应方直接免费配送至居民家。签约服务“延伸处方”功能升级到线上后,再度方便了一批患者,实现了配药“零跑腿”。
对接紧迫需求,养老、康复新场景“正在上载”
眼下,“互联网+社区医疗”还伴随着更多新政的落地,拓展出新场景。
居民许阿姨最近老感觉肚子痛,她到曹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签约医生王莲想开点药缓解一下,王莲感觉事情没那么简单,疑似有胆囊炎发作或胆囊结石的可能,当即建议许阿姨做B超并化验血常规。出于对家庭医生的信任,许阿姨做了检查,B超果真提示有胆囊结石,最大直径达12毫米,而许阿姨的腹痛正是由胆囊结石诱发胆囊炎急性发作引起的。
病情紧急,王莲当即通过转诊平台,并联系普陀区中心医院家医签约转诊绿色通道,将许阿姨转至普陀区中心医院普外科,并与科主任取得联系告知许阿姨相关病情。经普中心及时手术治疗,许阿姨转危为安。当她可以外出活动时,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带着锦旗赶到社区,“感谢王医生为我争取了救命时刻”。
同在这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万梦红有一户特殊的签约家庭——居民张先生的家庭在经历了长期试管婴儿受孕的准备后终于迎来幸福结晶,一对双胞胎女儿,可孩子出生两个月后,小女儿被诊断为婴儿脊髓性肌萎缩I型。
看着躺在病床上口含呼吸管的孩子,夫妻俩心如刀绞,他们多方求诊后得知治疗孩子需要一种特效药,名为“利斯普兰”。维持孩子生命的药有了,可困难依然不断。
“孩子病情稳定出院后,每次到上级医院配药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张先生感叹。
一次偶然机会,张先生从病友群中了解到,一家离家不远的药店恰好有这药,而有这种药品的药房需要社区医疗机构开具的电子处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找到万梦红医生,后者是第一次操作电子流转处方。在院领导的协调下,信息科、药剂科通力合作,他们跑通了“第一次”电子处方流转,也是在此之后,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多名患有此病的患儿家长经介绍找到万梦红。电子处方在定点医药机构间流转、医保结算,再度丰富了居民就医购药场景,为患者提供了更多便利。
记者了解到,包括徐汇、宝山、奉贤、杨浦等全市各区,目前都已在不同程度拓展“互联网+社区医疗”的场景。
“我们与居民交流,很多人反馈说‘这么好的服务之前不知道’。”彭德荣说,提升服务知晓度是接下来要做的一件事。作为“率先探路者”,在他看来,从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来说,互联网医院的建设适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除了方便慢性病患者的复诊续药,“互联网医院”作为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及传统医疗业务的深度融合,将催生更多大健康领域的新生态和医疗服务领域新业态。
在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一步将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并依托静安区区域医疗中心、康复医院、老年护理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在互联网诊室试点开展远程会诊、双向转诊,构建涉及养老、康复等民生刚需的“互联网+健康”服务新生态圈。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