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

“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
2024年06月26日 17:43 陕西都市快报

6月23日午后,日头正盛。洛川县槐柏镇度古村的苹果园里,套袋的苹果像穿了一层防护衣享受着日光浴,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载有水罐的三轮车。

套袋虽已结束,但果农并不清闲。“夏季是苹果成长的关键阶段。拉枝、夏剪、浇水、施肥……活儿越来越精细,样样都离不开人。”村民耿万安顾不得擦拭额头的汗珠,拉起水管准备为果树浇水。

和延安其他果农一样,在水利灌溉设施完善之前,耿万安主要靠天吃饭。耿万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有10亩苹果园,曾经亩产值仅4000元。现在,果园用水有了保障,产量也提高了,亩产值能达到2万余元。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对于苹果树这类喜水植物而言,水是制约其生长的最大因素。像耿万安这样的果农,是如何解决用水问题的呢?

“全县建立了6个灌区,分为提水灌溉片区和自流灌溉片区。灌区由水源、输水总干渠、提水泵站、田间灌溉系统组成。目前,全县累计改造节水灌溉面积20.39万亩。”洛川县苹果产业研发中心主任李前进告诉记者。

耿万安家的果树通过提水灌溉获得生长所需。而位于洛川县中部拓家河灌区的洛川县苹果研究院科创中心灌溉示范点,已全部实现滴灌。

李前进介绍,采取滴灌方式后,每亩果园灌溉用水由原来的30立方米减少到15立方米左右,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单人操作15小时就能完成百亩园区的灌溉施肥。

目前,延安全市共建成中小型灌区857个,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36,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不断提高,农业精细化管理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持续提升。2023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332.8万亩、产量达464.4万吨。

如果说节水灌溉是支撑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程,那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则是这里脆弱的自然生态发生质变的关键。

安塞区南沟村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就这么个地,种得多,收得少,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窑被雨下塌了,没有攒下钱,拿什么再箍窑”……多年来,老一辈无奈的叹息在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峁间回荡着。

如今,回村的年轻人惊喜地看到,山峁缓坡上建起了梯田,涝池水窖也修起来了,漫山遍野还栽上了苹果树、樱桃树,村民在家门口的景区做起了保洁员……

变化从何而来?

“主要还是始于一系列‘因水制宜’的工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淤地坝。”安塞区水土保持工作队副队长拓强强介绍,“南沟村这片区域地块破碎,沟壑纵横,土层深厚。我们把淤地坝布设在沟道中,发挥拦沙缓洪、固沟防冲、蓄水灌溉等功能,能够有效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经过数年实践,延安探索出了“林草绿山、沟道淤地、固沟保塬”的防治思路,通过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固沟保塬、旱作梯田“四大工程”,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2.8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74万平方公里,入黄泥沙由每年2.58亿吨减少到0.31亿吨,降幅88%。

“现在的黄土高原早就不是我们印象中贫瘠荒凉的样子了,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6月24日,浙江游客梁勇来到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后感叹。

公园内花海、楼阁相映成趣的景象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拍摄素材,水上游乐设施为孩子们提供了心仪的去处。“我们通过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控污染等举措,打造出了陕北地区第一个湿地公园。”南泥湾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部部长刘岗介绍,目前区域内的主体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7%,共有鸟类132种。去年引入的20只朱鹮今年顺利孵化出5只幼鸟。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一代人把南泥湾从“荒山臭水黑泥潭”变成了“陕北好江南”。如今,这片土地依然在创造奇迹。

家门口建起了景区,窑洞摇身一变成了民宿,千亩稻田成了网红打卡地,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农民吃上了“旅游饭”,2023年人均增收1.86万元……南泥湾镇桃宝峪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林说起村上的变化滔滔不绝。其中,最让他津津乐道的,还是流经村里的汾川河。

“这水治不好,发展就很难。”王林说,“过去河水经常淤塞断流,影响老百姓吃住行。现在河道宽度是过去的两倍,下大雨时,河水不会到处‘跑’。我们还修建了水坝、引水管线、污水处理设施。如今,汾川河是水常有、水长流。”

如今的南泥湾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荣共生,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正应了那句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