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随着时间的发展,流传到现在的文化都有一定的道理。有些词语,不像大家那样理解得简单。比如寺庙这个词语,很多人会把寺和庙联系到一起。但是寺和庙是有区别的?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明白。本文参考的资料特别多,如果大家喜欢,建议收藏。
佛教未传入我国时,寺的释义
寺一般是指:佛教众僧居住的地方。比如大家熟悉的河南的少林寺、杭州的灵隐寺,苏州的寒山寺等。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中国就有“寺”了,当时的寺并没有和宗教联系起来。《说文》训寺为廷,即官府、朝廷。
根据《左传·隐公七年》记载:“发币于公卿。”唐孔颖达疏:“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寺就是官署的名称,秦朝官员任职的地方,通称为寺。所以才有“大理寺”这个衙门,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
佛教传入我国后,寺的释义
佛教在汉朝传入我国,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修建了中国第一座官方佛教建筑。根据《云麓漫钞》记载:“汉明帝梦金人,而摩腾、竺法始以白马陀经入中国,明帝处之鸿胪寺。后造白马寺居之,取鸿胪寺之义。隋曰道场,唐曰寺。本朝则大曰寺,次曰院。”
从汉朝开始,“寺”就多了一层新含义,不仅指官署,还指佛教庙宇之称。在古代这两个含义并不冲突,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现在没有人再把官方办事机构命名为“寺”。时间长了,人们就习惯把“寺”当作佛教的建筑了。
唐朝之前,庙的释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诗经·大雅·思齐》记载:““雝雝在宫,肃肃在庙。”这里的庙主要是指:供奉祭祀先祖神位的场所。到了三国时期,庙代表古代王宫的前殿。《三国志·吴志·步骘传》记载:“[舜]不下堂庙而天下治。”
唐朝时期,庙的释义
根据《魏书·太宗纪》记载:“帝崩于西宫……上谥曰明元皇帝,葬于云中金陵,庙称太宗。”张居正《请册立东宫疏》:“今皇子年已六岁,比之孝庙,年适相符。”这个时期,庙号主要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同时庙还有其他的意思,根据《礼记·杂记上》记载:“至于庙门,不毁墙,遂入。”这里庙主要是指:停放灵柩的房屋。根据《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无有敢堕。”这里庙指祭祖的意思。在《新齐谐》记载:“凡人上庙买物,必挟买物之具。”这里的庙,主要是指的是庙市。
总结:寺是僧众修行居住的地方,供佛。庙是祭祀、供奉圣贤英雄的地方,表达后人的一种缅怀。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