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通济=风车+生菜?NO!历史上的行通济其实是闹花灯

行通济=风车+生菜?NO!历史上的行通济其实是闹花灯
2022年02月14日 22:13 佛山城君

众所周知,每逢元宵节或正月十六夜晚,佛山人习惯呼朋唤友,一家老小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尽管近几年因为疫情原因不能走上通济桥,但“行通济无闭翳”仍然深入人心,很多市民通过互联网,在线上完成了“行通济”活动。

追根溯源,作为“行通济”主角的佛山人,你知道通济桥的来由吗,又是谁来筹划建设的呢?百年前的行通济的习俗又是如何?元宵节之际,让我们跟随佛山史学专家罗一星教授的脚步,了解佛山千年元宵“打卡点”通济桥的出身吧。

《佛山人都行的通济桥,

99%的佛山人都不知道它的来历》

历史上最早的通济桥,并不在佛山

据佛山史学专家罗一星教授研究,其实通济桥并不是佛山的“原创”,在明代的江浙就有一座横跨姚江、沟通余姚南北两城的通济桥,是姚江上最长最高的桥,被称为“浙东第一桥”。佛山科举出仕的霍与瑕在江浙为官时期在游览过这座闻名天下的通济桥后,激发了他也在家乡修一座通济桥的决心,以回报家乡父老

(今浙江省余姚市通济桥)

于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霍与瑕在佛山堡南部的桥亭铺山子村外(今南浦公园附近)修建了一座通济桥,使其成为水通大沙、弼堂、简村诸乡,陆通魁冈、深村、石头、石湾和顺德诸乡的要津。上通行人,下济舟船,通济桥成为佛山陆路连通南北、水路交接河海的第一座桥梁,改变了佛山与四乡来往摆渡的历史

经历百年时光流转,石桥还是难逃时间的冲刷,造成破损,到了隆庆二年(1568),霍韬的哥哥霍隆重修通济桥,如今佛山市城市展览馆保存了当年重修“通济桥”的石刻残件;万历九年 (1581)南海知县周文卿又重修一次;天启五年(1625),佛山籍明户部尚书李待问接过重修的接力棒,这次重修,全部用石材更换木材,建成了一座七楹石桥,并建桥亭在旁,以歇行人。

(往年佛山市民通济桥)

在今天,佛山通济桥已经不仅仅是一道靓丽风景线,更是佛山人思念与祝福的寄托尽管现在佛山经济突飞猛进,一座座高楼林立而起,但还是保留了以通济桥为代表的一大批古建筑,坚持秉承“行通济无闭翳”等的民俗传统,这也许就是佛山人的浪漫吧。

(今佛山通济桥)

解放后,通济桥经多次重建,一直到改革开放后,佛山人“行通济”的习俗才慢慢恢复过来。2000年,佛山市政府决定筹资重修通济桥,并在桥的前后扩建广场、修建凉亭,使每年春节“行通济”名副其实。

(2001年1月18日新的通济桥建成)

明清期间的行通济:没有生菜、风车,而是元宵闹花灯

作为佛山几百年的民俗文化,从明末清初开始,“行通济”已成为广佛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元宵节活动。那么,明清两朝古代行通济走的是什么路线?古代“行通济”的人又手持何物?不妨跟随佛山史学专家罗一星教授,一起深度探讨佛山市民行通济百年间的移风易俗。

(往年佛山市民通济桥)

据佛山史学专家罗一星教授研究万历年间,自从通济桥建好后,通济桥旁开始出现卖花灯和宫灯的店铺。随着佛山镇在清代前期进入天下四大镇之首的发展阶段,清代乾隆年间,通济桥旁卖花灯、宫灯的店铺沿新涌往西发展,一直延伸到城门头桥一带,在通济桥与城门头桥之间,形成了灯铺的聚集商业区。

(道光年间的《佛山忠义乡志》所记载的通济桥)

每年正月初一开始,灯市就进入买卖两旺的时节。四乡来购买花灯的灯客络绎不绝。陈炎宗乾隆《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了当时通济桥的盛况:“自元旦为始,他乡皆来买灯,挈灯者鱼贯于道,通济桥边,胜门(现城门头)溪畔,弥望率灯客矣。”就是说,在通济桥和城门头桥这两座桥梁之间的一河两岸,放眼望去,拿着花灯的客人络绎不绝。

乾隆年间,佛山行通济的高潮之夜也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当晚合镇男女,持灯而行。行走的路线,是从北往南走过通济桥,沿新涌南岸走到城门头桥,过桥往北折返镇内。人们来往欢聚于通济桥和城门头桥上,人人持灯而行,一河两岸,滚滚灯客,就会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缓缓流动的五光十色的花灯人流的夜景。许多人彻夜不归,直到十六拂晓。时人诗云:“烛花火萼缀琼枝,一派笙歌彻夜迟。通济桥边灯市好,年年欢赏起头时。”从“通济桥边灯市好,年年欢赏起头时”的诗句分析,佛山行通济闹花灯并非只有一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夜均是赏灯之时,高潮是正月十五,尾声到正月十六凌晨。

百年间的移风易俗:网上行通济

时光荏苒,随着新中国建立,我们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佛山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手持代表“时来运转”“生财”的风车、生菜,迈过通济桥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济,冇闭翳”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行通济,无闭翳”这句俗语意思是正月十五、十六到通济桥上走走,在新的一年里,就能消除疾病、烦恼,得到幸福、安康。行通济这一大型民间年俗活动,表达达了佛山街坊的良好愿望。这句话,也是对人们参加行通济活动最有力的感召。

随着时代发展,为进一步弘扬“行通济”民俗文化,佛山在民俗活动中引入公益慈善,将公益慈善元素融入行通济的优秀传统民俗中。该活动也逐渐成为佛山乃至珠三角地区的一件文化盛事,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参加,影响力遍及珠三角和港澳地区。

(2019年,央视报道佛山行通济盛况)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起佛山取消了行通济活动,但“行通济”仍然是佛山人民最喜爱的节日。“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寄托了佛山人对来年开心幸福生活的殷切向往。2020年和2021年,佛山传媒集团都推出了“网上行通济”活动,让广大市民足不出户也能欢乐行通济。

按照疫情防控有关要求

和保障群众安全需要

尽管今年也取消“行通济”

线下不行线上行,线下不通线上通

今年我们继续“网上行通济”

50集《罗一星正说佛山》已在花生FM连载中,让我们穿越历史,坐上时光机,跟随佛山史学专家罗一星教授,足不出户,了解一个真实、好玩、有趣的佛山。

首播平台:花生FM

佛山电台FM94.6频率(播出时间:晚10点播出

网络平台:喜马拉雅、懒人畅听(搜索“罗一星正说佛山”

来源:佛山电台、编辑:李丹、严颖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